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固腎話芡實

  芡實是睡蓮科植物芡的成熟種仁,呈圓球形,直徑約6毫米,一端色白,另一端棕紅,表面平滑,有花紋,質硬而脆。剖開後,斷面不平,色潔白,粉性。以顆粒飽滿均勻、粉性足者爲佳。
  芡爲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生長于池沼湖泊中,我國以蘇、湘、鄂、魯産量最多,每年9~10月在種子成熟時,割取果實,擊碎果皮,取出種子,除去硬殼曬乾,即爲藥材芡實(生芡實)。有時需用炒芡實,炮製方法是先將麩皮放熱鍋內炒至烟起,再將淨芡實倒入,拌炒至微黃色,取出,篩淨麩皮,放凉,即爲炒芡實。
  芡實在我國古醫籍上早有記載。由于莖上花似鶏冠,故《神農本草經》稱爲鶏頭;《古今注》稱爲雁頭。其他的別名還有雁喙、鴻頭、芡子、鶏頭果等。
  中醫認爲,芡實性味甘、澀、平,入脾腎二經,主要的功用是補脾止瀉,固腎澀精。由于味甘,方能補脾;由于味澀,才能固腎。味甘補脾,故能利濕,而泄瀉腹痛可治:味澀固腎,故能閉氣,而使遺精、小便不禁皆愈。它的功用與山藥相似,然而山藥之陰,有過于芡實:而芡實之澀,又有甚于山藥。另外,山藥兼補肺陰,而芡實則專于脾腎而不及于肺。
  在臨床上,芡實可用于治療脾虛不運,久瀉久痢。例如取芡實15克,黨參、白術、茯苓、山藥、赤石脂、幹薑各9克,粳米35克,組成「强中桃花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寒,滑瀉不止。
  芡實又常用于治療精關不固,夢遺失精。方用芡實、金櫻子(去毛)各等份,水泛爲丸(此丸即水陸二仙丹),每次服9克,每天二次,治療‘腎虛精關不固,遺精早泄、遺尿等症,具有良好的效果。
  此外,芡實30克,與阿膠9克、黨參15克、龜板24克、山萸肉12克,共同組成「五味固沖湯」,還可以治療沖任虛損,崩漏帶下和月經過多。而濕熱帶下,則需用芡實加黃柏、山藥、白果、車前子等藥,以清利濕熱。
  芡實既是藥物,又是食物。據營養成分分析,每500克芡實含有蛋白質22克、澱粉160克、鈣45毫克、磷550毫克、鐵2毫克、維生素B12毫克、B20.4毫克、胡蘿蔔素等。此外,還含有不飽和脂肪酸、粗纖維等。既可代替糧食充饑,又可烹調爲風味小吃,成甜皆宜,還可以製作各種藥膳,充分地將藥用和食用的功能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說到芡實,不得不提到蘇東坡。蘇東坡(公元1037~1101年)是宋代偉大的文學家、書畫家,同時又是一個養生學家,給我們留下了《蘇沈良方》《東坡養生集》等醫學、養生學書籍。在他的養生之道中,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日日含服芡實。他儲存了許多上好的芡實,每當閑暇之時,就取剛煮熟的芡實數粒,放入口中緩緩地含,直至滿口唾津,再鼓漱幾遍,然後徐徐咽下。他每天含服30粒左右,天天如此,成爲習慣。蘇東坡一生歷盡坎坷,儘管有超人的才華,然而却一生不得志。在宋神宗時被貶謫黃州,在宋哲宗時又被貶謫惠州、儋州,不僅生活條件艱苦且精神刺激大,然而蘇東坡用芡實養生,保持了身心健康,幷以充沛的精力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享年64歲,這在當時遠遠超過了人群的平均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