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國經濟平穩收官

  2022年1月17日,中國經濟2021年的成績單出爐。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21年中國GDP同比增長8.1%,分季度看,一季度至四季度GDP同比分別增長18.3%、7.9%、4.9%、4.0%。2021年消費、投資、淨出口分別拉動經濟增長5.3個、1.1個、1.7個百分點。
  新冠疫情以來,2020年、2021年中國GDP的兩年平均增速爲5.1%,各季度的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爲5.0%、5.5%、4.9%和5.2%。總體上,兩年來,中國經濟減速主要還是受到最終消費支出的拖累,而外需發揮了正向拉動作用。
  相比疫情前2019年中國經濟6%的增長,在增長放緩的同時,疫情後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特徵突出:傳統穩增長動能——房地産和基建增速落後於疫情前水平;與綠色轉型相聯繫的高耗能産業成爲拖累,而裝備製造類和高技術類行業獲得了比疫情前更强的增長動能;疫情催生的綫上類消費與疫情限制的綫下類消費呈兩極分化。
  面向2022年,儘管更好地平衡經濟增長和綠色轉型、大宗商品價格回調改善中下游利潤,對2022年中國經濟企穩提供支撑。但需求端除製造業投資外,對經濟復蘇的制約愈發明顯,需要貨幣、財政、産業政策多措並舉,避免經濟進入「總需求收縮——居民消費能力下滑、企業投資意願下降——需求進一步收縮」的下滑慣性之中。
  四季度中國經濟有所好轉
  2021年第四季度中國GDP季調環比增速從第三季度的0.7%升至1.6%,從兩年平均增速看四季度中國經濟增速從三季度的4.9%回升到5.2%,顯示經濟較三季度有所好轉。這主要得益於「能耗雙控」政策在執行上被糾偏。
  10月碳達峰、碳中和頂層設計文件發布,並提出「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納入能源消費總量控制」,使得上游工業原材料生産約束得以放鬆,中下游工業則從過高原材料價格的回落中受益,四季度連續三個月的工業增加值當月同比增速回升。
  與此同時,逆周期調節政策也在加快和加碼。地方政府專項債加速發行,以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以及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央行旋即采取全面降准工具提振需求,就是逆周期政策加力的兩個典型例子。
  具體來看,四季度,淨出口對GDP的拉動保持在1%,外需對中國經濟的支撑較爲穩定。尤其是,奧密克戎病毒株的橫空問世打亂了部分海外經濟體復工複産的步伐,使中國出口的較高景氣仍在延續。
  而四季度投資對GDP的拉動進一步下滑至-0.5%,爲2015年以來次低(最低是2020年一季度)。這其中,除了製造業投資的表現相對較好外,在「缺資金」和「缺項目」雙重約束下基建投資依然低迷,而房地産投資更是在多重衝擊下陷入深度調整。
  此外,四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GDP的拉動回落至3.4%,消費增長仍然沒有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的放緩、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以及家庭部門杠杆率的攀升,均令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傾向高漲,如何提振消費成爲一項中長期挑戰。
  房地産投資和基建投資
  均不及疫情前水平
  2021年各項經濟指標普遍在2020年的低基礎上進一步修復,只有房地産投資和基建投資是兩個例外。
  兩年平均增速超過疫情之前水平的分別是:工業增加值(尤其是高技術産業)、出口交貨值、製造業投資。2021年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兩年平均增長6.1%,小幅高於2019年的5.7%。其中,2021年高技術産業增長18.2%,裝備製造業增長12.9%,兩年平均增速均已顯著超過疫情之前。
  2021年製造業投資在固定資産投資中可謂「一枝獨秀」。當年,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3.5%,相比2020年的-2.2%大幅加速;兩年平均增速5.4%,也比2019年的3.1%顯著回升。製造業投資得益於出口的持續高景氣,以及貨幣政策對製造業中長期貸款的針對性支持。此外,新一輪産能周期的啓動也對製造業投資提供了根本動能。
  回顧2006年以來的幾輪製造業上市企業資本開支周期,每輪周期中資本開支同比處於高位的時間均在兩年左右,而在此期間製造業投資增速通常能够穩中有升。本輪資本開支周期於2021年一季度開始到達高位,參照前期經驗,資本開支周期對製造業投資的驅動有望貫穿2022年。而大宗商品價格回調,亦有助於釋放製造業企業的投資需求。
  2021年房地産開發投資同比增長4.4%,2020年爲7%;兩年平均增速5.7%,比2019年的9.9%大幅下滑。自2021年6月以來,該指標持續下滑,恒大事件是個導火索,而房地産融資「三條紅綫」、房地産貸款「兩個上限」、土地供應「兩集中」管理體系的政策叠加影響,是其根本原因。
  2021年12月,房地産開發資金來源當月同比再度全綫下挫,包括10月~11月曾連續恢復的個人按揭貸款和自籌資金;房地産銷售當月同比的兩年平均值已連續第五個月負增長,70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價格已連續四個月負增長;房屋新開工面積的兩年平均增速再降至-14.4%,去年四季度以來負增長的規模較此前進一步拉大。
