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掀起回國潮

  在中華民族復興史上,這些歸國人才始終與黨同行、爲國奉獻,將畢生心血熔鑄在灼灼成果中,鐫刻下最赤誠的報國印記。
  前不久,一部熱播劇《功勛》,因彙聚了那些最閃亮的名字,以及重現了最火熱的歷史而讓無數人瞬間「破防」——
  核物理學家於敏,爲「兩彈一星」固守戈壁荒灘,和時間賽跑,與死神擦肩;
  核潜艇專家黃旭華,64歲下水進行深潜試驗,不計個人安危,只求科研突破;
  「兩彈一星」元勛孫家棟,歷盡失敗不言弃,把「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用事實回擊「騎著自行車上月球」 的嘲笑;
  藥學家屠呦呦,置生死於度外、窮盡各種可能,研製抗瘧新藥青蒿素;
  「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田間扎根,誓爲天下父老圓一個「禾下乘凉夢」……
  除了這些功勛外,在新中國成立的前後,還有一大批懷著科學救國抱負的海外留學生,衝破艱難險阻,回到祖國懷抱。他們的愛國之心和報國之志,至今令人不能忘懷。
  事實上,早在新民主主義時期,毛澤東、周恩來等黨的領導人就已經注意同大批留學生、高級知識分子建立幷保持廣泛的聯繫,在密切交往中逐步加深理解和增進友誼。新中國成立前夕,在毛澤東的支持下,分管知識分子工作的周恩來開始積極爭取中國在西方的留學生回國工作。
  海外學人、學子,紛紛響應,掀起歸國熱潮。
  在中華民族復興史上,這些歸國人才始終與黨同行、爲國奉獻,將畢生心血熔鑄在灼灼成果中,鐫刻下最赤誠的報國印記。
  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靠誰來興
  「同學們,聽吧!祖國在向我們召喚,四萬萬五千萬的父老兄弟在向我們召喚,五千年的光輝在向我們召喚,我們的人民政府在向我們召喚!回去吧!讓我們回去把我們的血汗灑在祖國的土地上,灌溉出燦爛的花朵……」
  這封信寫於1949年底,是核物理學家朱光亞和其他51位留美學生髮出的《給留美同學的一封公開信》,後刊登於1950年3月18日的《留美學生通訊》上。而在刊登前,朱光亞已經離開密歇根大學,登上了駛向新中國的輪船。
  彼時,剛成立的新中國人口逾5.4億,文盲率却高達80%,科技從業人員不足5萬,專職研發人員只有600多人。正因爲人才奇缺,當時的中國被認爲「科技發展至少落後西方發達國家一百年」!
  但重視人才、渴求人才,向來是中國共産黨的光榮傳統。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提出「我們應當重視專門家」,稱贊知識分子「是科學戰綫上的尖兵」;而此刻,沒有足够的「專門家」,沒有衝鋒在創新創造前綫的「尖兵」,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靠誰來興?!
  彙聚人才,時不我待!重整支離破碎的舊山河,指向的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人才上的。
  於是,一場重振科教事業、夯實人才根基的新戰役全面打響!
  1949年11月1日,中國科學院正式成立,全國各級科研機構逐步恢復、建立起來。12月6日,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成立辦理留學生回國事務委員會,分別在北京、廣州、上海等地設立留學生回國招待所,全權負責接待回國的留學生。12月18日,周恩來通過北京人民廣播電臺,代表中國共産黨和中央人民政府誠懇邀請在海外的留學生回國參加新中國建設。
  就這樣,空氣動力學家錢學森,核物理學家趙忠堯、鄧稼先,物理學家何澤慧、彭桓武等一大批科學家和學者,毅然放弃在國外的優裕條件,返回祖國參加建設。他們之中,甚至有人是在新中國的努力交涉下克服萬難回來的。
  到1956年,全國已有地方科研機構239個,研究人員4000余人。一年後,歸國的海外學者已達3000多人,約占新中國成立前全部海外留學生和學者的半數以上。這集中體現了廣大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
  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再立新功
  從《功勛》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在今天看來「平平無奇」的技術,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却是一片空白。彼時,國門之外,世界高新技術競爭激烈、快速發展;國門之內,科技事業在一片廢墟上重建,很多重要學科或基礎薄弱,或從零起步。雪上加霜的是,西方對新中國進行經濟技術封鎖,戰爭威脅時刻存在;蘇聯又於幾年後單方面撕毀中蘇所有合作協定,撤回全部在華專家……
  但經過一番拼搏,「不可能的奇迹」終究發生了!到1962年,中國人只用6年多時間,就完成了原計劃12年完成的任務。次年,黨中央制定《1963—1972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馬不停蹄開始新的進軍。
  而奇迹實現的背後,則是鐵骨錚錚四個字:以命相搏!「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習近平總書記就曾這樣贊頌老一輩科學家們的無私無畏。
  何以愛得如此熾烈,何以「搏」 得如此决絕?
  1956年2月1日,毛澤東設宴招待全國政協委員,原被安排在宴會廳37桌的錢學森發現,自己的座簽被調到了第1桌,緊挨毛澤東。坐定才知,是毛澤東看到名單後特意調換的。
  錢三强、鄧稼先、李四光……或許,很多人都是從類似的一件件小事中感受到黨的愛才敬才之情。
  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視創新爲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尊重人才價值、激發創新活力,向著建設科技强國與人才强國的目標堅定前行。
  從「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到「發展是第一要務,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從「把人才資源開發放在科技創新最優先的位置」,到「堅持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深入推進新時代人才强國戰略。
  如今,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已達2.2億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839.8萬人,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達480萬人年,居世界首位。
  愛之深,盼之切。
  在日前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爲新時代建設人才强國規劃了振奮人心的戰略目標。
  「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强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也時刻激勵著人們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再立新功!
(蒲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