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免疫屏障 視病毒傳播力

  【本報訊】仁伯爵綜合醫院醫務主任戴華浩表示,有研究顯示,接種疫苗後即使抗體水平高,也不代表保護水平高,也有研究顯示,即使抗體退到好低的時候,體內依然有所謂免疫記憶的細胞,即有機會抵抗病毒。因此,疫苗接種後的免疫力主要是看疫苗保護率。
  至於群體中具有免疫力的人口比例要達到多少才可阻斷病毒傳播?他指主要取決病毒傳播能力的強弱,一般認為人群中至少有七成人有免疫力才可形成免疫屏障,現時國藥、mRNA兩款疫苗的保護率分別為80%、95%,因此七成人打疫苗一定不夠,可能要八成人或以上才可達到群體免疫。他又指,現時病毒不斷變種、Delta變種病毒傳播力強,可能計算方法不一樣。
  就有市民反映接種mRNA疫苗後出現心口痛症狀,戴主任表示,接種mRNA疫苗後出現心口痛(或臨床上稱為胸痛),可以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症狀,亦可以是心肌炎的其中一種臨床表現,需要結合其他症狀如發燒、疲倦、心跳加快、胸悶、氣促等作判斷。目前,沒有證據證實接種mRNA疫苗和心肌炎之間的必然聯系。他表示,看美國的經驗,美國接種了超過3億劑新冠疫苗,心肌炎發生率約100 萬份之 13 ,並不比人群中心肌炎發生率高;統計數據顯示,心肌炎多在疫苗接種後一周出現,且第二劑出現副作用的機率比第一劑來得高,但這些病例一般症狀輕微,大多經休息後症狀緩解,沒有嚴重併發症。他建議,如市民在疫苗接種後 1 周內出現胸痛、呼吸短促、心跳加快等狀況,並避免劇烈運動,同時聯繫醫護人員進一步檢查。而澳門,疫苗接種後的不良事件中約有70宗胸痛的主訴,但目前已接種 52000劑mRNA疫苗,其中12至17歲者已接種1300人次,至今未有出現心肌炎的不良事件。
  被問到會否效仿台灣地區,為市民推出線上健康網絡監測平台、上載自己打針後的症狀,他表示,由於本澳有良好的初級衛生保健網絡,市民有任何不適,均可到私家診所、衛生中心或急診尋求服務,由醫護人員為其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鑒別,應優於由市民自行上網申報症狀;同時,所有醫護人員亦有義務就任何接種後不良反應事件作出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