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選委會選舉結果出爐  競爭激烈彰顯代表性充足


  (香港中通社9月20日電)2021年香港特區選舉委員會界別分組一般選舉投票結果9月20日清晨揭曉,412名候選人競逐的13個界別分組中的364席選委全部順利產生。此次選舉投票率接近九成。專家指出,此次選舉界別擴充、競爭激烈,彰顯代表性充足。香港政治生態將得以重塑,泛政治化議題再難綁架香港長遠發展。
  今年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高票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在香港新選舉制度下,選委會肩負重要功能,包括提名行政長官選舉候選人和選出行政長官候任人、提名立法會選舉候選人和選出40名立法會議員。
  對於此次投票結果,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副主席、投票人之一鄧飛9月20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指出:「此次選舉的代表性充足,這種代表性並不在於要‘一人一票’,關鍵在此次選舉改革將選委會界別擴大了很多,將香港方方面面的行業、團體都囊括在內。」
  鄧飛指:「此次選委會選舉並非沒有競爭的選舉,事實上,社工界、保險界等界別的競爭十分激烈。有些界別雖是自動當選,但只不過可能因為選舉改革後第一次選舉,出來參選的人還不多而已,並非制度本身確保了自動當選。」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朱家健19日指出:「此次選舉結果代表性高,一是因為投票率非常高,二是選委無論是提名或是勝出,都是按合法程式進行,有著民意基礎,認受性高。」
  朱家健續指:「從此次選委會選舉可以看到,任何政治理念的人都可以入閘,若理念理性合法,都可以說服業界選民支持。但部分黨派‘知自己事’,連第一步走出來登記參選都沒能做到。」
  鄧飛指出:「以往選委會當選者的政治光譜看似較寬,事實上其中包含了那些反對‘’一國兩制」,甚至試圖藉助制度空子去推翻‘一國’、顛覆‘兩制’的人。換言之,以前的政治光譜其實是不正常的光譜,政治光譜是否存在合理性是關鍵。當前的選舉制度則可確保參選的必須是支持‘一國兩制’的愛國者,在此情況下,再區分不同界別或利益團體。」
  對於此次接近90%的高投票率,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劉兆佳19日向中通社指出,這是「應有之義」,「原因是新構建的選委會是香港重要政治機構,應該能吸引選民踴躍投票。另一方面,由於選民都是屬於精英階層的人士,或是團體或機構的代表,他們應該比其他人更具責任感去履行選民的職責,以及表明自己所代表的機構對選委會的支持。」
  劉兆佳續指,高投票率也顯示愛國人士的團結性及其對新選舉制度的認同,亦會提升市民大眾對新選舉制度的認同。
  鄧飛20日分析指:「高投票率背後的原因,是選舉制度完善化後,雖然投票人看起來比以前少,但正因如此,每張票的份量重了很多,會直接影響結果,因而投票人的責任心也比以往大得多,直接推高了投票率。」
  鄧飛續指:「另外,投票人都非常清楚,中央花大力氣完善選舉制度,就是希望香港從過去被政治綁架所有經濟民生事務的局面中徹底解脫,也使許多原本不願出來投票的人願意走出來。」
  朱家健認為:「此次投票率高企,也反映出選委會的功能發生了變化,使得政治含金量、參與度均大大提高。因而投票人都希望在優化選舉制度後,其界別代表的聲音能被特首候選人聽到。」
  此次選委會選舉,將如何重塑香港的政治生態?香港政治是否將由對抗性轉為協商性?
  劉兆佳19日指出:「新的選舉制度將在幾方面重塑香港的政治生態。回歸後‘泛政治化’不斷惡化的趨勢將戛然而止。理性、務實、文明、守法、實事求是、相互尊重和對事而不對人的新政治文化將蔚然成風。各類選舉不再成為政治鬥爭、民眾割裂和社會不穩的因素,反而是維護國家安全、建構良好中央特區關係、促進港人與內地同胞感情、團結與壯大愛國力量、遏制反中亂港分子、促進社會和諧、強化港人對國家的向心力、凝聚政策共識和推動改革發展的有力制度保障。在新的選舉制度下,行政立法關係必然順暢,這將有助於香港特區的強勢和有效管治。過去阻撓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障礙將被一一清除,社會各界將會聚焦于利用好中央利港政策所帶來的機遇來推進香港的發展, 並在持續發展和改革的基礎上破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所有這些都會為香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打下堅實基礎。 」
  鄧飛指出:「此次重塑香港政治的重點,不在於對抗性轉為協商性,而在於選舉主打議題將發生徹底改變。以往選舉總被政治性議題綁架,政治議題掩蓋了所有經濟民生議題,成為勝選的唯一保障。這也令香港回歸後大量該做的經濟民生事務擱置,完全不可能達成宏觀飛躍性發展。選舉制度完善後,未來無論競選什麼席位,都應將焦點放在經濟民生上,包括解決香港長期發展問題,例如經濟如何轉型,香港如何融入大灣區及國家發展大潮等。」
  「未來選舉倒不一定是協商的,也可能是針鋒相對的。」鄧飛接著指出,「只不過這種針鋒相對是在尊重‘一國兩制’的大前提下進行的,大家對經濟民生議題有著不同意見,並競爭性地拿出各自認為更有效的方案來進行競選。這才是新舊之別。就像此次選委選舉一樣,也不存在協商,仍是有差額選舉,需要競爭。」
  朱家健也指:「與過往抗爭性政治、謾駡政府不同,未來選委更需要提出建設性聲音,參與實質的政務,其論政水準需要大幅調高。日後不再只講立場,而是要將立場細節化,可以說選舉制度正在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