「農林22條措施」給台灣農業帶來及時雨

  前段時間,臺灣島內農産品風波不斷。菠蘿、香蕉、捲心菜等農産品外
  銷受困引發價格大幅波動,讓農民直呼「傷不起」。而一向喜歡把經濟問題「政治化」的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及時採取措施幫助農民走出困境,還各種抹黑並「甩鍋」大陸,引發島內農民對未來生計的深深憂慮。
  擔憂,臺灣農業面臨多重困境
  農業在臺灣經濟發展歷程中曾經占有重要地位,爲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麗資金、勞動力與市場,奠定了臺灣經濟起飛的基礎。隨著科技的進步、産業的調整,農業「功成身退」,其在臺灣整體經濟中已處於次要的地位。目前,雖然農業在島內經濟增長率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其覆蓋的人口基數卻很大。
  「不友好」的自然條件
  臺灣島位於亞熱帶地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然而地狹人稠,境內三分之二爲山地丘陵,最適合進行耕作的平原面積較小;夏季氣溫高,遇雨即汛、雨少則旱,在梅雨季節,極易發生農作物病蟲害;島內地震、颱風、暴雨、泥石流等常常發生,增加了農作物的災害預防成本。因此,臺灣農民必須要精耕細作,才能保證農産品的安全。
  市場內需不足
  目前,臺灣島內現有耕地面積1014萬畝,農戶約78萬戶,農業人口120萬人左右,約占臺灣總人口的5.1%。由於從事農業的人口少、耕地較爲零散,臺灣農業也是走技術密集型精緻農業的發展道路,農産品單位面積産量較高。但是以島內目前的內需市場規模,無法短時間消化掉大量農産品,因此迫切需要開拓外銷市場。而臺灣農業發展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較大,特別是以水果、漁産品等爲主的農産品,外銷市場的穩定對農産品銷售影響較大。
  小農經營不擅行銷
  臺灣農業以家庭農戶小規模經營爲主,農會及農業産銷合作組織在促進規模化經營上發揮重要作用,大多數的農家生産仍然是跟葙這些農民組織的「訂單」生産,以實現更高的經濟效益。臺灣的農産品多是亞熱帶多漿瓜果,不耐儲運,一旦遇到豐產時外銷不暢,市場失靈,往往重傷農戶利益。
  政策失調,外銷市場「新難向」
  大陸是臺灣最大的,也是無可替代的外銷市場,尤其是農産品外銷更是依附於大陸市場。但近年來,民進黨當局爲「台獨」實施所謂經濟「脫中」政策百般阻撓兩岸經貿合作,更妄圖通過所謂「新南向政策」拓展其外銷市場。其結果如何呢?幾年下來,臺灣地區對東盟等國的出口連年衰退,對中國大陸及香港的出口占比卻越來越高。對此,島內網友評價所謂「新南向政策」是除了大陸哪里都「難向」。這意在爲政治目的服務,違反經濟規律的政策在四年間累計讓台企台商少賺了7562億新臺幣。
  究其原因,兩岸貿易商、臺灣吉年興業貿易公司負責人鄧年益曾表示,開拓新市場困難,臺灣農産外銷只要離開大陸市場,隨即得面臨高額關稅競爭、農産品産量不足、價格偏高、額外的運輸保鮮成本上揚等問題。從現實面來說,臺灣農業外銷除了大陸市場之外,基本上沒有競爭力可言。
  及時雨,大陸出臺「農林22條措施」
  在臺灣農業發展面臨困境的情況下,2021年3月17曰,國務院台辦、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等十一個部門聯合出臺的《關於支持臺灣同胞台資企業在大陸農業林業領域發展的若干措施》(「農林22條措施」)宛如5「及時雨」,給困境中的島內農業從業者提供了一個絕佳發展機會。
  「乾貨」滿滿的「農林22條措施」,涵蓋面廣、支持力度大,既著眼「十四五」時期大陸農業林業發展新要求,又切實貼合臺胞台企的實際訴求,從農地林地使用、融資便利、市場開拓、政策扶持、鄉村振興等多個領域,有效破解相關臺胞台企在發展中遇到的困惑和難題。
  新措施解決「用地」難題
  其實過去幾十年,早有不少台商到大陸承包農林地種植養殖,他們面臨的一大難題就是「用地難」。隨著「農林22條措施」的頒布,其中第一和第二條進一步明確了台農最關心的土地承包期限問題,爲台農台企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在廣州花都從事苗木、水果種植及相關産品開發、銷售的台商陳正昌表示,「農林22條措施」中關於「在土地經營流轉合同到期後同等條件下可繼續優先租賃」等措施以及多項融資支持政策,對於面臨資金積壓、土地租金成本增高等壓力的台農帶來很大幫助。他非常看好大陸的投資前景,目前正計劃在福建承包100畝土地。
  新措施解決「融資」難題
  在福州市閩侯朝陽農場,來榕已經13年的臺胞馬基莊經營著一個占地800餘畝的農場,發展資金短缺、融資難一直是農場發展的瓶頸。他表示,「農林22條措施」出臺,在臺胞中引起很大的反響,特別是關於徵信,融資貸款等部分的討論。「這些措施對我們在榕發展將起到很大的正向作用,擴大了台農、台企的融資渠道,也讓我們切實感受到國家提出的‘同等待遇’落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馬基莊說。
  來福建莆田創業15年的臺胞張玲惠,已經在當地首批取得了這一信用證書。她說,農業投資周期長,需要資金支持,這一措施將爲臺胞今後融資提供極大便利,也讓更多臺胞台企更有信心和底氣在大陸持續落地新項目。
