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可成為「碳中和」先行示範城市 陳觀生

  特區政府積極回應國家「雙碳」目標,並一直致力做好本澳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工作。早前澳大研究團隊認為,澳門具有在全國範圍內率先實現「碳中和」的良好基礎條件,未來在中央和特區政府的政策引領下,在全體市民的廣泛參與和支持下,並以先進的能源科技為驅動,澳門有潛力發展成為中國「碳中和」的先行示範城市。
  大灣區碳中和全國領先
  2020年9月,中國向世界宣佈,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碳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碳中和)。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建設密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對大灣區而言,碳中和既是應對全球氣候與環境危機的必要途徑,也是實現高品質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未來的重要發展目標之一。
  2021年發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碳中和年度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指出,與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單位GDP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均低於長三角地區和京津冀地區,低碳發展指標較優。
  《報告》稱,大灣區碳中和格局與城鎮與生態空間格局密切相關,具有明顯的圈層式結構。單位面積碳排放強度高的地區集中于珠江口,特別是廣州、深圳、香港等經濟高度發達的核心城市,而碳匯主要分佈於週邊生態屏障地區,內部城市排放,外部森林吸收,碳中和的實現取決於二者的動態平衡。
  《報告》提到,香港、澳門近年來碳排放量較為平穩,已經進入碳排放峰值波動區間。廣東省多個城市提出「十四五」期間率先達峰的發展目標,在碳中和領域起到先行示範作用。大灣區各個城市中,單位GDP碳排放量最低的是澳門。深圳、香港、廣州等單位GDP碳排放量與英國、挪威等國家排放水準相當,略低於美國。江門、惠州等單位GDP碳排放量高於我國平均水準30%~50%。香港、澳門、深圳、廣州等城市第三產業占比均在58%以上,且現代服務業、高技術製造業的比重較大,單位GDP碳排放量相對較低。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日前透露,截至2022年6月30日,廣碳所累計成交配額2.07億噸,佔全國總量27.7%;總成交金額達50.92億元,佔全國總量22.62%;成交量和成交金額均居全國首位。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邱億通透露,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在研究建設,廣州將支持廣州期貨交易所加快研究服務綠色發展的期貨品種。同時依託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與資管中心建設探索發展大灣區碳資產管理業務,為綠色金融服務「雙碳」目標探索有效路徑。邱億通表示,廣州5年來培育發展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設立服務綠色發展的廣州期貨交易所,推動工農中建交等國有大行和廣州農商銀行設立綠色分行,設立全國首家氣候支行,推動設立一批綠色支行、綠色金融事業部和綠色金融創新中心。
  廣州先後參與國家金融標準和粵港澳大灣區碳排放權、林業碳匯、綠色低碳供應鏈標準等制定工作,還湧現出「三綠」「三標」等一批全國或行業內「首單」綠色債券,參與發行全國首批碳中和債、碳中和資產證券化產品。
  截至2022年6月,廣東碳市場開展各類碳金融業務262筆,涉及碳排放權規模5,538.79萬噸,助力控排企業實現融資達4.69億元。
  澳門在碳中和技術支持大有作為
  澳門大學校長宋永華作為第一完成人的項目「含高比例新能源的電力系統需求側負荷調控關鍵技術及工程應用」,獲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宋永華牽頭的項目提出靈活負荷調節能力跟隨發電變化的新路徑,形成創新理論、方法和發明關鍵技術,領導研發含高比例新能源電力系統需求側負荷調控系統,規模化成功應用於中國11個省市電網並出口國外,形成的成果對國家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亦可應用於澳門低碳城市建設。
  日前澳門大學校長、智慧城市物聯網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宋永華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表研究成果,提出促進澳門能源系統「碳中和」實現的技術路徑。有關研究《智慧城市能源系統邁向「碳中和」的典型路徑研究以澳門為例》的論文中明確表示,將從四個方面逐步實現澳門本地發電的清潔替代,降低本地發電所帶來的直接碳排放,並利用先進的各項智慧技術指導促進城市中「碳中和」系統的綜合應用。
  考慮到城市屬於能源系統需求側、用地資源緊張、外購電力占比高的特點,並結合澳門的實際情況,澳大研究團隊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技術路徑促進城市能源系統碳中和的實現:一、針對城市在整個能源系統中為用能需求側:實現城市碳中和需要以需求側管理為主,通過陸上交通電氣化、海上交通氫動力化、建築低碳化等技術手段,降低城市的直接碳排放。二、針對城市用地資源緊張:需要有效利用城市建築屋頂等空間資源,發展分散式太陽能發電等清潔能源,實現本地發電的清潔替代,降低本地發電所帶來的直接碳排放。三、針對城市大量消費的外購電力:城市需要通過積極參與綠電交易、提供電力市場輔助服務等方式,一方面主動消費綠色電力,另一方面為外部電網提供碳匯資源,促進城市在整個能源供應鏈中承擔更重要責任,以實現城市真正意義上的碳中和。四、針對現代技術運用於城市能源系統綜合管理:必須利用物聯網、大資料與人工智慧技術等實現城市綜合能源系統的科學規劃、運行與控制,以先進的智慧能源技術支撐各類城市碳中和技術的有效集成與應用。
