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我國首次遠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見聞

  1980年5月18日,我國首次向南太平洋發射第一顆遠程運載火箭(東風-5洲際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次試驗是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遠程運載火箭的成功發射,是我國航天技術的重大突破和軍事科學的新成就,標志著我軍現代化裝備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當年我有幸跟隨參與這次試驗的「580」海上特混編隊18艘艦船之一的「向陽紅10號」遠洋科學考察船,見證和參與了運載火箭再入段測量和打撈任務。在我國首次向太平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成功40周年之際。特撰此文,介紹和回顧這一事件。
  組建海上編隊
  1965年初,我國下决心發展洲際導彈。衆所周知,洲際導彈的射程遠超中國陸地範圍,一旦進行實彈試驗,就必須射向遠海,而洲際導彈的數據測量與飛行姿態觀察,若僅靠陸地的無綫電測量,精度明顯不足,必須出動海上測量船近距離跟踪。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遂派出特混編隊,跨越赤道進入南太平洋,執行護航、警戒、落點測量、打撈數據艙等任務。
  當時我所在的艦船編隊,是負責運載火箭再入段的測量和打撈任務的。執行這次遠洋試驗任務的艦船共18艘,其中海上測量船2艘、打撈船2艘、油水補給船2艘、遠洋考察船2艘、拖船4艘、導彈驅逐艦6艘,總噸位17.4萬噸。18艘艦船中有16艘是國産的,其中10艘是上海的船廠建造的。18艘艦船組成「580」海上特混編隊(又分爲編隊先遣隊5801編隊、5802編隊、5803編隊三個分編隊),載有測量、打撈所用超黃蜂艦載直升機4架,包括179號航測直升機、172號打撈直升機等。海上編隊指揮員兼政治委員由海軍第一副司令員劉道生擔任,副指揮員由海軍副司令員楊國宇、南海艦隊司令員傅繼澤、國防科委江陰基地司令員田震環擔任,參謀長由海軍副參謀長張序三擔任,田震環同時兼任測量船隊指揮員。
  主測量船「遠望號」被稱爲「海上科學城」。它裝備有精密的光學、電子跟踪測量儀器,遙測遙控設備以及通信聯絡、數據傳輸、變形測定、綜合導航定位等系統。爲了及時處理和顯示各種數據信息,船上配有10多種電子計算機,中心計算機運算速度每秒鐘在百萬次以上。此外,船上還有氣象保障、後勤供應、醫療救護等設施,船的後部還設有直升機飛行甲板。「遠望號」的建造成功,使我國成爲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航天測量船的國家之一。
  由於洲際運載火箭的射程遠,在進行大量的地面試驗和國內靶場飛行試驗的基礎上,還必須進行少量的全程飛行試驗,以便綜合考核整個導彈的戰術技術性能,這種試驗通常在公海上進行,即把公海作爲靶場(蘇美亦然)。彈著區相當於「海上靶場」,要滿足五點要求:基本覆蓋導彈全程飛行的距離;水文氣象條件要掌握,便於測量打撈;遠離國際商船的航綫;遠離別國的領海和經濟區;有一個理想的發射方位角,保證從這個方位發射的火箭殘骸不危及本國和別國的安全。
  彈著區的選擇,對於試驗的成功至關重要。這一任務主要是由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向陽紅5號」船完成的。正式發射前,「向陽紅5號」船先後四次遠航太平洋,橫跨東西半球,穿越赤道南北,共航行7萬多海裏,海上作業260多天,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資料。
  出征前的準備
  爲保證測量和打撈工作「周密細緻,萬無一失」,需要做好人員、技術裝備、食品物資的淮備,還要有思想準備,以及外交上的準備。
  人員方面,國防科委提出「精兵良將打前陣」。這次遠洋參試的6000人中,有解放軍指戰員、工程技術人員、設計和製造船隻的工人師傅等。特混編隊由3000多名官兵組成。僅我所在的「向陽紅10號」船上就有來自28個單位的350多人,其中112人是臨時抽來的「精兵良將」。
