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批踢踢,和它背後的年輕人

  2020年12月10日,臺灣東部發生規模6.7級地震。一瞬間,PTT登錄不上,幾分鐘後,「八卦版」被地震文洗版:
  「大地震!!!」
  「地震要多大才需要跑?」
  「怎麽一個地震八卦版就綠爆了。」
  「綠爆」是指看板同時在綫人數在3萬~6萬人之間。隨著人氣的上漲,還有類似「黃爆」和「紫爆」—「紫爆」爲最高等級。
  與此同時,還有人發跟地震沒關係的求愛文,通常被稱爲「趁亂告白」:
  「某某某我愛你,快逃R。」
  「地震惹!!!某某某,我愛你。」
  某種程度上,PTT是臺灣社會的一個縮影。政治大學社會系學者黃厚銘曾寫道:「鄉民們是主流社會中的非主流,也是非主流社會中的主流。」
  鄉民,論壇用戶這麽稱呼自己。2011年運營方推出「PTT鄉民認同卡」時,各地的鄉民們熱烈搶購,形成鄉民歷史上「萬人響應,萬人到場」事件。由此可見,「鄉民」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和集體認同感。
  但PTT到底是什麽?
  入版畫面用一個個彩色方格畫成、簡陋的黑白界面、不友善且使用熱鍵的操作界面、只能用純文字發帖、仍舊採用古早的Telnet BBS技術……這個創建於1995年的電子布告欄「批踢踢實業坊」(簡稱批踢踢)目前却是臺灣最重要且仍無可取代的社交媒體。
  BBS即網絡論壇,流行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網絡興起之初。PTT起初是一個以學術交流爲目的的校園論壇,1995年由臺灣大學的學生自行創立。而各大校園也都有自己的BBS,類似於大陸1995年創立的「水木清華BBS」。
  後來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更迭,各種社交媒體如Facebook、無名小站、MSN等社交媒體興起,各個校園BBS紛紛倒閉,但唯有PTT一枝獨秀、逆流而上。除了原本臺灣大學的用戶外,PTT也開放給一般用戶使用,並使之成爲全臺灣最大的論壇—總注册人數超過150萬人,高峰時段超過15萬名用戶同時上綫。
  PTT至今已有25歲,對於飛速發展的網絡世界來說,這種「早已退流行」的BBS仍舊活躍於臺灣社會,可以說是「時代的奇迹」了。對於臺灣社會來說,它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又形成了一種怎樣的特殊文化?
  「手工」,而非演算法
  很多90年代出生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大概都是從高中或剛升入大學時就開始使用PTT,目的是爲了獲取資訊—無論是興趣愛好,還是時事新聞。
  出生於1992年的黃凱翔覺得,它的「即時性」甚至可以比擬直播,差別只在於一個是影像一個是純文字。黃凱翔常常關注PTT的體育版和遊戲版,每當有賽事的時候,網友就會在版上「直播」、分析或預測賽事,而且版上會顯示同時在綫人數,這時候就有如同好在一起共襄盛舉。
  1993年出生的趙銘俊在剛升入大學時注册了賬號,那時候很多系辦的通知都會發在PTT上。趙銘俊學的是新聞專業,但他幾乎不從各大媒體的網頁獲取資訊。
  「我會在上面看新聞,熱門新聞都會被轉載,我會好奇大家都在關注什麽。地震發生的時候,就會想去PTT看地震文,因爲消息來得很快。」果然,在12月10日的地震中,我就深深體會到了這點。
  由於臺灣各大媒體有自己的立場或敏感區,難免造成報道的「失真」,人們反而能在其上獲取相對真實的資訊,例如被砍掉的照片或未被報道出來的細枝末節。
  在PTT上,帖文左邊會顯示被「推」的次數,「推」即「贊」,還有「噓」表示「倒贊」,不推不噓的則是用一個箭頭表示,如果超過100個「推」就會顯示爲紅色的「爆」。打開看板,帖文的排列順序並非按照熱議程度,而是按照帖文的時間排序,所以看到的帖文往往是最「即時」的,而「爆款」文章也是由鄉民「手工」推起,用戶可以自主選擇觀看內容,而非由演算法推動—這可能是它曆久彌新的原因之一,手工、真實、即時。