  可見,房地産市場「鈍刀割肉」式的調整仍在進行中。無疑,這對於2022年房地産投資的平穩增長構成很大挑戰。不過,也不宜對中國房地産市場的前景簡單地綫性外推,隨著政策調整更加明確和細化,房地産投資的底部有望漸行漸近。
  2021年基建投資同比增長0.2%,2020年爲3.4%;兩年平均增速1.8%,比2019年的3.3%回落。疫情以來,基建投資在電力熱力、倉儲、管道、航空、水上運輸、水利管理業上加快增長,分別體現綠色轉型、補短板和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進展;而在公共設施管理、道路運輸、生態環境保護、燃氣和水的生産供應業方面,投資明顯減速,顯示傳統基建的發展開始減速,並成爲影響基建投資走向的主導力量。
  這一新基建與老基建之間力度消長,或者說「青黃不接」的問題需要更多重視。新冠疫情以來,中國基建投資明顯向新基建傾斜,帶動電力熱力、倉儲、管道、航空、水上運輸、水利管理等領域投資增速比疫情前加速,但老基建的核心領域——公共設施管理(占2017年基建投資的39.4%)和道路運輸業(占比23.3%)的明顯減速,才是近兩年基建投資持續低迷的關鍵。
  究其根本,還是在於地方政府專項債對於項目能够收益自求平衡的要求,已與老基建的匹配度較低。而對於專項債監管的要求,從2021年9月財政部與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關於申報2022年新增專項債券項目資金需求的通知》來看,並未發生變化。因此,預計2022年圍繞新基建、重大項目、保障房的投資將會加速增長,一季度由於資金供給錯位原因,基建投資增速有望抬升,但不宜高估其持續性和幅度。
  2022年中國經濟面臨的風險與挑戰
  預計2022年全年中國實際GDP同比增速爲5.3%,四個季度的同比增速分別爲5.2%、4.8%、5.7%和5.3%。中國經濟將在堅持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保持運行在合理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海外經濟整體仍處於從疫情走向復蘇的階段,其開放經濟的節奏、經濟復蘇的節奏、政策正常化的節奏,均可能進一步提速。這將使海外經濟和政策對中國的外溢效應産生一系列新變化,突出表現爲「三個錯位」:在疫情防控上出現「開放差」,在經濟增長上出現「周期差」,在貨幣政策上呈現「鬆緊差」。
  首先,新冠疫情的演化還存在高度不確定性,能不能從「動態清零」轉向「流感化」處理,中國最優的策略還是等待發達國家「先行先試」。而病毒變异的方向是傳播能力越來越强,這就會導致中國防疫的經濟成本進一步提升,與海外經濟體之間産生「開放差」,需要更好處理穩增長與控疫情之間的關係。
  其次,2022年中美經濟復蘇周期出現錯位。IMF最新預測2022年中國經濟增速爲5.6%,略低於2020年1月疫情前預測的5.8%;但同期美國經濟增速達5.2%,顯著高於疫情前2%左右的「正常」水平。原因可能在於:美國政府的貨幣和財政刺激不僅較快彌補了疫情對美國經濟的衝擊,也可能提升了美國經濟的潜在增長率。
  需要注意,2022年中國出口靚麗表現的延續或將面臨挑戰。2022年一季度,海外新冠疫情蔓延仍有利於中國出口高景氣的保持。但全年來看,仍需密切關注中國出口景氣衰退的風險。除了美國經濟外溢效應的弱化,目前還觀察到三個方面的不利迹象:新冠疫情下嚴重的供應鏈瓶頸問題,使得發達國家更加重視自身供應鏈的穩定問題,「逆全球化」的進程或有提速;2021年7~9月份,中國出口市場份額優勢已顯著收窄,全球已愈發適應了與疫情共存,生産能力已有顯著修復的迹象;扣除價格因素,2021年7月以來,中國出口量增長已顯著下滑,出口增速中約有一半是價格因素貢獻的。即便不考慮價格因素將隨著大宗商品價格見頂而減弱,出口對中國經濟的拉動效果也已出現減弱迹象。
  再次,本輪美聯儲緊縮周期帶來了新的挑戰與風險。2022年,中美復蘇周期錯位決定了貨幣政策錯位:美國趨緊、中國趨松。但中國貨幣政策仍有空間「以我爲主」地支持國內穩增長。一方面,目前的中美利差仍能提供足够的「護城河」;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可以更有彈性。未來若人民幣在美元階段性走强時「順勢」貶值,既可以釋放國內流動性寬鬆的壓力,也可以對沖中國出口景氣下行的風險,還有益於釋放「穩增長」的政策信號繼而穩定市場預期,起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三個錯位」之外,居民消費恢復將面臨中長期挑戰。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償債負擔繼續壓制居民消費能力;二是2022年可能同時出現穩就業壓力上升和退休潮來臨,拖累邊際消費傾向;三是2021年12月至今國內多地出現本土局部疫情,2022年國內疫情仍有多點散發的可能。
  此外,當前,民營企業短板突出,從增收不增利向需求下滑過渡,預期仍在惡化。隨著大宗商品價格回落,2021年民營企業「增收不增利」問題將得到緩解,但2022年終端需求孱弱成爲民企的主要壓力來源,民營企業經營預期呈現惡化。從製造業PMI來看,2021年12月小型製造業企業生産經營活動預期下挫至47.9,降至榮枯綫以下,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企業家信心指數也表現出類似的情形。
  應對以上風險挑戰,2022年中國經濟行穩致遠,需要在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産業政策上有所作爲,避免經濟進入「總需求收縮——居民消費能力下滑、企業投資意願下降——需求進一步收縮」的下滑慣性之中。前期出臺的收縮性政策也需要適度調整,著眼於穩經濟的發展大局,新老經濟須實現平穩過渡,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也應當並重。
(鍾正生、張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