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也是我們的家,和上海同胞一起努力」 ——上海臺胞「抗疫記」

  4月以來,上海面臨抗疫最艱難的時刻。作爲上海2500萬市民中的一員,在瀘生活的臺胞積極作爲,在配合居家隔離、接受核酸篩查的同時,他們中的很多人或挺身而出,走出家門,主動承擔社區志願者工作;或居家隔離期間不忘拿起手機,記錄自己這段特殊時間對大陸的真實看見。「臺灣是我們的家,上海也是我們的家,和上海同胞一起努力,蓬勃常態的上海會早日回來!」成爲他們的共同心聲。走近幾位在瀘臺胞代表,記錄他們的在瀘「抗疫記」。
  臺胞邱慶齡:特殊時間對大陸的「新看見」
  過去半個月,因上海疫情宅家的日子,臺胞邱慶齡的生活有序、淡定、還不失充實,「每天都很忙。因爲我想,既然選擇留下來,就讓這段非常態的日子過得有意義些。」
  參加了好幾場臺灣商品直播帶貨,化身社區志願者,也通過手機短視頻把自己看到的真實情況分享給島內外的朋友……同時,半個月間社區青年志願者、在瀘的鄰里親朋的朋友圈也成爲他新視角感知大陸的重要窗口,也是從這些立體多元的窗口中讓他堅定了繼續在上海打拼的决心,「上海這座城給予我太多,所以在她遇到麻煩的時候,我要留下來,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他告訴筆者。
  「您可以等我一下嗎,我馬上要去小區分發物資。」4月15日,接到筆者的電話,邱慶齡回復說。
  邱慶齡是一位新媒體創業者,來大陸發展已有10年,4年前,因爲看好上海的行業發展空間,從福州轉而來到上海。3月末上海新冠疫情暴發後不久,邱慶齡居住的位于上海浦東新區的小區也實行了封控。
  疫情最嚴峻時刻,在本地居民還害怕時,邱慶齡選擇自告奮勇做社區志願者。之所以做這樣的决定,在邱慶齡內心,上海和臺灣都是自己的「家」,「未來我還要在上海發展,所以希望它快點好起來,此時我應當留下來,用自己的小小力量,爲這座城市貢獻點什麽。」他說。
  翻看邱慶齡的微信視頻號,裏面有很多這些天他著一身「大白」,在小區做志願工作的視頻記錄和工作結束後的感懷。
  「我想這時大家的心願是一致的,希望一起共渡難關,讓這座城市儘快恢復往日的活力。」在邱慶齡看來,此時一些居民因家有老人和病人要照顧,居家隔離多曰産生一些生活不便的負面情緒可以理解,相對他們,自己單人一身在上海,沒有什麽負擔,更應該站出來,去爲這座城市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邱慶齡介紹,這次參加上海疫情中的社區志願服務工作,並不是他在大陸首次參加志願者服務工作,兩年前新冠病毒首次侵襲大陸時,他就第一時間與大陸同胞參與了抗疫工作。
  「我記得很清楚,2020年過年期間,武漢發現了新冠疫情。當時我回臺灣才幾天,聽到這個消息後,我心底有一個聲音:現在你應該回大陸,回到福州。我爸當時還挺不理解,才回家幾天,怎麽就要走?當時我和我爸說,臺灣是我的家,福州也是我的家,這次我也和我爸說我應該和上海共患難。」2020年大年初二,從臺灣採購了一批醫用口罩、一次性手套,邱慶齡和太太回到了福州,把採購的防疫物資捐給了社區工作者。
  希望自己生活的世界什麽樣,先讓自己成爲那個樣子,邱慶齡一直用自己的質樸行動,在踐行這句話。「人要懷抱感恩的心,才可以感受世界帶給你的光芒。」這是邱慶齡微信頭像簽名裏的一句話,也是他的座右銘。
  特殊時期參與上海社區志願工作的經歷,也讓邱慶齡對大陸新一代年輕人有更多走近和觀察的機會。
  「從他們的言語中,我能感覺到,他們出來服務是自覺自願的。」看著那一張張青春的面龐,從心底流淌而出的熱情,讓邱慶齡不由回想這個年紀的自己。
  「我在他們這個年齡,當時臺灣也正在應對SARS病毒,我當時還在屏東鄉下念書,當時也是居家學習,爲防範病毒傳染,父母告訴我,你就安心在家待著好好學習,不要出門。」當下再看著上海這些和自己一起工作的「當年的自己同齡們」,讓他頗爲感慨,「從他們身上我看到大陸年輕一代的責任與擔當,不是說政府讓民衆出來,他們才出來盡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作爲親歷者我看到這一幕,很感動,因爲這是一個社會團結和互助的最好表現。」
  特殊時間的「新看見」,也讓邱慶齡堅定了繼續留在大陸發展的想法。「現在回想,10年前在臺灣的我,像個井底之蛙,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和舞臺有多大。」
