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辛格不愧是個「中國通」

  不得不承認,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真的很懂中國。
  這個從45年前就開始接觸中國、研究中國的老人,和中國幾代領導人都打過交道,可以說,他的整個下半生,都在研究中國。他在《論中國》一書中有一句話,叫做「西方傳統推崇決戰決勝,强調英雄壯舉,而中國的理念强調巧用計謀及迂回策略,耐心累積相對優勢」。在他看來,西方的戰略,好比國際象棋,追求結果;中國的戰略,好比圍棋,追求「勢」。
  基辛格深諳中國人「持久戰」的品格
  2018年11月8日晚,基辛格訪問北京大學並與北大學生座談。基辛格談道,1971年他首次來到中國,那時對中國知之甚少,而近50年後的今天,自己成爲中國的常客,並與中國朋友共事,這是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他說45年前,他第一次見到周恩來總理,對他說「中國很神秘」,周恩來說:「我們並不神秘,你覺得神秘,是因爲接觸的太少。」
  基辛格回憶,45年前,北京還沒有這麽多高樓、汽車,那時候,他根本不敢想像中國會有今天,1976年中國與美國的貿易額都比不過洪都拉斯。但30年後,中國已經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他更沒想到中國可以成爲世界第一大工業國,可以吃下全部的産業鏈。
  這或許就是他《論中國》一書中說的「勢」。中國人向來不追求一時的決勝,中國人喜歡「持久戰」,在形勢危險之時,中國人不追求一時的決戰決勝,而是希望能够一步一步積累優勢,最終「攻守之勢異也」。基辛格懂得這個,實際上,美國高層精英中,能够想通這一點的人已經越來越多了。
  他畢竟是個美國人
  在中美經貿關係出現變局的緊急關頭,95歲高齡的基辛格趕赴中國,會見王毅外長,和北大學生們座談,做中美之間溝通的橋梁。但無論基辛格多麽懂中國,無論他多麽希望中美之間减少衝突和對抗,以他這些年的行動來看,他畢竟是個美國人,美國人不希望美國的衰落,不希望世界經濟政治格局被重寫,更不希望45年前那個沒有高樓和汽車的中國,忽然一躍而上。
  他曾以一種悲觀主義的視角「危言聳聽」,渲染西方世界的衰落,和「中國的重回巔峰」,這本質上和「中國威脅論」也沒有什麽區別。基辛格曾說過:分裂的大西洋將把歐洲變成「歐亞大陸的附屬物」。隨之而來,這些國家將會受恢復了歷史地位、成爲「全人類主要顧問」的中國「擺布」。
  正因爲他懂中國,正因爲他親眼見證過「勢」的力量,所以他更加要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他是個完全理個生的實用主義者,一切都從美國的利益和立場出發。45年前,他可以作爲尼克松的馬前卒奔赴北京,全然不在意機場上挂著「打倒美帝國主義」的標語;如今他也可以作爲特朗普的「馬前卒」奔赴莫斯科,和普京談笑風生,全然不顧俄國人正在叙利亞戰場上和美軍明爭暗鬥,互相傷害。
  他追求的,是維護當下這個國際秩序
  這一次,基辛格爲什麽要來?
  其實這源自於第一階段貿易戰已經陷入了尷尬的僵局、以及特朗普「製造業回歸」的流産。特朗普已經不再公開承認他正在和中國「打貿易戰」,並且更是默許了180家企業參加了上海的進博會——事情正在起變化。
  之前,美國曾經舉辦過一次聽證會,廣泛聽取了82位各行業協會會長、企業創始人、CEO等的發言,針對的是特朗普決定對中國産品加征的關稅,結果,76人反對,只有6人贊同……除了白宮,沒有人認爲簡單粗暴的「關稅貿易戰」美國會贏。
  美國化學品協會代表貝萊資瓦曾怒噴特朗普:「供應鏈不是憑空存在的,也不會因爲美國貿易政策的利益就能隨便再建一個。」
  美國鋼制集裝箱的企業代表說:「在我20年入行經驗中,從未見過能到達美國海岸的、非中國製造的集裝箱。」
  國際半導體産業協會行業倡導全球副總裁說:我們行業依賴遍布全球的複雜而廣闊的供應鏈。美國從中國進口的這類産品中有超過40%來自總部在美國或美國所有的公司,這意味著美國公司也會(因關稅)遭受與中國競爭對手相同乃至更多的損失。
  大家達成一個共識——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産業鏈分工已經非常清晰,各個國家所占的位置,是任何國家其他國家都不可以代替的。比方說中國的市場、勞動力、工程技術人員、生産設備、供應鏈,都是其他國家沒法替代的,美國更不可能在産業空心化50年後,在國內複製這些工廠。
  而且,在特朗普一意孤行貿易戰之後,國內産業的供應鏈短缺,産品滯銷的惡果已經開始出現。「當特朗普向貿易高牆射出」對進口鋼材徵收高額關稅」炮彈後,由工作崗位無法增加、盟友報復、國內成本提髙、國內政治影響等結果彙聚成的巨大炮彈反擊而來」……「一些分歧不可避免,但目標必須是(美中)兩國都認識到它們之間的根本性衝突將破壞對(當前)世界秩序的希望。」——這也是基辛格本次來華所說的話,他追求的,是維護當下這個國際秩序。
  西方更加重視一個固有的「秩序」。
  美國挾二戰勝利成果,靠武力、科技和美元,建立了這個國際秩序,並且一直維持到今日,中間也扼殺過蘇聯、日本對它地位的挑戰。那麽如今,它同樣是不會眼睜睜看著這個國際秩序的崩潰的。
  「中國通」越來越多
  基辛格在《論中國》一書中還曾寫過:「(歷史上)中國不僅在人口和疆土上遠遠超過歐洲諸國,而且直到産業革命前,仍遠比它們富饒。一套運河體系把江河湖泊與人口中心連接起來。數百年來,中國一直是世界上生産率最高的經濟體和人口最密集的貿易地區。由於中國基本上自給自足,其他地區對它的遼闊和富饒只有粗淺的瞭解。過去的2000年裏,有1800年中國在世界國內生産總值中所占的比例都要超過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直至1820年,中國在世界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仍大於30%,超過了西歐、東歐和美國國內生産總值的總值……」
  這位95歲的老頭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自古以來,西方國家的建立,總有一個開端,但中國似乎沒有這個概念,在他們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他們隨時都是一個起點,每當他們建立起大一統盛世的時候,總是不認爲這是創造,而是復興,是回到巔峰。
  基辛格對此有著深刻的認識:「美對華政策首要目標應該是保持兩國關係和平穩定,而不應該是尋求改變中國的政治體制、在中國推行美式民主。美國不可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關鍵是要解決好自己的問題。」這暗合特朗普「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政策,其實也暗合基辛格一直以來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論中國》一書中還曾寫過,中國是一個世俗國家,沒有興趣對外輸出宗教信仰和價值觀,中國古代的統治者認爲,試圖對遠離中國的國家施加影響是不現實的。中國不對外輸出觀念,而是歡迎他人前來學習。
  其實,現在深刻研究中國、瞭解中國的西方學者很多很多,不只是基辛格一個。我們的神秘感越來越少,雖然我們的思維方式還是令他們困惑。
  同理,我們對西方的研究和學習,
  也不能刻舟求劍。他們已經搞清楚了我們的自信心來自哪里,我們也要搞清楚他們的優越感是怎麽一回事。正如基辛格所說:美國人需要瞭解中國人怎麽思考,中國人也需要瞭解美國人在想什麽。
(申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