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措並舉強力提振經濟

  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總體改善,各地區各部門提振經濟一攬子政策陸續出臺實施,中國經濟的總體氛圍已出現好轉趨勢。國家統計局稱,這些提振措施有望在下半年逐步顯效,促進經濟穩定向好。
  6月15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司長付凌輝證實,今年5月份,中國經濟運行確實出現了積極變化,主要指標多數出現改善。「穩增長的政策措施效果逐步顯現,經濟巳呈現恢復勢頭,但恢復的基礎還需要鞏固。」
  「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此前中央政治局會議的明確要求。爲了提振受到疫情重創的國民經濟,5月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進一步部署了涉及財政政策、貨幣金融政策,保産業鏈供應鏈等6方面33項措施的一攬子計劃,希望以此確保中央決策層制定的5.5%本年度經濟增長目標。
  各地在做好常態化防控的同時,也多措並舉爲實現復工達産創造有利條件:北京推出45條舉措持續加力助企紓困;上海發布50條政策措施爲市場主體紓困解難,加快經濟恢復和重振;廣東則一次性出臺了131項具體舉措;吉林推出包括惠民消費券、出遊優惠等五大類86項惠民措施助力疫情後旅遊業復蘇……
  「種種迹象表明,中國經濟有望在第三季度迎來反彈」。美國智庫印中美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丹•斯泰恩博克在《中國日報》撰文稱,他很難認同中國經濟潛力正在下降的觀點。
  文章分析稱,今年1月,許多分析師發布了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悲觀預測,但2021年中國GDP增長實際達到8.1%,而今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長4.8%,遠髙於去年最後一個季度,這將給中國經濟的復蘇提供有力支撑。
  另一方面,關於中國經濟前景黯淡的論調,其實是淡化了外部環境的不利影響。事實上,當下所有主要經濟體都面臨著極爲嚴峻的經濟形勢,從歐美國家的經濟損失和新冠死亡人數來看,沒有哪個經濟體能不受疫情影響。
  「無論如何,中國强調的『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是非常正確的」。文章進一步分析指出,未來幾個月,所有主要經濟體尤其是西方經濟體,都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對中國而言,最關鍵的是維持經濟反彈勢頭,並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紓困政策「能出盡出」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進人第三年,中國經濟正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和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自2022年3月開始反復發作的疫情,使得深圳、上海、北京等對經濟增長起引領作用的大都市,先後按下或長或短的「暫停鍵」。同時,中國經濟還登加了烏克蘭危機等地緣政治突變,以及美聯儲加息等國際金融環境帶來的外部壓力。
  疫情防控關乎生命健康,而復工復産關系國計民生。面對復雜多變的內外環境,提振中國經濟變得格外迫切。
  4月29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强調,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這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要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落實到位。
  5月25日,國務院召開全國穩住經濟大盤電視電話會議,强調要在疫情防控的同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釋放了明確的穩增長信號。這場會議參與官員衆多,從中央部委,到省、市,乃至區縣一級,按照全國2844個區縣計算,總人數超過十萬。
  據新華社相關報道,國務院總理李克强在會上宣布了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並敦促地方領導在這些措施的基礎上,採取更多保持經濟運行的做法。李克强表示,中國正處在決定全年經濟走勢的關鍵時刻。我們「必須搶抓時間窗口,努力推動經濟重回正常軌道」。
  在當天的會議上,李克强稱,當前經濟困難比2020年初受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他要求,各地5月底前要出臺實施細則,紓困刺激措施要「能出盡出」。
  有評論指,這場會議凸顯出在疫情持續衝擊下,中國經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而其政策力度和速度,讓人聯想到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四萬億」刺激政策。那場超强刺激,目的也是穩住經濟大盤,但之後多年不得不承受「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帶來的痛感。因此,此次穩經濟如何精准發力、避免重蹈覆轍,也令外界格外關注。