  雖然Facebook(又稱「臉書」)也有獲取新聞資訊的功能,但「關注度」都無法與PTT比擬。此外,臉書多爲真人賬號,所以會有「同溫層」的問題。趙銘俊希望通過它知道同溫層以外的人都在想什麽,「因爲這裏有臺灣大部分的人」。
  打開PTT的「熱門看板」,第一名往往是「八卦版」,在版上發言叫「問卦」。此外還有「學術版(股票)」「西恰版(閑聊)」「LoL遊戲版」「西斯版(Sex)」「表特版(Beauty)」「政黑版」「就可版(Joke)」等—由於版名只能是英文,所以取其諧音也成了特色文化之一。
  趙銘俊希望通過PTT知道同溫層以外的人都在想什麽,「因爲這裏有臺灣大部分的人」。
  而網友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入各個版面發帖、推文或潜水,在PTT上沒有廣告、沒有演算法、沒有審查機制(只有版主的人工管理),加上完全匿名,鄉民想怎麽聊就怎麽聊,得以自由生長,成爲一個原生態且多元的社交環境。
  「黑話」和PTT名人
  李紹偉也是出生於90年代初,算是PTT的「深度使用者」。「我就會不由自主地一直滑一直滑,遇到站內維修,我還會有『PTT戒斷反應。」當可以登錄的那一刻,就會看到八卦版上很多人呼喊「新世界又回來了」。
  訪談的時候,他很驕傲地告訴我,他在PTT的登入次數爲3935次。
  聽上去並不多?PTT的登入次數一天內只計一次。也就是說,他使用PPT超過10年,從高中就開始使用到現在。我對此不以爲意,立刻問了其他訪談者的登入次數,和他年紀相仿的大概都只在2500~3000左右。
  「菜雞!」他聽到後激動地脫口而出。
  他告訴我,登入次數是看用戶資深程度、以及是否爲網軍的一個重要指標。有時候在版上看到有鄉民互嗆,點進去看兩個人的登入次數都不高,他便會嘴角上揚:「菜雞互啄。」
  李紹偉分享給我一個「鄉民百科」,這是由鄉民共同編寫的「百科全書」,記載了鄉民文化、流行符號、基本用語、各類文化、PTT名人、PTT大事件等。
  例如,在「(2017)第三届批踢踢流行語大賞」中,根據投票,第一名爲「低能卡」。「低能卡」其實在影射「Dcard」,Dcard有點類似PTT,是現在年輕一代大學生在使用的匿名社群網站。鄉民認爲Dcard的使用者「太幼稚看法太愚蠢」,且充斥著「幻想文」。
  此外,一些看字面意思能懂的流行梗還有「垃圾不分藍綠」「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不能只有我看到」「森77」「啊不就好棒棒」「你根本沒有女友」等。有一些則是只有鄉民才能「會心一笑」的,如「千杯千杯再千杯」,即是勞工團體用來諷刺蔡英文的「謙卑謙卑再謙卑」。
  李紹偉很有自信地告訴我,雖然還未評選,但2020年最火的流行用語莫過於「舉起人民的法錘」「卑鄙源之助」等出自於YouTuber「反正我很閑」的幾句幽默名言,影片被轉載於PTT後在鄉民間爆紅。
  PTT不僅是網絡流行用語的發源地,也是臺灣媒體獲取新聞的素材場。在搜索引擎上輸入「新聞」和「PTT」等關鍵詞,就會出現類似這樣的新聞:
  「又大又久!6.7地震全台有感PTT鄉民嚇壞:X超大!」
  「『臺灣最正女主播』PTT戰翻天老司機點名她:當時每日必追。」
  「臺灣最正女主播?PTT狂推『4女神』。」
  當然,除了八卦和廢文,也有許多深度好文,這些爆款文章後面會有長長的推文串,引得不少鄉民在下面「神串留名」。當紅作家大師兄(著有《你好,我是接體員》《比句點更悲傷》)也曾是「媽佛版(Marvel)」版名人,被出版社挖掘後成爲知名作家。
  大師兄出生於1987年,大二開始使用PTT,超過3000多天的登入次數也算是「深度用戶」了,他第一次使用PTT看新聞資訊和有趣留言後的心得是:「啊,還有這種!」
  因爲大師兄很宅,不太參加學校的活動,起初會在PTT上約人出來打牌。後來成爲殯葬業從業者,從2018年開始在「媽佛版」上分享一些與殯葬業有關的故事,自稱「過水流大師兄」,書寫「接體員的大小事」,文章常常被「推爆」。
  雖然現在有自己的臉書專頁,大師兄還是覺得PTT的網友「實在太有趣」,而且在上面,「可以解決生活上的大小事」。
  就連五月天的阿信和吳青峰等藝人也有PTT賬號並和鄉民互動。
  何以長青?
