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前天安門的裝飾布置

  1949年上半年,隨著人民解放軍取得渡江戰役的勝利,向江南諸省區勝利進軍,建立新中國的條件已經基本成熟。6月15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即新政協)籌備會在中南海勤政殿成立幷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推選毛澤東爲常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等爲副主任,李維漢爲秘書長。在討論定都這一問題時,毛澤東說:「蔣介石的基礎是官僚資本,因此他定都南京;我們的基礎是人民群衆,因此我們定都在北平。」
  在確定定都北平後,7月1日,成立了以周恩來爲主任,彭真、聶榮臻、林伯渠、李維漢等爲副主任的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會擬訂的開國大典方案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中國人民解放軍閱兵儀式、人民群衆遊行活動3項內容,其中閱兵儀式的安排和地點,决定著整個開國大典的程序和場所。北平西苑機場場地開闊平坦,適合集結大批人群,但西苑機場距離市區太遠了,而且也沒有檢閱台。那麽,大典和閱兵的地點應選在哪里爲好呢?這個問題讓開國領袖們頗費腦筋。
  一直到1949年8月初,距離開國大典的時間只有幾十天了,周恩來提議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和閱兵儀式,隨即得到了毛澤東和其他中央領導的贊同。
  天安門,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啓運,受命於天」之意,後毀於兵火。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建後改稱天安門。它是舊皇城的正門,城門五闕,重樓九楹。
  天安門廣場和天安門城樓是老北京的中心地點和市區街道的樞紐,位置正好處於縱貫南北的皇城中軸綫的中段、紫禁城之南。從天安門廣場整體布局上看,天安門城樓可以作爲開國大典的主席臺和檢閱台;廣場位於市中心,受閱部隊和群衆往返方便。
  天安門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重要意義,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熊熊火炬正是從天安門廣場燃起的!1919年5月4日,北京愛國學生們齊聚天安門前,點燃了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的火焰,揭開了中國新民主義革命的偉大序幕,在這裏舉辦開國大典。無疑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
  剛解放時的北京天安門如荒冢般寂靜,因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巨大的城樓殘磚斷瓦,金黃色的琉璃瓦頂蒿草叢生,野鴿築巢(後在清掃時,竟裝載出幾大卡車野鴿糞);紅牆雕殘,牆皮脫落、斑斑駁駁;雕花的門窗殘破不全,東斜西歪,有一塊沒一塊;幾個又小又破的六角宮燈,髒得已經看不出顔色;金水河中滿是淤泥污水。在廣場東側,房屋低矮破舊;廣場西側,垃圾堆積如山;廣場南面,小商小販,叫賣吆喝,嘈雜混亂;廣場中間,坑窪不平,積水發臭。
  1949年8月9日至14日,中共北平市委和市政府召開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會議,會議作出了爲迎接開國大典整修天安門城樓和天安門廣場的决議。市政府責成建設局提出整修工程計劃。
  天安門廣場修整工程定於9月1日開工,全部工程必須於9月底前竣工。工程主要包括:清除廣場上多年遺留的垃圾和障礙物,平整廣場地面;修繕天安門城樓作爲主席臺,清除樓頂雜草,粉刷城樓和廣場四周城牆;在天安門廣場的合適位置設計幷修建一個升國旗的設施,供大典時用;修補天安門前、東、西3座門之間的瀝青石渣路面1626平方米,供遊行的群衆和閱兵的部隊通過;美化天安門附近環境,種樹、種草。
  市政府建設局在廣場北面竪起了一塊「建設人民首都」的橫幅標語,廣大北平市民懷著主人翁的責任感,投入整修天安門的緊張勞動中。剛剛誕生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北平市委籌委會組織了近6000名團員、青年參加義務勞動。他們克服種種困難,用鋤頭、鐵鍬等工具鏟土除草,用手搬石頭,先後填平300多個坑窪,運走垃圾,清除地面障礙物,在天安門前、東、西3座門之間以及中華路全段,開闢了一個上萬平方米的能容納16萬人的大廣場。