  食品補給方面也是空前的。僅主副食品就配備了85個品種,够兩個月使用。用水方面,我們這樣的船上有海水淡化裝置。驅逐艦用水困難些,每人發了一個25公斤的塑料水桶,從陸上裝滿水,到海上還可以靠油水補給船補給。
  業務技術方面。以「向陽紅10號」船爲例,僅直升機起降就專門訓練了40多天。爲了全面檢驗組織指揮、通信聯絡、航海保證、測量打撈技術等方面的準備情况,整個艦船編隊在3月集中到舟山外海到大連之間,按遠洋編隊的序列進行了演習,模擬了從火箭發射到測量打撈的工作程序。
  外交方面,當年5月航船編隊出航後,李先念副總理出訪了火箭試驗海區附近的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向他們說明這次試驗的目的以求配合。
  在遠征之前,廣大參試人員士氣高昂,大家以能够參加試驗爲最大的光榮。出征前不少人寫了决心書,爭取立功,有的還寫了入黨、人團申請書,表示要在參試中接受考驗。有些人家中有這樣那樣的困難,都能努力克服。海洋局一位參謀,在近海演練之前父親病危,他安排了一下就馬上趕回參加演練,演練結束後得知父親已去世,安頓完父親的後事後,又戴著黑紗回上海參加遠洋。132艦共産黨員、報務分隊長倪祖南患胃下垂,體質差,暈船厲害,但他仍堅持要求出海。而他的未婚妻又突然在一次事故中死亡,他忍著悲痛向黨支部表示决不影響工作……總之,大家憋足一股勁,决心爲試驗成功盡心竭力。
  編隊執行試驗任務的大體過程
  1980年4月26日下午,編隊在上海基地吳淞碼頭禮堂召開誓師大會,會上,國務院副總理王震、耿飈作了重要講話,到會的還有海軍司令員葉飛、國防科委政委李耀文、國防科委副主任朱光亞,上海市委陳國棟、韓一哲等領導同志。
  4月27日上午,18艘艦船集結在上海寶山錨地,王震、耿飈、葉飛等乘坐131導彈驅逐艦,巡視了海上編隊。當天下午,各艦(船)召開了誓師大會,檢查落實安全措施。
  4月28日上午,5801編隊按命令首先起航,在上海集結後,再由舟山群島出發,跨越東海,穿過琉球群島,進人西太平洋後直轉南下,穿越加羅林群島、赤道綫,進人南太平洋海域,最後到達試驗海區。
  5月8日17時30分,各編隊的艦船分別到達了展開點。
  5月10日,我國發布了《新華社授權公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將於1980年5月12日,由中國本土向太平洋南緯7度0分、東經171度33分爲中心,半徑70海裏圓形海域範圍內的公海上發射運載火箭試驗,中國的艦船和飛機將在該海域進行作業。中國政府要求有關國家政府,通知本國的船隻和飛機,在試驗期間不要進入上述海域和海域上空。
  5月12日晨,海上編隊三個分編隊準時在就位點會合,而後駛向火箭的落區。「向陽紅5號」船、打撈船和拖船等6艘船隻分成兩列,各自沿著東南、西北方向漂泊。兩艘「遠望號」測量船和「向陽紅10號」船在落區西北的危險區外沿機動。驅逐艦群巡航在瞥戒綫上。「超黃蜂」型直升機不時在空中盤旋。
  開展海上試驗準備工作
  運載火箭具體選擇在哪一天發射,取决於兩個條件:一是發射的準備情况,也就是火箭裝置和各種測量設備是否處於良好狀態,從發射場到陸地觀測站、海上參試船隻是否做好了測量的準備工作;二是發射場和試驗海區(靶場)的氣象條件是否符合發射試驗的基本條件。
  編隊一到海區,海上測量指揮部就通知各船立即對儀器設備進行檢查和調試。13日至14日,整個編隊進行了聯調演習,包括設備調試、布陣行動和通訊聯絡等。15日至16日,從陸地發射場到海上編隊,統一進行了海陸全區合練預演,包括布陣、數據信息的傳遞、命令下達、通訊聯絡等,以保證萬無一失。
  當時,海上情况比較複雜。譬如「向陽紅10號」船起航後,先後遇到不少干擾。一出琉球群島,就被蘇聯的一艘電子偵察船跟上了,一直跟了七八天,直到我們到了試驗海區後的第二天早上才離去。又如5月1日早上,我船邊航行邊打開測深儀觀測,8點多鐘時,發現測深儀回波特別大,查出在水下300米左右有一條潛艇。當天中午,有美國的一架飛機在我船上空盤旋。
  據統計,進入海區後的10天(12日—22日)裏,共發現空情35次,飛機41架,多爲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的,其間,15日開始明顯增加,17日多達17架。澳大利亞軍艦GT203像尾巴似地跟踪我們編隊。後來又有一艘澳大利亞的驅逐艦11號到海區活動,並載有一架直升機。接著新西蘭皇家海軍的海洋調查船也在海區跟踪,並載有一架直升機。同時,還發現水下有活動目標(航速3.3節)。在航行和進入試驗海區後,共發現外國飛機78架次,外國軍艦77艘次。在試驗海區,我方撈獲妨礙我們作業的聲呐浮標5個(飛機投放的)。
