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如何影響世界經濟?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帶來了深重的灾難。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數據,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7億例,死亡病例超過535萬例。
  在疫情衝擊下,世界經濟出現了深度下滑。據2021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2020年世界經濟同比深度下滑3.1%。其中發達經濟體下滑4.5%,新興市場和發展中經濟體下滑2.1%。
  供應瓶頸持續、全球通脹加劇、發展失衡加深、貨幣政策轉向……過去兩年,疫情已深刻改變了世界經濟的運行方式,展望2022年,前行路上仍然充滿風險和不確定性。
  全球經濟復蘇不平衡
  眼下,全球經濟體基本都出臺了應對疫情衝擊的宏觀政策,IMF推出了政策追踪器數據系統(Policy Tracker),跟踪了190多個國家應對疫情衝擊的財政政策、貨幣與宏觀金融政策、匯率和進出口政策。不同經濟體依據自身條件,推出了不同類型、不同力度的對沖疫情負面影響的宏觀政策,對世界經濟産生了重大影響。
  由於各個經濟體的疫情防控措施存在差異,宏觀政策力度亦有不同,世界經濟出現了「分化式」的復蘇。
  以美國爲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實施大規模的財政赤字貨幣化政策,經濟産出缺口收斂速度較快。2021年12月,美聯儲預測2021年美國經濟增速爲5.5%,這一增速在主要發達經濟體中是最高的。
  在新興經濟體中,中國經濟發展領先,但其他部分新興經濟體經濟增速不理想。比如,IMF大幅下調了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增速預測,預計東盟5個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2021年經濟增速只有2.9%。
  全球債務風險加大
  根據IMF全球債務數據,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經濟衰退影響,2020年全球債務規模達到創紀錄的226萬億美元。2020年成爲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全球債務增加最多的一年,全球債務總量與國內生産總值(GDP)之比上升28個百分點至256%,其中公共債務占GDP的99%。
  根據2021年10月IMF發布的財政監測報告,2020年1月至報告發布時,全球對沖新冠肺炎疫情的財政支出高達10.79萬億美元,導致發達經濟體和新興市場經濟體債務與GDP之比創歷史新高。
  2020和2021年,全球財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分別爲10.2%和7.9%。其中,發達經濟體爲10.8%和8.8%,新興經濟體分別爲9.6%和6.6%。
  從單個經濟體來看,則存在明顯差異。2020年1月至IMF上述報告發布時,美國對沖疫情的財政支出占2020年GDP的25.5%;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德國這一比例大體在15%~20%之間;二十國集團(G20)中的新興經濟體對沖疫情的財政支持力度要小一些,大多低於10.2%的全球平均水平。整體上,全球債務急劇增長。
  全球風險資産價格、大宗商品價格、房價上漲
  發達經濟體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導致了風險資産價格普遍大幅上漲。全球股市從2020年3月下旬最低點至今已經出現超級反彈。截至2021年12月16日,美國股市道瓊斯、納斯達克和標普500指數的漲幅分別約爲17%、20%和25%,歐洲股市也出現了10%~25%的漲幅。
  大宗商品價格出現了大幅度上漲,ICE布倫特原油和美國WTI原油期貨價格2021年以來的漲幅分別達到44%和51%。
  全球房價大多也出現了明顯上漲。依據國際清算銀行(BIS)的數據,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實際房價累計同比上漲4.8%,這是自次貸危機(2007~2009年)以來的最快增長率。
  全球出現通脹壓力
  疫情防控政策的差異導致了供應鏈瓶頸,在經濟復蘇和寬鬆流動性的支撑下,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上漲,出現了通脹壓力。依據IMF大宗商品價格指數,相比2020年1月,2021年11月的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上漲了54%,能源類價格指數漲幅高達87%。
  而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數據,受疫情和天氣等因素影響,食品價格指數從2020年1月的102.5上漲至2021年11月的134.4,漲幅高達31.1%。在此期間,除了肉類價格指數同比漲幅(6.0%)較小外,乳品類、穀物類、植物油類和糖類價格指數漲幅分別達到20.9%、40.5%、69.7%和37.9%。
  隨著時間推移,以及疫苗接種率提高,預計2022年供應鏈瓶頸導致的供需錯配將會减弱,從而降低一些國家的價格壓力,但供應中斷和需求上升持續的時間會比預期的要長,通脹壓力可能會高於此前預期的時間長度。
  通脹導致貨幣政策轉向帶來的外溢風險
  通脹壓力迫使部分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2021年11份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高達6.8%,核心CPI同比上漲4.9%,這是近40年來的最高同比增速。
  在就業改善、産出缺口收斂的條件下,高通脹壓力促使美聯儲在2021年12月15日公布了加快購債减碼,幷預計2022年將聯邦基金利率提高到0.9%。
  對新興市場的央行來說,應對大規模持續供應衝擊的挑戰更大。巴西和俄羅斯等一些國家大幅提高了政策利率。緊縮政策出臺會加劇産出缺口,可能進一步抑制産出和就業,但不提高利率,則可能面臨資本外流和匯率貶值壓力,部分新興市場將面臨潜在的、挑戰性的外部貨幣政策溢出效應。
  疫情加劇了逆全球化
  出於競爭和安全等因素的考慮,疫情將加速全球産業鏈的重構,全球産業鏈和供應鏈面臨著縮短的趨勢,區域化成爲重要的經濟合作方式。
  封鎖、保持社交距離等防控措施重創了全球旅游業,服務業在疫情衝擊下步履維艱。
  疫情助推技術創新
  疫情之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許多改變,其中「宅」經濟成爲重要代表。生活方式的轉變,加快了以信息技術爲代表的技術創新,雲端相見成爲跨區域交流的重要模式,也成爲居家辦公的重要手段。
  與此同時,抗擊疫情加快了生物醫學技術的創新,疫苗研製成爲關鍵的技術突破口。
  近期,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奧密克戎在短期內已經蔓延至100多個國家,這將大大增加全球經濟前景的不確定性。
(王晉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