  受一位先期來大陸發展的臺灣同行之邀,邱慶齡「登陸」之旅由中部城市長沙開啓。兩年後又應聘到總部位于福州的東南衛視,開啓更大圓夢舞臺,「想到東南衛視,是考慮到這裏的節目是對台播出,我想讓在島內的家人看到我在這邊做的節目,能分享我的成長。」
  4年前,嗅到大陸新媒體産業發展的空間,邱慶齡選擇來到上海創業。
  「現在看,當初選擇來大陸『折騰』,是對的。這裏的發展機會多,學習機會多,讓自己去挑戰一下的機會也更多多」符合我的個性。登陸」10年,邱慶齡不僅收穫了事業發展上不錯的成績單,還收穫了愛情,娶了一位大陸媒體同行做太太,「這10年,也讓我對『兩岸一家親』有了更深的體悟。有時想,大陸這麽好的『家人』、『兄弟』就在旁邊,臺灣人幹嘛要去傍美國這個和自己非親非故的大腿?」
  小時候留在臺灣屏東鄉下長大的邱慶齡記憶裏的,就是過年過節一大家人聚在一起,當親朋鄰里遇到麻煩和困難時,相互間搭一手的濃厚親情,「後來我到廣東梅縣尋親,發現這是客家人特別在意的家風。」新冠疫情封控在家期間,邱慶齡還參與了一場兩岸網絡互動活動《番茄紅了》,分享自己在大陸創業就業和成家立業的故事。
  「這也是我想投入新媒體行業的原因,有自己的直播平臺,可以不受大平臺的限制,隨時隨地可以與臺灣朋友分享我在大陸的所見。」邱慶齡未來更想著力做的事,是把自己變爲一扇可視化的、生動立體的「窗」,讓更多的臺灣青年通過這扇「窗」,看到真實的大陸,同時也尋找到自己來大陸發展的平臺。
  在他看來,普通臺灣民衆需要這些窗口,尤其在兩岸新冠疫情都處在不定時多點暴發,讓兩岸綫下交流變得不那麽容易的情況下,「我向我太太求婚時,需要我父親來大陸提親,老人家本來是不想來的,在他印象中,就覺得大陸很落後,結果到福州後,就一路驚訝,怎麽大陸和自己在島內瞭解的一點不一樣?這就是真實看見的重要性。」
  最近一年,讓邱慶齡開心和欣慰的是,看到他在大陸發展的故事,一位學弟和一位學妹也相繼來到上海,他還幫他們在上海一家外資銀行找到了工作,「這位學弟今年還成爲上海的女婿。」隔著「雲」端,能聽出他言語中透出的喜悅和成就感。
  身爲傳媒人,他始終看重自己身上「傳」+「媒」的基因和使命,「如果更多臺灣年輕人能看到我和來這裏發展的臺灣夥伴們的故事,會不會更想來到大陸發展?我想,一定會的。」他說出此番話和他選擇繼續在上海發展一樣,不容置疑。
  臺胞黃浩然:讓我貼緊你的心,守滬雲開見月明
  臺胞黃浩然是臺灣著名詞作家莊奴先生的兒子,1997來到上海長居。上海疫情期間,他過得比往日更忙,社區志願者、短視頻製作人……他希望用音樂的力量、用真實的鏡頭,向島內外同胞傳遞自己經歷的上海特殊時間,在他看來,這場「疫情大考」對于上海就如是一次全面的城市機體體檢,發現問題,平靜積極與問題相處,對症下藥後的上海,一定會更具韌性和活力。以下是黃浩然接受筆者採訪的口述。
  我生活在上海古北國際社區,在這個特殊時期,我發現居民們,參與社區志願者服務,已經成爲這裏的常態,不光有我們臺胞,也有常住上海的香港、澳門地區的朋友,還有外籍朋友。雖然我們來自不同的地區和國家,但我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身份——上海居民。
  我們全家在臺灣時,便參與了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的公益活動。隨家父還鄉大陸後,老人家在88歲高齡,還曾參與汶川大地震的增援公益活動。我和太太來瀘定居後,參與助學、環保、分享等公益活動,也成爲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上海這次全城靜態管理前期,我和太太參加了慈濟上海長風會所爲一綫防疫人員捐贈防疫包的物資裝袋工作,我們爲他們手寫了感謝小卡片。後期我們居住的小區也被設爲封控管理,我就參與了社區志願者工作,主要是參與樓棟通知下發、核酸篩查引導以及健康雲信息填報等工作,而我太太更是身先士卒,協助值班醫生完善核篩工作流程。另外,街道爲了協助外籍人士知曉居家隔離的有關情況,還讓我幫忙翻譯了《告居民書》的英文版;由于我與涉台辦事單位常來常往,所以在瀘臺灣高校校友會和在瀘的臺灣朋友時而還會找我咨詢一些問題,比如有朋友讓我幫助咨詢關于返台離瀘、核酸陽性人員方艙隔離的相關問題,涉台部門給予的及時回復和暖心的關懷,也讓我感到在這個資訊爆炸,但有時尋求幫助却又滯礙無助的特殊時段,分外溫馨!在我看來,行有餘力,利他助人,也是利己,因爲你感受到了被需要感。何樂而不爲?
