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探索建立銀髮族服務鏈 鄒玖勝

  澳門目前已經步入人口老齡化的階段,根據相關數據顯示,人口老化情況呈現上升勢頭,在本地總人口中,女性占53.2%;老年人口(65歲及以上)占12.9%,按年上升1個百分點,成年人口(15-64歲)比重則下跌1.1個百分點至73.8%。按照數據推算,本澳於2036年便會進入超老齡化社會,屆時全澳人口約四分之一為長者,即大約15萬人,比例相當高,醫療及養老服務急需應對,為此當局有必要深入研究長者課題,結合科學數據興建適合的長者公寓,提供足夠供應量讓長者安居,並應加強推動社會構建銀髮產業,為銀髮族提供支援,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據瞭解,人口老齡化又稱人口老化或人口高齡化、進入高齡化社會,是指因出生率降低和/或預期壽命延長導致年齡中位數增加的現象。國際上通常的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佔人口總數的7%,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輕度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2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14%,表示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超過30%或65歲以上人口比重超過21%,表示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隨著澳門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和醫療技術提高、社會和諧穩定發展,人們的經濟生活水準日益提升,死亡率大大下降,壽命越來越長,可以說這是澳門社會文明的發展成果。但同時,澳門人要面對總體生育率逐漸下降而出現的人口老齡化趨勢所帶來的諸多挑戰,包括勞動力短缺、資本短缺導致經濟增長放緩,以及財政壓力,醫療費用提高,因為老年疾病(包括癌症、慢性阻塞性呼吸道疾病、心臟病、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氏症等癡呆症)的治療費用非常昂貴。這種壓力不僅是醫療財政方面的,還是正式和非正式的護理要求方面的。
  澳門特區政府也意識到這一社會發展形勢,因此在《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已重點提及要全面關愛長者,落實「老有所養、老有所屬、老有所為」的理念;也透過《澳門特別行政區養老保障機制》諮詢文本,指出養老保障需由個人、家庭、社區、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和承擔,確保滿足長者身心需要,維護個人尊嚴,促進社會參與。可見,特區政府已為人口老齡化趨勢擬定短期、中期和長期政策,盡可能為長者提供經濟安全保障和維持生活質量,落實和促進長者的福利。
  澳門特區政府現時奉行的養老政策是“家庭照顧、原居安老”,擬建成的安老體系是“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即澳門主要的養老模式仍是較為傳統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及機構養老,與內地和香港養老模式的情況基本一致。根據澳門社會工作局二○一四年的數據顯示,澳門約有85%的長者與家人居住。澳門現有19家安老院舍,其中9家受政府資助。特區政府亦不遺餘力發展社區護老服務,同時在公屋修建的規劃中也有部分房屋是專為長者而設的長者社屋。但面對人口老齡化進一步加劇,社區安老院舍僅可提供二千五百個床位,嚴重不足,有需要入住的長者要中央輪候,起碼等上一年半或以上;長者社屋數量同樣始終有限,申請囿於條件多;至於家居安老則基於子女工作無暇照顧、環境設備不夠無障礙、長者身體不便等現實原因難以滿足長者需求,尤其居住在唐樓的長者,出行十分不便。
  據當局估計,居於唐樓的獨居長者及雙老家庭,已由一六年的四千名增至現時五千至六千名,不少更是長期病患及行動不便人士,上落樓梯成為一大難題。加上樓宇日久殘舊,石屎剝落、鋼筋外露、環境衛生惡劣等問題逐漸浮現,令他們平日交際與生活質素大打折扣。要讓他們老有所依,離不開有個安樂窩。
  這批長者的物業多為自置,但因擁有私人物業無資格申請公屋,樓宇殘破價值不高,也無力再置業和供款。為助這群長者和弱勢社群,特區政府積極推進長者公寓的建設,項目現正施工,預計二○二三年竣工,二四年投入服務。初步計劃面向包括居於唐樓、具經濟條件及有上落樓梯困難的長者租賃。社工局早前曾稱,長者公寓租金將略低於市價,確保長者能負擔,預計於二○二三年底至二○二四年初接受申請。
  長者公寓共有兩幢,樓高均為三十七層,共提供一千八百一十五個開放式單位,每個單位的住宅面積約五十三平方米、實用面積約三十三平方米。公共停車場設有三百四十五個私家車位、一百三十四個電單車位。公寓參考酒店式房間設計,裝修風格簡約、舒適,室內配備基本的裝修,家電及傢俱亦一應俱全,長者只要帶著行李就可入住。