  「今年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堅强領導下,各方面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有力應對困難挑戰特別是超預期因素衝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工作。但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來,就業、工業生産、用電貨運等指標明顯走低,困難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嚴重衝擊時還大。」在5月25日的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强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和描述,引發海內外關注。
  2020年疫情第一波衝擊下,中國經濟遭受重創,當年一季度國內生産總值同比下降6.8%。這不僅是1992年中國開始公布季度GDP數據以來的最低數值,也是首次出現季度增速爲負值的情況。
  「當前正處於決定全年經濟走勢的關鍵節點,必須搶抓時間窗口,努力推動經濟重回正常軌道。」李克强稱,要努力確保二季度經濟實現合理增長和失業率儘快下降,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在當天的會議上,李克强還要求,各地在助企紓困上政策要「能出盡出」。對各類市場主體一視同仁,用市場化辦法、改革舉措解難題。他强調,解決「兩難」甚至「多難」問題,是對行政能力的考驗。「要在防控好疫情同時,完成經濟社會發展任務,防止『單打一』、『一刀切』。」
  雖然各方對中國經濟預期判斷不一,但當前能够看到的一個蜇要指標就是失業率。這個指標,幾乎已經回到了兩年前的水平一2020年2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爲6.2%,3月份下降爲5.9%。而最新數據顯示,今年4月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上升0.3個百分點至6.1%,創2020年3月以來新高。尤其年輕人就業承壓突出,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爲18.2%,創歷史新高。
  5月雖然下降了0.2個百分點,但仍然高達5.9%。有專家擔心,到了6月,中國會有大批大學畢業生投入到就業市場。如果中國經濟下滑,企業開出的職位空缺自然會大幅減少,到時肯定會「僧多粥少」,導致失業情況雪上加鍁。
  因此,解決這一問題,也成爲李克强口中的高頻詞。比如,「著力保市場主體保就業保民生」,「努力確保二季度經濟合理增長和失業率儘快下降。」在此前5月7日召開的全國穩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李克强還專門作了批示:「當前就業形勢復雜嚴峻,要加大就業優先政策實施力度,保持就業穩定和經濟平穩運行。」
  李克强宣布,政府將採取非常措施,對失業的農民工發放生活補助,爲雇用年輕人的企業提供補貼。「新一輪疫情對就業造成了相當大的衝擊」,李克强說,「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促進就業,尤其是針對大學畢業生等重點群體。」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電視電話會召開前兩日,5月2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就出臺了6方面33項措施,以穩住中國經濟基本盤。而此次規模空前的電話會議,目的就是爲傳達和督促各地方政府落實這33項措施。國務院明確表示,需要出臺配套實施細則的,應於5月底前全部完成。
  事實上,僅5月25日當天,國辦、財政部和國資委就分別發布了盤活存量資産擴投資、財政政策紓困、央企助力中小企業的相關政策。此後,多部委就一攬子計劃出臺配套實施細則,如工信部推出新能源汽車下鄉政策,財政部細化乘用車車輛購置稅減征、政府採購支持中小企業等政策。
  而在會議次日,國務院即向12個省派出了督查組,對相關政策落實和配套開展專項督查,緊接著江蘇、浙江、湖北、湖南、雲南等多省份立即召開會議部署落實,其中抓項目、擴投資成爲重點。
  這33項一攬子政策措施於5月31日正式印發,內容涵蓋財政、貨幣金融、投資消費、糧食能源、産業鏈供應鏈、民生6大範疇,旨在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並爲下半年發展創造良好基礎。其中,11項直接涉及新基建、新能源、交通物流、智能網聯、汽車消費等領域。
