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東:來自敦煌的故宮新院長

  2019年4月8日,執掌故宮博物院7年的院長單霽翔退休,敦煌研究院院長王旭東確認接任。
  單霽翔曾自稱「故宮守門人」,說到了2020年,故宮就要過600歲生日了,他要把紫禁城完好地送到下一個600年。單霽翔在任這些年,故宮批量誕生「網紅」,屢屢在互聯網上掀起波瀾。如今,單霽翔把「故宮守門人」的鑰匙交到了王旭東手裏。明年紫禁城600歲大慶之時,王旭東將如何接好「一個壯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給下一個600年」的交接棒?
  「技術型」院長:曾在莫高窟掃沙子
  王旭東是敦煌研究院第四代「掌門人」,在他之前,藝術家常書鴻、段文杰,考古學家樊錦詩分別是前三任院長。與這三位院長不同的是,王旭東是從水利技術員成長起來的科技文保專家。
  王旭東1967年2月出生在甘肅山丹,那裏水源稀缺,祖祖輩輩靠老天爺賞飯,日子過得異常艱辛。小時候,他經常看見一些水利工程師或技術員扛著三脚架、經緯儀在修水渠,幫鄉親們解決吃水難題。那是他心中的英雄,於是他從小夢想當一名水利工程師。
  考大學時,王旭東填寫的所有志願,從一本、二本到專科,全都與水利有關。最終,他如願被蘭州大學水文地理與地質工程專業錄取。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去搞水利,成爲張掖地區水電處的一名水利技術員。
  王旭東來到敦煌,是個很偶然的機會。1991年,敦煌研究院與美國蓋蒂保護研究所開展文物保護合作。美國專家建議,搞石窟保護應該有地質工程專業的人加入。敦煌研究院到蘭州大學招人,在老師推薦下,已經工作一年的王旭東決定到敦煌瞧瞧。
  1991年春節剛過,頂著鵝毛大雪,王旭東乘坐長途汽車從張掖輾轉來到了敦煌。而在這之前,他甚至不知道敦煌在哪兒,只有10年前父親去敦煌莫高窟旅遊的一張留影,能告訴他敦煌的大概模樣。
  到敦煌的那個晚上,他獨自一人繞著寂靜荒凉的莫髙窟走了一圈,還沒進洞窟,他就被莫髙窟的靜謐所吸引,他做了一個「一時衝動」的決定:留下來。
  從此,世上少了一位水利工程師,而敦煌莫髙窟多了一位虔誠的守護者。從1991年到2019年,王旭東在敦煌工作了近三十載。
  「剛來莫高窟時,每天都要掃沙子。」初來乍到時,莫髙窟風沙肆虐令王旭東記憶猶新。但如今,常態化雲淡風輕的莫高窟風沙治理的效益日益明顯,窟區已鮮見「天天掃沙子」的景象。
  由於理工科的專業背景,王旭東在敦煌主要負責崖體穩定性研究。最初,對於敦煌壁畫,他並沒有太深刻的感受。以一個工科生的視角來看,他只覺得它們是土、是礦物,他關注到的,是壁畫的起甲、開裂等問題。
  後來的日子,他跑遍了莫高窟有壁畫彩塑的492個洞窟,在調查研究中,王旭東耳濡目染了莫高窟的神韵,逐漸瞭解到敦煌藝術蘊藏的多元價值。
  「有一天,我調查第3窟的時候,看到窟裏有一位老師獨自一人在臨黎壁畫,當時那位老師才30來歲。我無法理解她怎麽能够靜下心來,一個人待在小洞窟裏默默工作。」那年王旭東24歲,這件事讓他觸動很大。過了幾年,這個洞窟的複製品被放在了研究院的陳列館裏。
  這些普通工作人員的故事讓王旭東領略到了敦煌的魅力。慢慢地,他有了一種欲望,想要瞭解自己正在保護的對象究竟有怎樣的價值?怎麽會有那麽多前輩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敦煌?爲何有那麽多外國的專家學者來到敦煌,加入到保護研究的行列之中?他廣泛閱讀書籍,向同淇們討教,再進洞窟的時候,目光已聚焦在了壁畫上。
  這時,在王旭東眼裏,敦煌石窟不再只是石頭、泥巴,「它們是有生命的」。
  2014年12月,王旭東開始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
  故宮「上新」:網紅氣質會改變嗎?
  敦煌研究院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70多年來,僅有過四任院長。
  20世紀40年代初,以時任院長常書鴻爲代表的第一代「敦煌人」,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修築圍墻、清理積沙、搶救瀕臨毀壞的壁畫彩塑等探索性保護實踐,奠定了敦煌文物保護的基業。
  20世紀60年代,建築專家梁思成對莫高窟加固工程提出「有若無,實若虛,大智若愚」的設計理念。之後,敦煌莫高窟實施了保護史上最重要工程之——莫髙窟崖體加固工程。
  但再好的保護方法也阻止不了千年文物的自然衰老、褪化。莫高窟開鑿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千年來,壁畫空鼓、起甲、崖體風化、坍塌等種種自然因素對莫髙窟造成了巨大損傷。
  在王旭東看來,敦煌的「消失」不可阻擋。
  「莫高窟的壁畫、彩塑是泥巴、草、礦物顔料、動物膠製作出來的,都是非常脆弱的,總有一天會消失。我們的保護是在和時間『賽跑』,希望最大限度地延緩它的『衰變』。」王旭東曾多次公開呼籲莫高窟保護的緊迫性。
  20世紀80年代,敦煌人提出利用數字技術保存敦煌文物信息,實現敦煌石窟藝術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這也開了國內數字技術與文化遺産保護結合之先河。
  20多年來,數字打印、3D打印、動畫等技術手段讓敦煌石窟逐漸走向大衆。
  王旭東任職院長期間,敦煌「數字化」邁出重要一步。敦煌石窟中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和數字資源中英文版上綫,實現全球共享;180多個有壁畫和彩塑的洞窟實現了數字化,占整個規模的近三分之一。但王旭東也坦言,數字采集壁畫彩塑信息,有其局限性,限於投入、技術等問題,要將敦煌文物全部數字化,沒有幾十年很難完成。
  也是在王旭東履新敦煌研究院院長的那一年,研究院開始實施莫高窟旅遊開放新模式:以網絡預約爲基礎、分時段參觀爲措施、數字展示組合實地參觀爲內容。
  20多年來,王旭東見證了世界文化遺産莫高窟由搶救性保護到預防性保護的漫漫旅程,目睹了「數字敦煌」的艱辛起步到「飛入尋常百姓家」,親歷了敦煌文化的國際合作之路由最初的「被動參與」到如今國際學術會議上逐漸擁有「主導話語權」。
  在敦煌研究院院長的任上,王旭東曾很罕見地談到故宮,涉及的話題是近年大熱的文創産品。
  王旭東曾表示,「莫高窟的價值和故宮的價值不一樣,我們一定要做基於莫髙窟文化價值的文化創意,故宮的成功不能複製到敦煌來,但他們的經驗可以借鑒」。
  應該說,王旭東當時表現出的對於敦煌文創産品的態度是謹慎的。他希望敦煌的文創産品不僅要讓公衆有「美的享受」,同時還要「能從中看到一種文化的力量」。
  4月,故宮文華殿前的海棠花開依舊,單霽翔曾經描述過的「文華殿夜遊」還讓民衆憧憬滿滿,隨著新院長的到來,故宮開啓2.0時代,故宮的網紅氣質會改變嗎?能續寫超級IP傳奇嗎?
  如今,從大漠來到故宮,王旭東這位故宮新「掌門」引人期待。
(吳嘉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