  PTT很好玩,也很廢。
  有個幼稚的「傳統」,在一則貼文底下,鄉民會「蓋樓」,前面的人會打「五樓吃屎」,下面恰巧是五樓的人就會很氣;有時五樓自己也打「五樓吃屎」,以爲駡到別人,結果自己「吃屎」,鄉民就會很開心。
  每條推文留言的字數有限,有些人留言時只能分段發出,這時候就會有其他人幫此人「接龍」,接著接著就變成「歪樓」,這也會成爲PTT的經典「八卦」,而且很常是「黃段子」。
  當有人想要找某個正妹時,就會請求鄉民幫忙「神人」。「有辦法幫我神到這個人嗎?」
  還有一種完全不能兌換現金的「P幣」,鄉民用它虛擬賭博,獲取AV女優的照片等,也有人爲了獲得P幣而推爆某個貼文,使之達到某種「打廣告」的作用。
  正是這種粗糙的形式和互動方式,讓人很容易從中獲得簡單的快樂,甚至變成鄉民的狂歡。而PTT上很多的「行話」「黑話」,讓人覺得自己是共同體,且有凝聚力。此外,使PTT長青的重要因素,還包括它的懷舊感、它帶來的集體記憶。
  「初代」使用者的年齡大概已在45歲左右,年輕世代都使用Dcard或臉書,所以PTT的使用者年齡範圍大概在25~40歲之間。於是,PPT的使用者會被稱爲「老人」,但這些老人其實也代表了臺灣社會的「中堅力量」。
  李紹偉認爲:「PTT裏的用詞都很平易近人,所以一般人可以get到表面的意思。但是深度使用者,就會理解它當時出現的脉絡。搞不好凝聚力就是從這裏來的。」
  黃凱翔表示:「臺灣不大,PTT形成於網絡初期,當時是屬於年輕人的東西,90年代的大學生一定都會用,這是我們的集體記憶,所以歷史地位特別。等出了社會以後,可以想像上面的人也是跟我一樣的一群人。」
  而且黃凱翔每天都會開著PTT,也堅持使用鍵盤操作,永遠不變的黑白界面讓人有一種懷舊的安全感。有時候看著版上的同時在綫人數,「感覺很多人和我一起在綫,有一種共存感」。
  除了「集體」外,它也能爲「個人」帶來一份安靜。許青友覺得,臉書需要加入社團才能看到某個主題,但加入後就會一直有東西跳出來,而且還有一堆廣告。「但是在PTT,我可以安靜地走到某個我想去的地方。」
  因爲深知PTT的「戰略地位」,所以在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時上面充斥了大量網軍,「帶風向」操弄政治議題。也許是「管不勝管」,2018年9月,PTT採用「一刀切」的方法,暫停受理新賬號的申請。接著就有人從中看到商機,在網上賣起了賬號,依據登入次數售價也不同。
  有人覺得PTT在慢慢凋零,「用的人越來越少了」「已經不是原來那個PTT了」「網軍太多」「沒有以前好玩了」,鄉民感嘆著,但頁面仍舊時時掛著,手機上的APP永遠不會想要清除。
  也許,PTT想要卸下「時代奇迹」的封號,仍需很長一陣子;也許,PTT的神話也從側面拷問人們:我們真的需要那麽多飛躍的技術嗎?
(姜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