  就具體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表示,下一步,將全力推動扎實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儘快落地見效,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靠前發力、適當加力,著力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卡點堵點,合理擴大有效需求,確保糧食、能源、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動重點領域加快復工達産,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工作,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基建投資或再度「托底」
  經過此前近10天預熱的6方面33項穩經濟措施,一經發布便備受市場關注。
  尤其是,「進一步加大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力度」作爲第一大方面的第一條被擺在了顯著位置,並把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嵆飲業、教育、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7個行業企業納人留抵退稅範圍,預計全年新增留抵退稅1420億元。
  所謂「留抵退稅」,就是對現在還不能抵扣、留著將來才能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予以提前全額退還。對市場主體,尤其是此次受疫情衝擊較大的行業企業而言,「留抵退稅」相當於真金白銀直達企業,能有效解決企業的資金問題。
  此外,財政政策還提到加快財政支出進度,加快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使用並擴大支持範圍等內容。對此,有商務部專家解讀稱,雖然財政並不寬裕,但該花的錢還是要花,還要花在「刀刃」上。「一方面是把錢花在能够刺激經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等領域,或者支持『欠賬』的民生項目儘快上馬,早日建成産生效益。另一方面就是財政上的錢轉移支付,救助那些有困難、有合理需求的地方。」
  其中,一攬子計劃提到,啓動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在完成今年目標任務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强金融等政策支持,再新增完成新改建農村公路3萬公里、實施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3萬公里、改造農村公路危橋3000座。加快推進一批論證成熟的水利工程項目,包括南水北調後續工程等重大引調水、骨幹防洪減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建設和改造等工程。
  另外,爲有效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一攬子計劃還提出,幫助和支持本土公司和平臺企業在香港和境外上市。政府承諾,繼續下調借貸成本,改善對大型項目的財政支持。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底,全國重大項目當年計劃投資超12.5萬億元;20餘省份當年計劃投資約10萬億元,同比增長10.1%。多位業界專家分析,作爲拉動內需的根本動力,穩定投資和促進消費,已成當前保持經濟增長的關鍵所在,基建投資更成爲地方穩經濟的重要抓手。
  事實上,從歷史經驗看,每當中國經濟增長遇到困境時,基建投資往往都能起到「托底」作用。在當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如何再次發揮基建投資的「托底」作用顯得至關重要。
  而國務院各部門已然積極行動起來。
  6月17日,交通運輸部部長李小鵬主持召開部務會並提出,要適度超前加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102項國家重大工程涉及交通項目,加快推動打通「斷頭路」、水運通道項目等開工建設,啓動新一輪農村公路建設和改造,加大以工代賑力度,儘快形成實物工作量。
  6月25日,黃河下遊引黃涵閘改建工程、湖南大興薬水庫工程、安徽包澮河治理工程同日開工建設,它們均爲國務院部署實施的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也都是今年重點推進的55項重大水利工程。
  水利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全國要完成水利建設投資超過8000億元,同時將確保新開工建設重大水利工程30項以上。在加大政府投入的同時,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滿足大規模水利建設的資金需求。
  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政研室副主任孟瑋透露,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掌握的儲備項目情況,下半年,各地方和骨幹企業將加大投資力度,一批重大項目將開工建設。國家發展改革委還將會同各地方和相關部門,持續推動重點項目建設,包括加快推進中西部地區中小城市基礎網絡完善工程,選擇一批産業特色突出、發展基礎較好的中西部中小城市集中予以支持等。