  在此之前,北平市政府已發動了一場爲時91天的清潔大掃除運動。此時,市建設局又組織各方面專業人員,清理城樓頂部的蒿草和塵土;修補城牆,整修門窗和廊柱,將它們粉刷一新;修補城樓兩側的臺階;修理金水橋和對金水河進行清淤,注入清水等等。經過歷時十幾天的辛苦而火熱的奮戰,原來破敗不堪的天安門及其廣場終於煥然一新。
  開國大典時的天安門城樓,鮮艶的紅旗在城樓兩側迎風飄揚,朱紅色的廊柱間高懸著8盞大紅宮燈,形神兼備的毛澤東主席畫像懸掛在正中門洞上方,兩側是寬大的巨幅固定橫標,這全新的裝飾把天安門映襯得金碧輝煌、雄偉巍峨。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舉行時,主席臺設在修繕一新的天安門城樓上,城樓檐上懸掛著醒目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大字標語。城樓東西兩側還有兩條巨幅標語,內容是時任新華通訊社社長、新聞總署署長的胡喬木擬定的,一條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另一條是「中央人民政府萬歲」。這兩條標語秀麗的字體出自時任中央辦公廳科長的鐘靈之手。早在延安時期,鐘靈的字就譽滿延安全城,延安城牆上的大標語幾乎都是他的手筆。這次在天安門城樓上刷寫有重大歷史意義的開國標語,鐘靈拿出了看家的本領。他仔細丈量天安門的尺寸,確定了字的大小,每個字都高2米、寬2.2米。由於兩條標語的字數不一樣,左邊的標語比右邊的標語多一個字,鐘靈在設計時,將「政府」二字寫得緊凑了一些,確保了兩條標語的長度相同。
  到了一周年國慶時,經胡喬木建議,周恩來同意,天安門城樓東側的「中央人民政府萬歲」被改成「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這一改不僅體現出無産階級國際主義精神,也使兩邊字數完全對稱了
  開國大典那一天,在金碧輝煌的天安門城樓上,懸掛著8盞鮮艶的巨型宮燈。說起這8盞大紅宮燈,其背後還有一段故事。
  1949年9月2日,周恩來簽署了「閱兵地點以天安門前爲好」的批示。負責大會現場布置的華北軍區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張致祥接到批示後,將天安門的設計任務分配給了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前身——筆者注)舞美隊。受領任務後,舞美隊隊長蘇凡立即找來畢業於日本美術專科學校、藝術造詣在當時華北軍區部隊中屬一流的兩名日本籍隊員,一個是40歲上下的小野,另一個是30歲出頭的森茂,令他倆用最短的時間,設計出最好的布置方案。
  小野和森茂都是抗戰時期反戰同盟的戰士,抗戰勝利後自願留華,爲中國人民服務。八路軍解放華北重鎮張家口時,小野隨部隊進駐張家口,擔任了歌劇《白毛女》的舞美設計。這是歌劇《白毛女》離開延安後第一次在解放區大城市演出。小野畫了一幅高3米、寬4米的巨幅宣傳畫,他還畫過其他宣傳畫,曾得到《晋察冀日報》的高度贊揚。森茂14歲就來到中國東北丹東,1946年6月,他被調到《晋察冀日報》社屬下的利民廣告公司繪製圖標,期間他設計了「白毛女」香烟的商標。
  1949年2月,小野跟著華北軍區電影隊進駐北平,森茂則跟著裕中烟廠的負責人到了石家莊。他和小野一直有聯繫,在小野的幫助下,森茂也被調到北平,在電影隊畫電影廣告。4月,抗敵劇社改爲華北軍區政治部文工團,分設戲劇、歌舞、軍樂、舞臺美術等隊,蘇凡擔任舞美隊隊長,小野和森茂也就成了蘇凡手下的得力幹將。
  這兩名日本畫家從日本民間保留的不少源於中國文化精華的藝術中得到了熏陶,因此,他們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幷不陌生。在設計之初,便想到了中國宮燈。他倆認爲,在天安門城樓懸掛宮燈,既能體現出民族風格又能充分顯示出濃烈的節日氣氛。
  的確,中國宮燈的歷史源遠流長。民間傳說,木匠祖師爺魯班在營造宮殿時就製作了宮燈,距今已有數千年歷史了。小野、森茂長期在中國北方農村生活,他們深知,張燈結彩、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中國人民喜慶的傳統形式。所以他倆確定了設計的基點,在天安門城樓的10根紅廊柱中間懸掛8盞紅色宮燈。
  幾天後,小野、森茂用16開白橡皮紙畫出了20張草圖,呈送周恩來審定。周恩來仔仔細細地看了後,删去了金水橋橋欄上扎滿彩球的設計,而對這8盞太陽般的宮燈則非常欣賞。
  方案被批准之後,蘇凡便帶著小野、森茂跑遍北平城購買宮燈,但偌大的京城壓根兒就沒有那麽大的宮燈。
