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會在全球蔓延嗎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22年6月4日發布的消息,自2022年5月13曰以來,截至2022年6月2曰,全球27個WHO非猴痘流行成員國共報告了780例猴痘確診病例。除此之外,2022年1月至6月,7個流行國家報告了1408例疑似病例和44例確診病例,包括66例死亡病例。世界衛生組織預計,隨著疫情的進展以及在流行國家和非流行國家的監測擴大,可能會出現更多猴痘病例。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罕見的人畜共患疾病,以往很少在非洲以外的地區被發現。而近期多個非流行國却頻頻出現猴痘確診病例,且部分確診病例無流行區域旅居史,這引起科學家們的高度警覺。
  對於猴痘病毒,人們也許鮮有耳聞,但它幷非突然「冒」出來的。該病毒於1958年在一群實驗室猴子中被首次發現。1970年,剛果出現了第一例人類猴痘確診病例。
  猴痘病毒是一種有囊膜的雙鏈DNA病毒。它有兩個不同的進化支系:中非(剛果盆地)進化支系和西非進化支系。其中,西非進化支系致死率較低,死亡率低於1%,而中非進化支系的死亡率高達10%。自最近的猴痘疫情暴發以來,研究人員對從比利時、法國、德國、葡萄牙和美國等國家的猴痘患者身上收集的病毒基因組進行了測序,發現所有的毒株基因組序列都與西非進化支系非常相似。但是,導致目前疫情暴發的毒株與西非毒株究竟有多大不同,以及在不同國家出現的病例是否相互關聯,仍是未知。
  猴痘病毒屬於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屬,它與我們熟悉的天花病毒、痘苗病毒和牛痘病毒屬於同一病毒屬。狼痘患者的症狀也與天花患者相似,但程度相對較輕,傳染性也相對較弱。猴痘的潜伏期通常爲6〜13天,有時爲5〜21天。侵襲期的症狀以發熱、劇烈頭痛、淋巴結腫大、背部疼痛、肌肉酸痛和疲憊等爲特徵。一般出現發熱後1~3天內,患者出現皮疹,通常從面部開始,繼而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病灶在脫落前會經歷斑點—丘疹—囊泡—膿疱—乾枯脫落的痂皮這幾個階段。與其他最初可能出現相似症狀的疾病(水痘、麻疹、天花)相比,猴痘的一個顯著特徵是淋巴結腫大。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1980年天花的消滅和隨後天花疫苗接種停止,我們的年輕一代對於猴痘病毒是不具備免疫保護能力的,因此存在被感染的可能性。
  當然,我們也不必過分恐慌。由於猴痘病毒是DNA病毒,相比RNA病毒,更善於修復突變,所以猴痘病毒不太可能突然變成善於人際傳播的病毒。
  此外,研究證明,天花疫苗對預防猴痘的有效率約爲85%。到目前爲止,由Bavarian Nordicwc公司開發的天花疫苗Jymieos,已於2018年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幷應用於預防天花和猴痘感染。在接觸猴痘之前接種該疫苗可以有效地保護人們免受猴痘的侵害。專家還認爲,在猴痘暴露後接種疫苗可能有助於預防疾病發生或減輕症狀。
  另外,還可采取一些措施預防猴痘病毒感染。比如,避免接觸可能携帶病毒的動物(包括在猴痘疫區發病或死亡的動物);避免接觸與患病動物有過接觸的任何物品,如被褥;將感染者與其他可能有感染風險的人隔離;接觸被感染的動物或人後,保持良好的手部衛生,如用肥皂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在護理患者時使用個人防護裝備。
  新冠未平,猴痘又起,頻繁新出的傳染病令人擔憂。其實,無論是冠狀病毒還是猴痘病毒,它們都在自然界中存在了很久,只是之前主要在動物之間進行傳播,後來突破了種間屏障,感染了人,所以才引起我們的關注。而病毒向人類發起「進攻」的原因,就來自於人類本身。隨著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伴隨著森林砍伐,野生動物被迫進入人類的生活圈,使得原本主要在動物群體裏傳播的病毒,經過長時間進化以及與人的接觸增多,發生了適應性突變。
  如今,隨著地球村的形成,傳染性疾病的防控變得更加困難,它們不再局限於某一地區,而是向全球擴散。同時,傳染性疾病的傳播跟人、動物和環境都有著密切的關係。因此,未來我們要建立同一健康(One Health)的科學理念。科學家們要建立大尺度、多學科的研究體系,努力探索自然界中未知的病毒種類以及病毒在不同生態環境下是如何演化的,只有擁有足够多的理論基礎研究以及藥物和疫苗的儲備,才能更好地應對各種突發疫情。
(施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