  「基建是今年托底經濟的最主要抓手。」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分析稱,年初以來,專項債前置發行等措施落地,取得了一定效果。而一攬子計劃提出的政策,有助於提振水利、交通、市政等投資增速,預計全年廣義基建增速將達到8%左右。
  有效投資之外,促消費也是一攬子計劃的重要著力點。具體包括放寬汽車限購,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600億元,因城施策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等舉措。
  「汽車和房地産消費是拉動內需增長的『雙支柱』」。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一攬子計劃提出的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政策,有助於提振汽車消費;而5月20日5年期以上LPR報價下降15BP,近期各地因城施策推出穩房地産舉措,有助於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平穩運行。
  數據顯示,中國汽車消費占社零總額10%左右,是占比最高的消費分項,對於穩消費具有重要意義。一攬子政策措施提出車購稅減免、放寬限購,對汽車消費等措施力度較大,尤其是階段性減征部分乘用車購置稅,減稅規模達2021年車購稅的17%,有望大力提振汽車消費。
  此次一攬子計劃,還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措施,包括將今年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額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對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貸款、貨車車貸、暫時遇困個人房貸消費貸,支持銀行年內延期還本付息等。
  據測算,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額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意味著此前的400億元額度將增至800億元,對金融機構延期貸款本金的激勵比例也由1%增至2%,將有效推動小微企業貸款延期。
  「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額度與激勵比例同時翻倍,加上降准等多項貨幣政策,將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信貸投放。」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認爲,疫情衝擊下,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交通運輸從業人員等的收入下降明顯,還貸壓力較大,普惠小微貸款支持工具翻倍能大幅度緩解疫情衝擊下企業的資金壓力,再加上支持銀行年內延期還本付息等措施,可進一步加大支持力度,激發微觀主體活力、穩定就業,促進內循環,努力推動經濟回歸正常軌道。
  一攬子計劃還多次提到「穩就業」,要求充分發揮平臺經濟的穩就業作用,穩定平臺企業及其共生中小微企業的發展預期,以平臺企業發展帶動中小微企業紓困。不過,在支持發展的同時,也再次强調了公平競爭:在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前提下設立「紅綠燈」,維護市場競爭秩序。
  「國家相關部門對平臺經濟未來的發展,還是以鼓勵支持引導爲核心。」中國人民大學高禮研究院副教授王鵬分析稱,在中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大量平臺經濟企業在保障民生、促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起了不小作用,比如在提供就業崗位、促進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等方面。
  「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
  在國家版「穩經濟33條」發布之後,各地紛紛行動起來,推出地方版的一攬子穩經濟措施。穩投資、促消費,一系列超常規措施密集出臺,旨在全力穩住經濟大盤。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湖北、吉林、海南、福建等地,都明確提出了穩經濟的目標和路綫圖。
  受疫情衝擊,吉林今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7.9%,是全國唯一經濟負增長的省份。吉林此次推出了43條穩經濟措施,並明確今年經濟目標是二季度止跌、三季度回升、全年實現正增長。
  浙江出臺了38項穩經濟政策措施,要求重點推進一批水利重大項目,推動交通基礎設施投資,推進城市市政建設基礎設施投資,促進民間投資穩定增長。
  廣東出臺了包括131項措施的穩經濟實施方案,要求省重點項目必須「掛圖作戰」,按照「在建項目全年完成投資計劃120%以上、計劃新開工項目年底前全部開工」目標,全力加快建設。
