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天下英才 築中國夢想

  「得人才者得天下」。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想贏得競爭,贏得未來,必當聚天下之英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强調: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改革人才培養使用機制,借鑒運用國際通行、靈活有效的辦法,推動人才政策創新突破和細化落實,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
  「聚 」英才
  國家强,一靠國力,也就是經濟基礎,二看國防,保家衛國的對抗能力。而以上兩項,需要創新才能引領科技的發展和革命,促進經濟發展和國防力量的增强。高新技術是目前我們需要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們在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上必須有新的突破和發展。創新才能發展,要發展必須創新,而創新的根基是天下英才。
  如何得天下英才?「聚」是首要問題。唐太宗希望封德彝舉薦賢才却久無所舉,問之答曰:「非不盡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太宗則斥道:「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古之致治者,豈借才于異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誣一世之人! 」倘無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不能廣開進賢之路,在發現和遴選人才問題上存在制度性壁壘,則如何能聚?唯以此爲重大命題而悉心破解之,方能開闊眼界、打開思路、破除壁障。從「製造」到「智造 」轉變,首先要在如何聚人才和管理人才上要創新。「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
  「聚」後不能忽略對」家國情懷、社會關愛、人格修養的要求和培養。管理人才必須具有管理智慧,敢于擔當。在技術型人才,要樹立信任和呵護人才的觀念,敢用奇人、異人,培養造就世界水平的科學家、網絡科技領軍人才。
  中國海軍啓動組建航母接艦部隊時,海軍有關部門收到一封從廣州寄來的自薦信。信中寫道:「航母是中國水兵最大的舞臺,爲了夢想,我申請當一名普通的航母艦員,在戰風斗浪中歷練成長!」自薦人叫韋慧曉,當時她是中山大學的博士研究生,2012年她如願以償地成爲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的一員,投身到這個「與民族崛起緊密相連」的事業。如今她更當上了我國海軍一艘新型導彈驅逐艦的首位女副艦長。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只有爲人才提供合適的成長土壤、研究土壤、合理競爭土壤、價值實現土壤,方能聚天下英才。
  「育 」英才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就是其中的一樂。
  始創于1988年,在廣州舉辦每年一届的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以「聚英才、圓夢想、創未來」爲主題,堅持「面向海內外、服務全中國 」的宗旨,自舉辦以來,據不完全統計,歷届「海交會」共吸引了近4萬名海外人才參加,約16500個項目參會,大批留學人員順利走上回國創業的道路。
  如今,全國的留學回國人員從1998年不足4萬人上升到2015年底的221.86萬人;廣州市10年來留學回國人員從不到2000人到目前超過6萬人,留學回國人員企業達2500多家。
  廣州在過去的發展中能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爲廣州是華南的教育中心,高校和科研機構衆多,而大學院校都是人才庫。以市屬大學爲例,2017年1月,廣州市委、市政府下發《關于建設高水平大學的實施意見》,提出兩年內投入首期建設經費21億元,整體推進廣州大學、廣州醫科大學建設高水平大學。巨額的投入足可體現出政府對于建設高水平大學的支持力度,體現出廣州在創新引領發展的競爭中對優秀人才的渴求。據我所知,根據製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和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在加快人才培養,促進産校融合、校企合作辦學等方面,廣州也一直走在前列。
  知名的港資企業鎮泰集團多年來堅決響應政府號召,引進高科技人才促進企業發展,同時在培育人才方面也肩負起社會責任一專門成立慈善基金會,踐行「教育興邦,人才强國」的理念。至2016年底,鎮泰企業通過鎮泰慈善基金會向社會捐贈超過1.5億元人民幣用于興教助學等慈善公益事業。如今鎮泰興教助學的小紅旗已遍布全國各地,在廣東、廣西、海南、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慶、甘肅、陝西、河南、河北、貴州、青海、安徽、山西、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19個省市、自治區,協助當地政府援建了12所中學、36所小學、8所幼兒園和33座教學樓,先後在蘭州大學、蘭州理工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廣州大學、中山大學信息科技學院、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華南師範大學、廣東第二師範學院、南充職業技術學院、韶關學院、中原工學院、重慶大學、東北大學、貴州大學等20所高等院校設立了鎮泰獎助學金。據不完全統計,10多年來,鎮泰己資助超過萬名貧困大學生順利完成學業。
  香港海鷗助學團從1999年開始,每年一次的助學活動已先後到過甘肅、陝西、貴州、內蒙古、新疆、青海、寧夏、山西、重慶和雲南等省區助學,累計捐出善款4000多萬元,資助4000多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在校期間,他們中有的取得了碩士博士學位,進入社會後,部分人成了領軍人物,尤其喜人的是,他們也盡己所能,熱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將愛的燭光傳遞下去。
  「我們既需要培養愛因斯坦,也需要培養愛迪生,還需要培養魯班。」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如是說。
  「用 」英才
  要「讓更多千里馬競相奔騰」,關鍵在「用」。袁紹禮賢下士却不善用。曹操每得一賢才而用得其所,是以其軍隊不足袁紹十分之一却勝負已分。古人云:「好賢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終,能終而不能賞,雖有賢人,終不可用矣」。聚是學問,用人更有大道。
  要用好人才,就必須建立人才激勵機制。研究和出臺以知識、技術、管理、技能等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激勵辦法。
  要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允許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
  要讓領銜科技專家有職有權,有更大的技術路綫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
  要改進以薪酬激勵、持股激勵、獎金激勵爲主的金錢激勵方式,完善以榮譽激勵、情感激勵、信任激勵爲主的精神激勵方式。
  讓搞研究的安心研究,搞發明的好好發明,人盡其才,職責分明。「爲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錢學森之問 」就是呼籲我們政府不僅要鼓勵專家、學者、科學家去創業,更要呼籲我們的教師成爲大師,我們的教師要做科研。我們應該給高等院校的老師、教授鬆綁,不要讓這些專家、學者、教授一天到晚老是在那兒發愁自己的職稱問題、房子問題、票子問題、子女就業問題,得讓他潛心研究,讓他潛心帶學生,讓他無憂無慮地去搞創造發明。
  這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真正的大師必然會在這個時代出現。
(李治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