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個案增至1215宗 動態清零目標無變

  【本報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變協調中心昨日下午五時舉行新聞發佈會,公布最新疫情及本澳各項防控措施。衛生局傳染病防控處處長梁亦好報告,本澳7月6日24小時內新增128宗核酸陽性個案,紅碼區及醫學觀察酒店41例,屬於管控中發現;密切接觸者36人、全民核酸及重點人群發現的陽性38人、其他人群有13人,屬於社區中發現;自6月18日起累計共1215宗。
  在首1215例中,包括 659女 556 男,年齡介乎 3個月至 100歲,其中 465人有症狀,列為確診病例患者,750人暫無症狀,列為無症狀感染者。另外,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疫情感染群組維持為18個。
  個案集中三類場所
  梁亦好稱,根據最近500例個案的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涉及的場所有三類,包括:家居、宿舍和工作場所。這是由於Omicron BA.5.1的傳播性非常強,當人員身處一個場所且沒有佩戴口罩,倘其中有一人是感染者,其他人受感染的風險則會非常高,故此,再次呼籲市民尤其在工作場所時要佩戴好口罩,保持適當距離,做好個人衛生。
  另外,至目前第五輪全民核檢逾48萬人次已有結果,當中31管混樣陽性。與第四輪相比,初步見到全民檢測及快速抗原是有成效。但疾病有潛伏期,要待下一輪全民核檢後,才能對疫情趨勢有較好的定性,要綜合幾輪結果去綜合研判,呼籲市民配合全民核檢及快速抗原測試。
  續全民核檢抗原檢測
  傳媒關注本澳疫情發展,梁亦好重申,“動態清零”一定是特區政府抗疫的目標,從來無變。要通過綜合因素,包括全民檢測、快測、流調及市民防疫措施,達到最終“動態清零”。
  至於何時達至“動態清零”,視乎全民檢測以及市民配合程度。傳染病防控分三個環節,一是發現傳染源,包括通過全民檢測及快測發現傳染源;二是切斷傳播途徑,包括做好個人防護、減少外出等;三是保護易感人群,包括之前疫苗接種及院舍防範性閉環等。
  梁亦好表示,綜合措施很多環節、因素都會影響效果,如檢測速度,對比疾病傳播期,發現病例能力是重要關鍵,有否做好個人防護,避免家居傳播以至工作場所傳播等決定疫情的改變。
  問及黃碼三歲以下的兒童能否如同全民檢測三歲以下的兒童一樣豁免或減少檢測次數?梁亦好表示,黃碼區內居民須接受核酸檢測主要是平衡風險和獲益,處於紅碼區或黃碼區的居民有一定的感染風險。7月6日新增的128宗個案,其中有21人是黃碼區內的居民,顯示黃碼區居民比一般居民的風險稍高,通過頻繁的核酸檢測能有助發現有否感染的狀況,又例如一旦小孩受到感染,能早期發現也有助提供早期的治療。
  有傳媒關注污水是否傳播病毒?梁亦好表示,香港不是因污水而令疾病傳播,而是通過檢測污水帶有病毒比例多少,評估社區有多少人感染,是評估風險的手段。當社區較多病人,檢測污水一定帶有病毒,故特別行業如清理污水渠的工作人員,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但強調不是污水傳播疾病。
  另外,新福利巴士公司 1名司機感染新冠病毒,梁亦好稱,有關感染個案與工作無關,正跟進這名司機的密切接觸者與共同軌跡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