  新措施解決「拓展市場」難題
  面對臺胞台企遇到的「拓展市場」難題,措施第22條專門提出支持臺胞台企拓展大陸內銷市場,這是主動幫助臺胞台企融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的善意之舉。
  近年來,爲幫助臺胞台企拓展大陸內銷市場,商務部、供銷總社等部門指導舉辦各類綫上綫下農産品訂貨會、對接會,助力臺胞台企與優質農産品流通企業進行對接,取得積極成效。對此,在攀枝花種植熱帶水果的台商李賢治大呼「解渴」,「我們的農産品從種植到銷售,一直都與當地供銷社合作,這條措施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拓展市場,用成績提升大家來大陸投資的信心。」
  同樣在四川經營農莊的台青莊慈芯也表示,「措施出臺讓我很感動,也很有感觸,希望措施能更好幫助我們推介、銷售特色農産品,拓展大陸內銷市場,讓更多好的農産品被看見。」
  新措施加大對臺胞台企扶持力度
  「農林22條措施」著重加大了對臺胞台企各種農業政策資金的扶持力度。在大陸發展的台商對此頻頻點贊。
  從臺灣來廈門從事農業已經7年多的台商曾明寶說:「新措施可以實實在在地幫助到我們。特別是農村土地經營權、設施用地使用、農業機械補貼、農業生産用電價格等優患措施,給出了『真金白銀』的好處。」在他看來,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最實患,「農業生産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有了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台企投資農業就更安心了。」曾明寶也鼓勵臺灣的朋友來大陸發展農業。
  同樣,在廣西創業的台商莊昱偉更是對此深有感觸。「『農林22條措施』從農林方面爲臺胞台企提供更多同等待遇,特別是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貸款貼息、播種作業補助、農業生産用電價格等優患政策給予台企實實在在的好處,對廣大農林台資企業在大陸的發展壯大提供有力支持。」
  從竄農業科技産業的他,在公司設立之初即已享受國家各項惠台利民的農機補貼、種植補貼等優惠政策,當地政府在他的企業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助其企業起死回生。
  新措施助力共創共蠃
  在「農林22條」新措施中,特別提出「鼓勵臺灣同胞和台資企業發展鄉村特色農業、現代農産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等鄉村産業,參與農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這讓在臺灣從事農業貿易多年的台商彭俊蘭決心加大西進大陸的步伐。「我們考察了福建南平邵武的農業基地,計劃種植200畝至300畝的桃樹和金銀花,大陸鄉村振興臺灣農民不會缺席。」彭俊蘭說。
  彭俊蘭還表示,「這是一片和我以往認知完全不同的新天地,讓我感覺在大陸做農業有奔頭。」現在又剛好趕上大陸爲臺胞提供發展機遇的新政策,相信會有更多島內農民看到這個機遇,決定改換跑道赴大陸發展。多年來大陸惠台政策的持續推進落實,已經對在陸臺胞、台企産生明顯的正面效應。
  謀出路,台農轉向大陸大勢所趨
  大陸「農林22條措施」一經公布,民進黨當局就開始百般抹黑詆毀大陸惠台措施。此前,民進黨當局就設置了409項針對台資赴大陸投資或技術合作的禁止項目,對台技術人員赴大陸的限制措施更是異常嚴苛,卻仍擋不住台農轉向大陸的期盼。畢竟,沒有幾個台農能够拒絕大陸14億人口市場帶來的吸引力,尤其是在大陸提供台農與大陸農民同等待遇甚至是更爲優待的條件下,台農業産品將以質斑和價格優勢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這對台農來說,無異於一次天賜良機,誰能先人一步,誰就能更先一步搶占市場先機,誰的口袋就更豐盈。
  兩年前曾到福建漳州考察的台中青年蔡景炎就說,他家經營農場已三十多年,漳州之行留下深刻印象,並且也開始了前期規劃和接洽工作。無奈因爲疫情被困在島內一年多,得知此次大陸出臺的「農林22條措施」後,恨不得能馬上到大陸開展項目落地的相關工作。
  這樣的情況自然嚴重刺激到了民進黨當局脆弱的「玻璃心」。爲了抵消「農林22條」給台農帶去的吸引力,民進黨當局除了一如既往地抹黑大陸惠台政策外,台陸委會還聲稱將「修法」祭出刑責防止島內品種及技術外流。民進黨當局以爲一味封堵就能够扼殺台農對大陸市場的熱情嗎?
  有高雄林姓農民嗆聲:「就是你民進黨(所謂)做得不好,你(民進黨當局)讓這些農産品沒辦法賺到錢,血本無歸,台灣農民當然就會選擇轉移技術去大陸,他到大陸有賺到錢,你(民進黨當局)就不能怪別人。」在屏東種植臺灣菠蘿逾3甲地(1甲地約9, 699平方米)的台農劉光潮表示,蔡當局口口聲聲說最照顧農民,最後受傷的卻還是辛勤的農民,讓他們民怨重重,莫怪農民轉向。
  日久見人心。是誰只顧一黨一己之私,而將臺灣經濟民生拋諸腦後?又是誰始終堅持給臺灣民衆提供更好的發展機會與空間,真心希望臺灣同胞過得更好?誰是愛臺灣,誰在坑臺灣,相信臺灣同胞心中自有一杆秤。
(石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