  6月17日,武漢舉行《武漢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民生三年行動方案》重點項目推介及政銀企對接會,向社會資本打包推介22個基建項目,總投資達1676億元。這是近5年來,武漢市首次以政銀企對接方式,向社會資本集中打包推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
  還有外界最爲關注的上海。對於此輪疫情的影響,上海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吳清用了「3個前所未有」來描述:對上海經濟運行的衝擊前所未有,市場主體所遭遇的困境前所未有,經濟恢復和重振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
  爲此,上海出臺了「重振經濟50條」,以期通過政策力度做「加法」,換取經濟發展的加速度。上海希望,通過政策助力和企業自身的努力,各類市場主體都能够有序復工復産復市,儘快恢復元氣,重新煥發生機和活力。
  6月16日,沉寂數月後,上海北外灘的世界會客廳,重新打開大門。
  當天,2022年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暨「潮湧浦江」投資上海全球分享季啓動活動在此舉行,總投資5658億元的322個重大産業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1627億元的48個重大産業項目集中開工,新一批新賽道、新動能領域的行動方案和特色産業園區、産業地圖2022版面向全球發布推介。
  當地官方媒體稱,這是這座城市面向全球的一次重新亮相。儘管疫情尚未完全散去,但其舉辦已經釋放了特別信號。
  會上,上海市委書記李强宣布重大産業項目集中開工,並啓動「潮湧浦江」投資上海全球分享季。上海市領導亦對現場參會的部分全球招商合作夥伴代表和相關企業代表明確表示,「上海擴大對外開放的信心決心堅定不移,加快經濟恢復重振的前進脚步不斷加速」。
  當日發布的數字經濟、綠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終端四個「新賽道」行動方案,以及特色産業園區、新版産業地圖等,被視爲2022年上海經濟的重要發力點。「要把失去的時間搶回來」,當地官方媒體稱,經歷了疫情的嚴重衝擊,上海經濟的恢復、重振,迫切需要找到這樣的突破口,並更强調力度與速度。
  觀察各地出臺的穩經濟措施,除了考慮規模,更强調「有效投資」,在聚焦交通、水利等傳統基建的同時,不少省份都將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作爲投資重點。
  例如上海全球投促大會簽約的重大産業項目,既涵蓋了「3+6」新型産業體系,也包括—批金融、生産性服務業、生活性服務業等現代服務業項目。三大先導産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共簽約項目90個,總投資2049億元。而當天上海發布的四個「新賽道」的投資促進方案,提出到2025年,在元宇宙新賽道,産業規模突破3500億元;綠色低碳新弈道,産業規模力爭突破5000億元;智能終端産業規模突破7000億元。
  還有北京,其發布的《北京市統籌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增長的實施方案》提到,前瞻布局新型基礎設施,推進朝陽、海澱等超級算力中心項目建設,開工建設北京園博數字經濟産業園、中關村京西人工智能創新中心等項目,加快一體化皮基站系統建設部署。
  廣東則明確提出,支持攻關突破關鍵基礎産品和技術,在供應鏈産業鏈招投標項目中對大中小企業聯合體給予傾斜,鼓勵民營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參與攻關。推動省內有條件的企業積極申報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中國財政學會績效管理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在受訪時表示,適度超前布局新基建,不僅可以有效解決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而且可以有效補齊未來經濟發展的瓶頸和短板,爲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長期健康發展助力。
  除了布局新基建,多地出臺的穩經濟措施也提到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
  具體來看,北京提出開展高精尖産業强鏈補鏈行動,對龍頭企業圍繞重點領域在京津冀範圍提升産業鏈保供能力的,給予一攬子支持。充分利用産業引導基金等手段,推動一批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工業互聯網等新興産業項目在現代化首都都市圈落地。
  福建提出,積極吸引外商投資。做好外商投資鼓勵類項目確認工作,用好鼓勵類外資項目進口設備免稅等優湛政策,鼓勵外資投向先進製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助力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綠色經濟、文旅經濟發展。
  消費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動力。因此,各地正在千方百計刺激消費,以期點燃「烟火氣」。