  此時距開國大典只有10天了,蘇凡著了急,張致祥聽了彙報也急得直上火。就在大家心急如焚之時,小野急中生智問了一句「能不能找一個扎宮燈的藝人來,我們自己扎」?這句話提醒了蘇凡,他急奔故宮,可故宮裏的工匠都表示做不了那麽大尺寸的宮燈。
  經多方打聽,蘇凡總算從老北京那裏得到了綫索。在明清之際,北京宮燈久負盛名,北京城雲集了全國各地的能制宮燈的能工巧匠,當時北京燈市口曾是盛極一時的燈市。清朝末年,「文盛齋」是當時最著名的燈籠鋪。1915年,「文盛齋燈畫扇莊」曾以宮燈等工藝品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與茅臺酒一起獲得了金牌。蘇凡聽了這些傳說,便再次前往故宮,在清宮檔案中尋找資料。通過走訪老宮人,得知在西城區豐盛胡同住有一位70多歲的扎宮燈老藝人。蘇凡趕忙叫上小野、森茂,來到豐盛胡同,拜訪這位老藝人。
  老藝人看了如此大膽而豪放的設計圖後,沉默了一會兒,說:「這麽大的宮燈,我要帶上兩個徒弟在城樓上做,否則抬不上去。但宮燈的雲頭和金黃的流蘇由你們做。」
  宮燈用料講究,蘇凡按照老藝人開的料單備齊了料後,老藝人和他的兩個徒弟便來到了天安門城樓。蘇凡、小野和森茂還有舞美隊的十來個隊員也上了城樓,日夜陪伴著老藝人,給他打下手。8個宮燈圓托由老藝人找木工做,兩名日本畫家負責畫宮燈的雲頭和製作流蘇。宮燈製作工藝非常複雜,每個宮燈需要56道工序,整整三天三夜,他們吃住全在城樓上。離慶典還有一天,8盞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宮燈終於製作成功了!每盞宮燈高2.23米、周長8.05米、直徑2.25米、重80公斤,看上去雍容華貴,落落大方。
  9月30日,張致祥調來一個排的戰士,搬來幾架梯子,可折騰了好一陣,一個宮燈也沒能掛上去。最後還是小野出了個主意,把宮燈拴在橫梁上,兩旁扎兩個鐵環,這才把8盞宮燈高高地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8盞大紅宮燈和華麗的長長流蘇,讓天安門這座有5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樓青春煥發。
  這8盞巨大的紅宮燈,與人民共和國一同走過了45年的歲月,終於完成其歷史使命。1994年,爲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45歲華誕,天安門城樓將要進行裝修。城樓上的這8盞大紅宮燈也被折叠式新型燈籠所代替。
  開國大典時懸掛在天安門城樓正中的毛澤東主席的巨幅畫像,是由徐悲鴻任校長的國立北平藝專(新中國成立後改爲中央美術學院——筆者注)實用美術系的講師、畫家周令釗繪製的。任務之所以交給周令釗,是因爲早在1949年4月上中旬在北平六國飯店舉行的國共和談中,周令釗畫的一幅毛澤東頭戴八角帽的油畫就懸掛在會議室內,得到了中央領導的一致好評。
  那年30歲的周令釗接到任務後激動得徹夜難眠。他帶著他的學生陳若菊(後來成了他的妻子——筆者注)便投入緊張工作中。這幅畫像是在天安門城樓的東山牆下完成的,他們把木板竪在牆上,工人們爲他們搭起了3層樓高的脚手架。畫像參考的原照片是新華社攝影記者吳印咸在延安時拍攝的,這張照片曾在中共七大會議上懸掛過,也是當時解放區最流行的一張毛澤東頭戴八角帽的像。周令釗、陳若菊和幾位油漆工人站在高架子上,以原照片爲摹本繪製毛澤東巨幅畫像。他們認真地以革命浪漫主義手法,用畫筆形象地把毛澤東的思維精神表達了出來:畫中的毛澤東頭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臉部稍仰,洋溢著慈祥的笑容。他們把毛澤東的衣領畫爲敞口式樣,來表現毛澤東開闊輕鬆的心胸。
  經過20天的努力工作,在畫像即將完成的那一天,一向以嚴謹的軍容風紀著稱的大典籌委會副主任聶榮臻前來視察。他登上了天安門城樓,隔著老遠就發出了贊嘆:「蠻像的!」等走到近處,聶榮臻發覺毛澤東畫像的衣領是敞開著的,覺得不妥,因爲開國大典要嚴肅一點兒。周令釗立即動手修改,「扣好」了毛澤東的衣領扣。
  9月底,繪製工作按期完成了。9月30日夜,工人們把巨像掛上了天安門城樓正中央。沒多久,周恩來來到天安門審查,一眼就發現了問題:畫像下沿有一行毛澤東手體字:「爲人民服務」。周恩來著了急,對身邊的人說:「毛主席怎麽會那麽不謙虛呢,在自己的畫像下面寫自己的名言?」他要求立即進行修改。一時間,在場的的人們趕緊動手搭脚手架,開聚光燈。周令釗遵照周恩來的要求,揮動刷子抹掉了白邊黑字,塗成中山裝的顔色,又加了一隻扣子,看上去天衣無縫了。這下,周恩來才滿意地笑了,握著周令釗的手說:「謝謝!」
(孟昭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