  所有這些,對試驗都極爲不利。儘管新華社授權宣布將在這裏搞試驗,提醒外國船隻、飛機不要進人,但有些照樣過來。當時,我們的106驅逐艦給澳大利亞的203艦發信號,勸他們離開,但遭拒絕,海上編隊遂按計劃「佯動」,把艦船轉移到預定彈著點以外的海面上進行布陣,跑上幾個來回迷惑他們,防止他們在我們發射時搗亂。
  「向陽紅10號」船發射前的工作
  我所在的「向陽紅10號」船是我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艘萬噸級遠洋科學考察船。1979年11月由江南造船廠建成並交付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使用。船長150多米、寬20多米寬,重1.3萬噸,有325張床位,40多個專業實驗室,有直升機庫(執行「580」任務時裝載一架遙測用的直升機)、2條高速快艇,具有動力、通訊、氣象、水文、導航等系統。「向陽紅10號」船5月8日到達試驗海區。在此次任務中,該船一是擔任試驗海區水文氣象保障中心,進行彈著區的水文氣象預報;二是負責船岸通訊中轉(30千瓦發信機);三是參加機載遙測工作。
  我們到達海區後,不顧11天連續航行的疲勞,當天就開始調查海區水文要素、氣象條件。如對海水的流向、流速、水溫、密度、聲速、水深等要素進行觀測,並用搜索聲呐對水下情况進行探索。這些工作起什麽作用呢?如聲速調查是爲測量彈頭入水後彈著點的位置做準備。在茫茫大海上彈頭派落的位置是通過測量船上的聲納接受彈頭入水時發出的聲波來確定的。在預定的彈著點周圍海區,編隊分布了6條船,上面裝有聲納儀,彈頭入水的一瞬間,聲波就會被船上的聲納裝置接受。這樣根據聲音傳播速度和不同方位船隻接收到的聲音交叉,確定準確的彈著點。又如海流調查,是爲確定船體位置,漂移方向和速度提供資料。
  氣象保障,是「向陽紅10號」船的主要任務之一,也是運載火箭遠洋發射的重要條件,直接影響到試驗成敗3飛行彈道的激光測量、航空定位照相以及儀器艙濺落後的打撈等,都離不開好天氣。選擇好天氣,就是選擇好的發射「窗口」。
  要選出一個適合發射的好天氣是不容易的。因爲這個海區處在南北兩半球信風氣流形成的輻合地帶——熱帶輻合帶,風雨無常,變化多端3有時白雲藍天,海面如鏡,但忽然一片烏雲飄過來,大雨就嘩嘩地下起來,常常人在甲板上來不及跑回艙室,就會被淋透。但不一會兒又雨過天晴,彩虹飛架。氣象學上把這一帶的天氣分析列爲難點。
  5月16日晚上,「向陽紅10號」船氣象部門按照上級要求,會同「向陽紅5號」「遠望1號」兩船氣象人員,經過集體分析發出了天氣預報,認爲18日、19日是好天氣,符合發射氣象條件。指揮中心據此向北京提出18日進行發射試驗的建議。不料17口上午,剛收到指揮中心關於「18日發射」的電報通知,就風雲突變,出現了意外氣象:有一個雲團移到了海區上空。原先分析這個雲團丨7日上午之前可以離散,但由於西南面一股引導氣流的牽制,—直到晚上雲團都沒有離去,雨—直下著。第二天發射的準備工作已基本就緒,燃料也需提前加注,届時雲團能不能散離出現晴天?氣象人員說不準,領導和相關人員都很著急。
  當晚8時30分,天氣分析會在「向陽紅10號」船大會議室召開,會場氣氛嚴肅,座無虛席。會上一度出現了兩種相持不下的意見;一種認爲第二天上午天氣會好轉;一種認爲還會下雨。會議過程中,雨還在嘩嘩下,雨點越過走廊打在舷窗上,增加了會場的緊張氣氛。經過反復討論,大家還是統一了意見:報「好天氣」。
  18曰果然是個好天氣。一切按預定程序開展:通訊人員堅守崗位,全神貫注地工作;氣象觀測人員隨時監測著天氣的變化;船上的一架遙測飛機也牽引出庫,機械師在飛機平臺甲板上對飛機狀况進行最後的檢查,等待起飛的命令。同時,我船與主測量船保持等距離、等方向、等速度,以便測量工作的協調配合。
  上午,從指揮部傳來消息,發射場天氣也很好,準備工作順利,火箭處於待發狀態。