  在促進汽車消費方面,除了減免購迓稅,多地還拿出了真金白銀的補貼。比如吉林,2021年汽車消費占全省限上社零額比重達34%,穩住汽車消費是吉林穩增長關鍵中的關鍵。因此,吉林使用財政資金直接補貼購車者,購置傳統燃油乘用車可享受2000元到5000元的補貼,購買新能源車再加補1000元。
  在刺激房地産消費方面,多地已經宣布放鬆限購、限售,降低首付比例,相當多的城市還發放了購房補貼。比如無錫梁溪區,最高補貼1000萬元鼓勵人才購房。此外,還有一些新的促銷方式,比如珠海出臺的住房公積金「一人購房全家幫」政策。近期更有房企推出「小麥大蒜抵首付」、拆遷改造以「房票」補償等一系列花式促銷。
  許多地方還提出,要發展消費新業態、培育新型消費,如北京圍繞「培育消費新模式」提出了具體措施,四川也推出培育發展新消費行動方案等。此外,北京、上海及廣東等多地,開始加快搭建消費升級平臺,深圳近期也提出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另外,發放消費券也成爲衆多地方不約而同的選擇。
  今年以來,海南以免稅購物爲代表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不及預期,爲此,海南超常規刺激消費回補,近期將再追加安排1億元消費券資金,並公開表示歡迎大家來「搶紅包」。而自6月24日晚,杭州開啓第二輪數字消費券的發放,發放金額爲1.85億元,共370萬個券包。與此同時,深圳、寧波等地,也都鉚足了勁發券,金額數億元不等。
  爲刺激經濟,更有多個地方的政府官員直接走上街頭,身體力行帶頭活躍「夜經濟」。
  6月19日晚間,安徽宣城市委書記孔曉宏、市長何淳寬來到北門老街,親自體驗夜間消費。此前15日,廣西桂林市委副書記彭東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濱等人不僅走進糖水鋪,購買淸補凉,還在燒烤店裏,品嘗羊肉烤串,享受夏季夜生活。
  在河南,6月7日,新鄭市委書記馬志峰等人選擇去一家夜市店「擼串」;新密市委書記陳春梅近期不僅吃了燒烤,還在橋頭夜市門口,購買了數斤西瓜。5月,河南南陽市委書記朱是西還走進臨街一家服裝店,買了一件印有「熱愛中國」字樣的T恤,以實際行動支持夜市經濟發展。
  更好平衡疫情防控與經濟重振
  中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舉措和成效,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多家外媒報道稱,隨著中國調整疫情防控措施、政府推出提振經濟和助企紓困政策,中國的生産和消費正在加速恢復,爲全球經濟復蘇注入信心。
  「正是因爲中國堅定抗疫,世界才避免了面臨更嚴峻的挑戰。」日本知名學者、拓殖大學教授富阪聰撰文稱,中國的「動態清零」政策已經超越單純爲了應對本國疫情的範疇,而是對世界發揮著防波堤的作用。
  「中國從疫情中恢復的迹象正在顯現。」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網站報道稱,北京恢復堂食是向常態邁出的重要一步,同時上海也逐步推進蜇新開放計劃。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作爲「動態清零」政策的一部分,中國在許多城市建設數十萬個永久性新冠病毒檢測設施。一些大城市開始建立步行15分鐘核酸採樣圈。許多民營醫療公司還建立了常態化核酸檢測點。多地能在24小時內完成劃定範圍的區域核酸檢測任務。
  「中國一方面堅持嚴格防控疫情,另一方面開展修復經濟的工作。」《華爾街日報》稱,在上海,市政府出臺了數十項激勵措施,鼓勵人們重返工作崗位,以重振這個中國最重要的商業和製造業中心,包括爲雇主提供租金減免和稅收減免。
  另據拉美社報道,中國多個省份正啓動新舉措,以恢復今年夏天國內旅遊和消費的活力。其中,河南、貴州、湖南、浙江、廣西等地恢復了跨省跟團旅遊,山東等省則通過補貼和折扣支持當地旅遊業復蘇。報道援引專家分析稱,所有這些舉措,都將對旅遊和消費這兩個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領域起到極大推動作用。
  6月29日,工信部宣布,爲方便廣大用戶出行,即日起取消通信行程卡「星號」標記。
  據內地媒體報道,自消息布半小時後,某平臺國際機票瞬時搜索量即翻倍,達到近兩年以來最高峰。同時,機票搜索量在30分鐘內上升60%,酒店搜索量翻番,火車票搜索量上漲最多達到1.5倍。
  而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也顯示,在中央、地方政策的共同推動下,一些經濟指標正在出現積極變化。如5月份的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達49.6%,較上月回升2.2個百分點;5月份的社會融資規模增貴爲2.79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8399億元,髙於市場預期。
  但儘管如此,對於確保實現今年中國設定的5.5%經濟增長目標,依然有經濟學家難言樂觀。「需要看到,當前穩經濟的根基還不牢固」。有學者提醒稱,從「企穩」到「復蘇」,中間需要經歷一段復雜的信心修復、元氣修復過程。某種程度上,這是一項比疫情防控更爲艱巨的任務,必須保持充分的憂患意識和强烈的緊迫感。
  其中業界最為關注的一變量,就是預期。
  去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其中,預期是一個極爲重要的變量。預期如果不穩定,個人就不敢消費、企業就不敢投資,經濟發展就會陷入停滯。