  居家隔離期間,除了做社區志願工作,我還繼續《浩然歌聚願》系列短視頻的製作工作,這也是疫情前,我每天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視頻主要是圍繞家父創作的那些經典音樂作品,引領網友賞析其中的意蘊。在我看來,經典歌曲承載的時空意義、創作者的構思意境,值得去深入解讀華語流行音樂歌曲沿革,延伸出以正能量、正審美爲主軸的發展歷程。我非常希望用音樂鼓勵、療愈、凝聚人心的獨特作用,在疫情期間彙聚人心願,唱響人間美好!
  自1997年我來瀘長居,對我們的國家如何由困難落後紛爭,經歷高速進步,成長到今天,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1949年4月29日,家父于上海外灘十六鋪招商局輪船碼頭,隨海宿輪去往臺灣,前程未卜,身後的上海灘,何嘗不是搖搖欲墜?我們民衆真正過上平安富足的日子,不過是改革開放後這幾十年的事。從3年前的武漢疫情,到今天的上海全域靜態管理,我們感受了國家堅定意志,看到了人民的柔韌可愛,作爲其中一員,我們也一同經歷過程中因一時挑戰而帶給的不適。我們的國家正是在一次次經風雨、不斷發展調試中,變得更加强韌。
  作爲上海居民,我想不妨把這次疫情,看作是對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的全面體檢,我們逐項去檢查這座城市的政府治理能力、民衆向心力。全面體檢,難免會發現這樣那樣的一些大問題或小問題。發現問題了,我們應持什麽心態?一定是要和問題共處,再棒的國家、再棒的城市,再棒的身體,都會有一些小問題,上海這個長年累月的「優等生」也難免會因爲疲累鬆懈而出現慌神的片刻。上海能不能誠懇面對自己的這次體檢結果?能不能感恩外界的接納和外援,進而對發現的問題對症下藥,通過調養生息,成爲再出發的契機?我想生活在這裏的每一員,需要有接納發現問題的「她」的胸懷並給予她戰勝問題的信心和力量。讓我貼緊你的心,守瀘雲開見月明,我期待著不日後那個蓬勃、充滿活力的上海!
  臺胞吳偉誠:一場疫情,收穫鄰里溫情
  作爲「台商二代」,經歷上海這次「特殊時間」,更讓吳偉誠對這座城有了新的「看見」。「民衆素質如此之高,在整個城市民衆都居家管理的情況,大家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素質,鄰居間也從原來的陌生,到後來互相幫助,就像運營公司一樣,打不敗我們的,只會讓我們更强大。」以下是吳偉誠接受筆者採訪的口述。
  在3月末小區剛實行封閉管理招收志願者時,我錯過了報名時間。後來出來幫忙,才知道最初報名,小區裏的黨員們自告奮勇,就讓名額滿了。但後來在小區業主群裏得知,由于疫情波及,我們小區的保安全部被要求隔離醫學觀察了,由剩下能上崗的其他工種物業人員分擔保安的工作。後來,小區的保潔人員也被要求全部隔離醫學觀察。當時我就想,自己家裏雖然也有5個月大的女兒需要照顧,每天還要處理公司的業務,要努力維持有280名員工的公司在居家辦公的情況下正常運轉,但是相比同樓的家裏有待産孕婦、老人的鄰居來說,我們家的情況要好得多,我想,總要有人出來幫助社區,只有大家齊心協力抗疫,才能儘快完成居家隔離篩查工作,這座城市才能儘快恢復正常。
  疫情前,我和樓裏的很多鄰居見到,像陌生人一樣,通過這次參與幫助社區分發居家物資,和他們近距離相處,我們間的心理距離也拉近了,當他們聽說我們家需要嬰兒尿不濕、奶粉等物資時,慷慨解囊相助。
  昨天我看到一篇微信文章中的一句話,讓我蠻感慨的,「事來了,我們無處可躲,全力應對是唯一的選擇。我們的社會和我們個體總要經事,總要變得更皮實,承受得摔打。」這讓我想到,這就像運營自己的公司一樣,經歷一時的困難,打不敗的我們只會變得更强大。我相信上海經歷過這次艱苦的抗疫,會有一個新的沉澱和成長,後面再遇到這種「特殊時間」會更好的應對。
  小學四年級時,我便隨父母來到上海生活,想想那時的父母,真的很有遠見,在那時就發現大陸是一片充滿商機和廣闊市場的沃土。跟隨父母,在這裏讀書到創業,也讓我收穫了自己的一片天地,2020年作爲在上海創業的優秀臺胞代表,我還獲得了上海市青年五四獎章。經歷上海這輪疫情,讓我們對未來的商業布局有了新的思考,未來會更靈活應對市場突發情況。我們繼續在上海發展的信心一如既往,還會持續以上海爲原點向全國乃至全球更多地方發展我們的事業。
(修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