  公寓並融入多項樂齡科技設備,集防火、防水浸、跌倒偵測、緊急呼援、提醒用藥及智慧窗簾等功能於一身,全面守護及照顧長者的健康和安全。並引入無障礙設備,如電動升降式晾衣架、下拉式掛衣架等,貼心關顧長者的日常生活。公寓裙樓設有約六千平方米的平臺花園、飯堂、安老院舍、樂聚空間、長者綜合服務設施、透析中心、長者保健門診及專科外展醫療服務等。並設有小型劇場,供粵劇團體申請用作培訓及表演,長者亦可欣賞粵劇。長者綜合服務設施,將為長者提供各種動靜皆宜的文娛康體、興趣班和義工等活動,充實長者生活。而其他配套設施還包括送膳服務、家居清潔、認知訓練及物理治療等。可以說,這種“智慧化養老”的模式,無疑有效地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多層次的需求。
  而為更好收集居民及社會對長者公寓的意見,特區政府更於日前開放示範單位,一周便有逾四千人參觀,可見社會對長者公寓的熱切關注。長者公寓有醫療和送餐服務,配套設施完善,加上現時本澳安老院舍床位較緊張,長者公寓的提出正正切合長者需求和特區政府原區安老政策。但目前政府除了公佈擁有唐樓單位的獨居、行動不便的長者有優先之外,並無提及其他准入申請條件,例如資產、收入、年齡等限制,租金問題亦沒有提出,特別有很多長者關心假若租住了公寓後,原來的唐樓的處置方式及租賃期的長短等問題。此外,政府提及准入標準初步考慮住在唐樓和出行不便的長者得分會較高,在這情況下,可能一些沒有物業,或不是住在唐樓的長者便沒有資格申請長者公寓,不少長者反映,長期租賃私人樓宇單位,他們也有一定經濟能力,希望也可以租住長者公寓,改善生活環境,若將長者公寓申請對象局限於居住在唐樓或有唐樓單位的長者,會對其他有需要的長者產生不公平情況。況且,出行是否方便屬個人主觀,事實上很難作出界定,因此,當局在釐定申請資格時,要更細化,免長者困擾和擔心自己不符合條件。
  其實,長者公寓的模式是澳門養老政策新嘗試,當局除了要深入研究長者課題,結合科學數據興建適合的長者公寓,提供足夠供應量讓長者安居外,也應加強推動社會構建銀髮產業,為銀髮族提供支援,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
  事實上,《十四五規劃》指出,應積極發展銀髮經濟,開發適老化技術和產品,培育智慧養老等新業態。澳門現時的長者產品相對單一,僅依靠簡單的進口和產品銷售,並未形成銀髮產業鏈,反觀外地,銀髮產業已經十分成熟,包括老年房地產、老年護理服務業、老年服飾、老年食品、老年醫療等,有一系列完善的供應鏈和相關行業。例如飽受高齡化問題困擾的日本,銀髮產業已初具規模,其成功經驗值得借鑒。在老年人專用產品方面,日本企業將老年人需求從普通商品中細分出來,在開發產品時更加注重人性體驗和細節需求,小到老人用眼鏡、帶GPS定位和活動記錄器的老人專用手機,大至方便癱瘓老人生活需求的各種自動化器械,其中不乏高新技術應用,市場規模不容小覷。
  有醫界人士就指出,環顧澳門整體的福利政策,特別是對弱勢群體的扶助以及支援,可以講是相當不錯。但中產服務較為缺乏,有必要提供平臺,引領企業及各界對銀髮產業投入,長者公寓是重要示範,相信其會帶動大量對長者護理、醫護、產品等的服務需求。概括來講,銀髮產業同樣包括醫、食、住、行幾方面,是發展本地產業多元的其中一個分支,蘊藏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例如從醫的角度來說,長者對自身健康的關注是必然的,無論是心理關懷、慢性病治療、減慢機能衰退等方面,都需要社會提供足夠的支援,若只依靠公營醫療是會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因此,如何快速調動私營醫療的主觀能動性、如何在政策和措施上扶持私營醫療開展銀髮產業,這將會是決策者重新思考的問題;從食的角度來說,由於長者口腔牙齒或消化功能減退,因而對食物的消化和營養要求也會相應提高,這樣必然會衍生出專業的營養飲食服務需求;再從住的角度分析,長者同樣需要有個人空間,政府目前籌建的長者公寓是先導計劃,只限於弱勢群體入住。但同區安老也是大多數長者的意願,中產長者大半生服務社會,為澳門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政府在各區興建租賃式的、輔助設施齊全的長者公寓讓他們入住,也是社會回饋長者一種敬老愛老的真實體現;最後從行的角度分析,目前國內對於長者出行問題,交通運輸部指導內地主要網約平臺公司陸續開通了“一鍵叫車”功能,為老年人提供快捷叫車、優先派單等服務,著力解決老年人在智能技術面前遇到的出行難題,澳門也應該向內地學習方便長者出行。
  推動銀髮產業發展不僅僅是為了推動產業的多元發展,更是為了滿足未來長者的生活需求。為此,建議政府一方面制訂合適的支援及傾斜政策,另一方面,政府目前不斷興建公共房屋,可以考慮在公共房屋的設施或使用上,批出一部分使用空間,用作支援銀髮產業的發展,藉此推動澳門的銀髮產業發展可以逐步走向市場化,從而形成產業鏈。
  有分析則認為,澳門市場較細,不少產業難以發展,即使投放大量資源和時間順利起步,但由於收支不平衡,往往難以生存。銀髮產業作為產業之一,亦作為未來改善澳門居民生活質素的產業,適量支持社會開拓該產業具必要性。現時已相繼針對銀髮一族再就業,開展長者社企資助計劃,透過財政資助方式支援長者實現老有所為。建議參考有關計劃,研究推出銀髮產業資助計劃,由民間提出產業內容,政府根據內容的實用性、可行性和成效等決定是否提供資助,讓該產業能夠在澳門有效發展,應對超老齡化社會。
  人口高齡化乃全球趨勢,澳門不可獨善其身。為此,政府有必要積極蒐集多方數據,作出科學分析及規劃,因地制宜研擬出適用本澳的銀髮產業政策,而研究在澳門開發針對長者消費的新興產業市場,亦間接有利促進本澳產業多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