  而修復和穩定市場預期,首先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專家建議,有關部門要切實承擔起自身職責,積極出臺對市場有利的政策,慎重出臺收縮性政策。地方政府也要積極行動起來,把形勢講清楚,把政策落到位,把服務送上門。政策和措施要體現超常規力度,惠企政策要加快辦理速度,讓資金轉起來、生産綫開起來,儘快達産穩産。
  其次,要堅持聚焦重點、靶向發力,多出一些實招硬招新招。因爲市場主體是經濟發展的細胞,穩住經濟大盤,首先要穩住市場主體。特別是針對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要通過減稅、免稅、減租金、貸款延期等各種措施,加大對企業經營的流動性支持,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但在過去一段時間,各地在政策執行層面存在一定偏差。一些中長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碎片化執行,同時一些輿論信息也引發對政策的誤讀,對修復和穩定市場預期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比如,在防疫政策執行層面,各地存在的給經濟運行造成較大阻礙的過度防疫問題。尤其是對來自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區的人員盲目採取管控措施,擴大人群管理範圍。
  6月24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通報了一批不符合國家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的典型案例。
  一是河北省保定市、邯鄲市、石家莊市、張家口市等地,存在過度防疫、一刀切等情況。對來冀返冀人員,特別是對來自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區的人員盲目採取管控措施,擴大人群管理範圍。
  二是青海省,對低風險地區返青人員要求提前24小時填報信息,抵靑後進行落地核酸檢測,返回居住社區後,工作人員上門貼封條,完成三天兩檢且核酸檢測陰性後,方允許出門。
  三是遼寧省朝陽市、錦州市,在高鐵站對持有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結果證明的乘客,仍要求再做核酸檢測,並收取毎人次19元的費用。
  通報表示,以上地區的做法不符合國家疫情防控政策要求,目前已要求開展整改。其他地區要引以爲戒,認真做好自查核查工作。有關部門將持續關注相關工作進展,對發現核實的典型案例進行曝光和通報。「在疫苗接種率越來越髙的當下,各地應該科學精准做好重點人員健康管理,而不是對低風險地區人員通行層層加碼甚至『一刀切』。」
  不過,據內地財經媒體對全國40個城市的防疫政策進行的調查,截至通報發出,仍有多個城市對上海、北京等城市出發的人員實施全域「一刀切」的狀況。
  在6月25日的一個論壇上,談及今年下半年經濟時,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表示,只要探索出一條常規化疫情防控措施,下半年中國經濟走入復蘇,甚至較髙速增長狀態,仍然是可期的。
  姚洋稱,近期「雙碳」、房地産、平臺經濟、疫情防控等多方面政策調整,對於企業在更加寬鬆的環境運行非常重要。
  第一個變化是停止了運動式的減排。姚洋表示,按照北大國發院計算,只要按照「十四五」規劃給出來的步驟,到2030年就可以實現碳達峰。「這個對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寬鬆的運營環境。」
  第二個變化是房地産。姚洋表示,5月份房地産下跌的趨勢止住了,希望到6月份、7月份能够看到房地産更好,有望同比出現正增長。而房地産復蘇會帶動其他很多行業的復蘇,特別是消費的復蘇。
  第三個變化是平臺經濟領域。姚洋認爲,平臺經濟是中國經濟的領頭羊,在過去十幾年間,平臺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引領了中國經濟發展,也發展出來了一些領先的技術,特別是在AI領域,還有汽車的無人駕駛領域。
  而近期管理層一系列講話,也釋放出多個積極信號:首先,政府下決心要支持平臺經濟發展;第二,要支持數字企業在國內外資本市場上市;第三,堅持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發展得益於對外開放,沒有對外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經濟這麽蓬勃的發展。」姚洋說。
  第四個變化是疫情防控。姚洋表示,北京、上海兩個地方正在探討一條常態化防控的路子。「我們也看到,市場做出了積極的反應,上證指數到4月底已經止跌反彈。現在從4月底的最低2800多點,回歸到3300多點。市場通過他們的投資,已經對中國經濟投下了一票。」
  「中國經濟的『至喑時刻,大概率已過。」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鐘正生在受訪時稱,從高頻數據看,整車貨運流指數正逐步向歷史同期水平回歸,5月開工率指標也多數回暖。「往後看,財政政策的大力度落實,房地産監管政策的因城施策、邊際調整,以汽車爲主要抓手的促消費政策落地,都將支撑中國經濟築底、企穩。」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