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新冠防控 「與病毒共存」有風險

  【香港中通社10月31日電】新加坡政府為了重振衰弱的經濟,放棄「圍堵清零」,採納「與病毒共存」,但新冠病毒的後患和嚴重性遠超當局設想,確診人數飆升。對此,有專家表示,「與病毒共存」政策有風險需謹慎。
  新加坡衛生部10月27日宣佈,單日新增5324宗新冠確診個案,首度突破5000宗,創單日紀錄新高,至今累計逾18.4萬感染病例。新增確診個案當中,5312宗屬本地感染,包括4651宗社區傳播、661宗為外勞宿舍;另有12宗輸入個案。
  新加坡至今有84%民眾已完成接種新冠疫苗、14%民眾已接種疫苗加強劑。
  即使這樣,這樣的疫情擴大亦存在風險。一些因身體特殊原因無法接種疫苗的人,或一些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將更容易曝露於感染風險之中。一些患有長期疾患者或年長人士,亦會有更高被突破免疫屏障的機會,染病後有較大機會陷於重症,造成死亡。
  香港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表示,「與病毒共存」是遲早會發生的事,因為病毒沒有辦法被完全消滅,以後會成為一種風土病(地方性流行病)。但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減低暴露群體的感染率,這需要一定的時間。而現在許多「與病毒共存」的地方,一方面在於他們沒法從根本上清除病毒傳播,但同時又要考慮經濟民生,還要保持醫療系統正常運行。但這樣做仍然是有風險的,比如現在新加坡的情況。
  據悉,一些東南亞國家決定採取「與病毒共存」政策,最主要原因是挽救虛弱的經濟。但開放或觸發疫情失控,繼而引起了其他國家的憂慮。美國已把新加坡的旅遊警戒提到最高級別。
  除了新加坡外,英國、新西蘭等國家都正有意推動這種方式,讓生活逐步恢復正常,它們今後將成為全球焦點,以觀察新冠疫情後恢復正常生活的可能及應有方式。
  然而,隨著近日病例、入院和死亡數量上升,疫苗的作用開始減弱,加上冬天臨近,英國逐漸與病毒共存的策略正面臨最嚴峻的考驗。
  10月21日,英國新增確診病例超過5萬例,比上周增加18%。同期入院人數增加15.4%,達到959人;115人死於新冠病毒,增加近11%。
  另外,韓國將啟動該國第一階段「與新冠肺炎共存」措施。韓國總理金富謙10月29日宣佈,11月1日起實施為期4周的第一階段恢復日常生活措施,並公佈具體的實行計劃。
  對於這種情況,梁子超指出,中國內地和香港地區現在不適宜放寬外防輸入,因為疫苗覆蓋率不夠高,有些人沒有打疫苗,疫苗也不是百分百有效,而且兒童的接種率也不夠高。如果要「與病毒共存」,會有嚴重的「陣痛」。這種「陣痛」對14億人口所造成的經濟、民生、醫療衝擊甚至人員死亡,都可能會非常嚴重。
  「新冠病毒遲早會風土化,但太早階段放寬並不合適,否則會對經濟、民生,甚至一些不幸民眾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傷害,這個代價很大。其他國家的政策是基於他們自己的情況作出的決定。但最好的情況就是等到新冠在其他國家逐漸變成風土病後,我們再逐步放寬防疫措施。」梁子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