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色大學」爲中國革命鍛造人才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傳到中國,中國進步青年尋求救國救民之良方的軌迹也因此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宛如紅色磁石,令他們心馳神往。一批批中國進步青年湧進蘇聯當年的東方大學、中山大學等「紅色大學」,學習革命真理和鬥爭策略,探尋中國前進的方向,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爲中國革命的中堅。
  東方大學:兩國兩黨的偉大合作
  從莫斯科紅場出發,沿著特維爾大街一路向北,步行十幾分鐘,就來到了普希金廣場,4米多高的青銅紀念像前擺放著鮮花,紀念著這位偉大的詩人。漫步在廣場上,很難想像,一百年前,一座與中國革命緊緊相連的大學——東方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簡稱東方大學),就在這一帶建立。
  東方大學於1921年5月創辦,專門爲東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共産黨,以及蘇聯中亞各民族培訓幹部。一開始的校址位於莫斯科市中心的特維爾大街,於1925年搬至苦行廣場(1937年更名爲普希金廣場)附近由建築師尼古拉•久久諾夫設計的樓房內。如今這棟建築已成爲俄羅斯聯邦新聞和大衆傳播局的辦公樓(也有資料稱原建築已拆除)。除了接收從中國國內派出的留學生之外,東方大學還接收先期赴法國、德國、比利時等歐洲國家勤工儉學的進步青年。據資料顯示,東方大學師資力量雄厚,集中了當時蘇聯一批經驗豐富的革命理論家和實踐家。
  根據俄方檔案資料,在1923年,有來自62個國家的1015名學生在東方大學學習,學校課程包括俄語、政治經濟學、歷史唯物主義、階級鬥爭史、工人運動史、蘇共歷史以及自然科學知識等。1938年,隨著蘇聯方面調整,東方大學停辦。
  東方大學僅存在了17年,但它對中國革命具有重要影響,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劉少奇、朱德、任弼時、蕭勁光等曾經在此學習。1921年春,劉少奇與任弼時、蕭勁光等20多名社會主義青年團員,從上海搭乘郵輪,踏上了赴蘇俄求學的旅程。檔案資料顯示,到1925年年中,從中共各個渠道派到東方大學學習的中國學生達到112人。他們在東方大學系統學習了《共産黨宣言》、政治經濟學和國際工人運動史,比較全面地掌握了共産主義運動的政治和經濟理論。
  在中國共産黨早期,東方大學的創辦與運轉,對革命幹部的培養與成長具有重要意義。從國際共産主義運動的角度,中國共産黨早期領導人在東方大學的學習經歷,不僅是兩國和兩黨間的偉大合作,更是共産主義運動史上重要一頁,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2021年是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也是東方大學創建100周年。根據中俄兩國檔案部門去年合作制定的《2021-2025年中俄檔案合作分委會工作大綱》,雙方將在未來5年舉辦紀念東方大學和中山大學100周年展覽。
  中山大學:鍛煉進步青年的熔爐
  從克里姆林宮向西南方向步行大約10多分鐘,就可以到達沃爾洪卡街16號,這是一棟外牆爲黃色的古建築,這座小樓便是當年莫斯科中山大學的主樓。
  中山大學成立於1925年10月。孫中山先生在1925年去世後,蘇聯政府爲繼續實行援助中國革命的政策,決定在莫斯科興辦以孫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學,招收來自中國的進步青年,爲中國革命培養幹部。
  沃爾洪卡街16號在十月革命前是俄國貴族的官邸。樓房中間爲四層,兩邊爲三層。從正面看,這棟樓房不是很大,但整個主樓往後延伸很長。在大樓的正前方,是一個有樹木點綴的小型花園,走出花園就是大街。街的對面是俄羅斯救世主大教堂。沿教堂再往前走,就來到了莫斯科河邊。當年,中國學員課間經常到花園休息,也有學員在閑暇時散步來到莫斯科河邊。
  中山大學是上世紀20年代國共兩黨在海外留學人員最爲集中的「紅色大學」,也是爲國共兩黨鍛造了大量優秀人才的熔爐。
  中山大學1928年改爲「中國勞動者共産主義大學」,至1930年停辦,共接收約1200名學生(包括1928年東方大學中國班轉入的100多人),其中共産黨方面有鄧小平、葉劍英、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陳紹禹(王明)等;國民黨方面有蔣經國、谷正綱、鄭介民等。鄧小平在晚年時期,每每回憶起在莫斯科中山大學時的點滴,都是感慨萬千。
  1926年1月7日,鄧小平一行十幾人乘火車離開法國,途經德國、波蘭,於1月中旬到達莫斯科。短暫調整之後,以多佐羅夫爲俄文名、鄧希賢爲中文名的鄧小平馬上投入到緊張的學習中。
  在中山大學的學習中,鄧小平想「弄清楚什麽是共産主義」。他曾寫道:「我能留俄一天,我便要努力研究一天,務使自己對於共産主義有一個相當的認識。」「我來莫的時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堅決地把我的身子交給我們的黨,交給本階級。從此以後,我願意絕對地受黨的訓練,聽黨的指揮,始終爲無産階級利益而爭鬥。」
(白雪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