  當時,海區情况比較複雜,有3艘外國艦船、2架飛機、1艘潛艇在試驗海區,不利於運載火箭彈頭濺落後儀器艙的打撈。出航前有預案:如果外船搶撈到數據艙,要在儘量不動用武力的前提下奪回,但這樣我方比較被動,要儘量避免。爲此,編隊的6艘導彈驅逐艦中,107、132、162三艘艦艇負責保護打撈現場;]06艦負責監視澳大利亞GT203艦,儘量不讓它接近落區;131艦負責監視澳大利亞驅逐艦11號,該艦一直跟隨兩艘「遠望號」測量船(離打撈點稍遠);108艦負責監視新西蘭「莫諾威號」調查船。
  這裏特別介紹一下108艦應對「莫諾威號」的過程。其時,「莫諾威號」跟在我海上編隊的打撈船後面,對我們的打撈工作構成較大威脅。當地時間上午10時,我108艦發出信號,勸告它離幵我作業區。開始「莫諾威號」並不理會,態度生硬地回答:「我有權通過公海。」爲了確保試驗的順利進行,108艦執行警戒的原則毫不含糊,但規勸的態度溫和:「我們兩國人民是友好的,爲了安全起見,請你遠離我們的作業區。」與此同時,儘量避免超船和攔截,並適當放大了同「莫諾威號」的距離。這似乎贏得了對方的理解,善意的勸告終於被接受,「莫諾威號」發信號表示感謝。
  10時30分,「莫諾威號」的「二副」乘橡皮舟靠上108艦左舷,送來一個船徽、一頂軍帽和一封介紹該船情况的鉛印信件,還主動提出:「我們船長能否到你艦來?」108艦婉言謝絕。
  下午1時,發射時間已經逼近,「莫諾威號」仍在108艦的巡邏綫上徘徊。一道難題擺在指戰員面前:往外攆吧,不符合國際航海法則;不敦促離開吧,火箭飛落時萬一「莫諾威號」闖進落區,將帶來一系列麻煩。時間緊迫,來不及向上級彙報。艦領導召開了緊急會議,當機立斷,答應「莫諾威號」的要求,立即邀請其船長來艦做客。這樣既表示友好,一旦出現意外情况也便於協商處理,確保轡戒任務的完成。隨後,「莫諾威號」的「二副」作爲船長代表,乘橡皮舟登上108艦。艦上以相應規格設宴款待,直到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發射成功,海上編隊順利完成測量打撈任務。
  激動人心的時刻
  5月18日早晨,指揮中心傳,來8小時準備的命令。「向陽紅10號」船啓動大功率發射機,瞬間馬達轟鳴,顯示各種數據的紅綠燈相繼閃爍,所有通訊設備全部啓動,電傳、數傳、單邊帶話、古老的莫爾斯電碼全部進人工作狀態……
  5月18日北京時間10時(試驗海區爲14時),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來了。擴音器裏傳出倒數計時:「10、9、8、7、6、5、4、3、2、1,點火!」遠程運載火箭從遙遠的酒泉發射場騰空而起,在高空順利完成了火箭級間的分離、發動機關機和火箭頭體分離等一系列程序,精確地沿著預定軌道飛完全程,進入南太平洋預定海區。
  運載火箭約於發射30分鐘後飛臨我們所在的區域。20分鐘後,大部分人都擁到前後甲板和頂甲板上,抑制著內心的激動,等待著運載火箭的到來。「看見了!看見了!」沒多會兒,人們發現在西北方向的雲層上面,出現了一道壯觀的白色拉烟,甲板上一片歡騰,數十架照相機發出「哢嚓」「哢嚓」的響聲。突然,那道軌迹前端閃了一下,分成兩道雲綫,代表火箭與數據艙實現了分離。
  14時30分,數據艙濺落點在我船視距之外。據報道,當時火箭劃破藍天,數據艙濺落海面時,激起150米高的水柱,艙內的染色劑把附近的海面染成一片翠綠。就近的驅逐艦和打撈艇全速前往保護落區。172號直升機以500米的高度從雲下冒雨飛來,懸停在數據艙上空30米,從吊放潛水員到打撈起數據艙只用了5分20秒。在進行打撈作業的前後,美國反彈道導彈特遣隊的兩架EC-135導彈觀察飛機(其中一架有空中回收能力)飛臨現場,分別在600米、300米高度盤旋,並投下兩個聲波浮標,提取了一桶被染色劑染過的海水。大約15時左右,「遠望1號」得出了我國發射的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中靶方位的全部數據,表明火箭準確命中目標,試驗非常成功。我們聞訊興奮地在甲板上歡呼雀躍。消息傳到酒泉,傳到北京。10分鐘後,新華社、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用多種語言向全世界播發了我國遠程運載火箭發射試驗獲得圓滿成功的消息。
  5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致電祝賀。22日海軍致電嘉獎、祝賀,號召海軍各部隊學習海上編隊的事迹和經驗,促進部隊建設。
(葛建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