  基於以上技術路徑,澳大研究團隊預測2025年開始,隨著陸上交通電氣化、海上交通氫動力化、本地清潔能源替代、低碳建築等技術的推廣,澳門本地直接碳排放逐年下降。同時,澳門電網作為一個整體,開始積極提供南方電網輔助服務,所帶來的碳匯資源逐年上升。在2050年左右,澳門當地語系化石能源燃燒產生的直接碳排放將與其所提供的碳匯資源相互抵消,實現澳門本地直接碳排放的中和。此外,考慮到澳門特區政府可通過經濟手段激勵澳門電網從外部購買綠電,預計澳門因外購電力帶來的間接碳排放將先於2050年實現中和。
  澳門大學的這個技術能力,不能儘應用於澳門一個地方,首先應擴展到大灣區,會大有用武之地。大灣區人口眾多,城鎮化率高,生態碳匯總量有限,未來依靠區域內部資源實現碳中和的難度較高。需加強大灣區碳中和區域協同合作,明確城市碳中和差異化發展時序和協作關係。
  澳門「碳中和」先行城市路徑
  城市是實施碳減排的主戰場,而綠色低碳的城市規劃設計是助力城市實現低碳發展的首要環節。城市社區是城市規劃建設與運行治理的基本空間單元,是各類城市生活場景的空間載體,因此,從空間尺度視角,綠色低碳的社區規劃設計是實現碳中和的「牛鼻子」。
  特首賀一誠曾表示,爭取2030年或之前實現碳達峰(碳排放由峰值回落)。環保局局長譚偉文表示,將由三方面著手,盡量加大天然氣發電及自己發電比例,大力推動太陽能發電及加熱,並透過與大型博企推動節能工作。太陽能應用方面,譚偉文表示,新城A區建築物的規劃圖草案已加入太陽能要求,亦正推動政府部門或公共建築物引入太陽能光伏系統(又稱太陽能發電系統),如最近正在建設北安碼頭停車場太陽能光伏系統,氣象局大樓亦將建設太陽能光伏系統。
  運輸工務司長羅立文表示,本澳環境規劃會跟隨國家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並會比國家訂定的2030年前和2060年前的時間更早。但具體完成時間,羅立文直言到目前為止,「你同我都睇唔出幾時可以做到」,因為主要需解決的汽車尾氣排放,雖然現時電動車有所增加,但比例仍然較少,也不知道私人配合更換的速度,政府會盡量推動。譚偉文表示,特區政府會針對溫室氣體主要排放源開展工作,包括研究本地發電及輸入電力比例,推動天然氣發電及可再生能源,而輸入電力則會逐步提高清潔能源比例。陸上交通方面,會推動電動車及充電設施安裝。
  整體來說,本澳的碳中和政策切合實際,但開創性和大局觀稍有不足。首先,推動電動車發展信心不夠、政策不清晰明確。這方面我們可以向歐盟學習。歐盟日前宣佈批准在2035年全面禁止在歐洲銷售新的內燃機汽車,希望藉此將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零,幫助實現歐洲的氣候目標,特別是到2050年達到碳中和。該提案於2021年7月提出,這個決定意味著汽油和柴油車輛的銷售將完全停止,歐洲聯盟從2035年起將完全轉向電動發動機汽車。
  其次,應整合特區政府跨部門資源,主動與廣東省、香港合作,大力推動發展綠色金融。廣東省政府最新發佈的《廣東發展綠色金融支持碳達峰行動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領域合作,建立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專責小組,搭建綠色金融資訊互通共用機制;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企業赴港澳發行綠色債券。
  廣東出臺的實施方案目標是,力爭到2025年,與碳達峰相適應的綠色金融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重點領域綠色金融標準基本完善,風險控制體系不斷健全。綠色保險全面深入參與氣候和環境風險治理,累積提供風險保障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為此廣東將採取的措施之一,是要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領域合作。一是強化綠色金融合作發展。建立粵港澳綠色金融合作專責小組,搭建綠色金融資訊互通共用機制。依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前海合作區和南沙合作示範區建立合作開放新機制,搭建綠色金融跨境服務平臺,促進金融資源與綠色項目有效對接,推動綠色金融人才培養交流。建立綠色債券項目儲備,搭建綠色債券發行服務中心,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內地企業赴港澳發行綠色債券。同時要積極對接國際金融組織和機構,吸引境外保險公司、主權基金、養老基金、ESG基金為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項目提供投融資和技術服務。探索以人民幣計價的碳金融衍生品,鼓勵使用人民幣作為相關交易的跨境結算貨幣。
  二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標準和服務互認共認。攜手港澳開展碳金融領域標準、體系和產品研究,推動粵港澳三地環境資訊披露、綠色金融產品標準、綠色企業項目認定標準、綠色信用評級評估、綠色債券原則(GBP)等綠色金融標準的互認互鑒。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服務互認共認。同時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探索包括碳排放權、核證自願減排項目等核證、登記、交易、結算規則,加強與國際機構和平臺的交流合作,在綠色和可持續發展評價、氣候投融資等方面先行先試。
  面對巨大的市場機會,本澳目前已有多個金融機構推出綠色債券,對接國家政策和大灣區的需求,如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在國際市場成功發行三年期10億美元SOFR(「有抵押隔夜融資利率」)綠色債券、工銀澳門機構發行20億澳門元「碳中和」主題綠色債等,特區政府應在政策上加強研究,加以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