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水堂「熄燈」後,大陸簡體書在台路在何方

  臺灣最大簡體書店若水堂對兩岸學術與知識交流有重要意義,但在營運18年虧損16年,賠掉7000多萬元新臺幣後,2020年9月,若水堂收掉臺北、高雄最後兩家店,永遠關店停業。

簡體中文書店在台艱難紮根
  簡體中文書店在臺灣的存在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92年,台灣當局制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明確「規定」大陸圖書進口屬許可制,可允許限量進口參閱,但不得公開販賣。但市場需求又比較大,台灣業者就在必須隨時堤防臺灣當局新聞管制部門取締的同時還在尋找各種管道進口銷售。2001年,問津堂書店從廈門大量引進簡體字書,影響很大,因此受到當局的干涉,一批簡體圖書被「查處」。後來在學者抗議和各界努力下,2003年7月,臺灣當局才正式開放大陸簡體字圖書在台公開銷售。
  隨著政治的解禁,兩岸的交融,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接受簡體字,認識簡體字,並從中獲得越來越多的資訊、知識和機會。在若水堂經營的18年裡,年行銷大陸簡體書籍數十萬冊,並擁有忠實會員2萬餘名,其中,約35%是博士,還有很多是高等知識份子。
  臺灣讀者對大陸的好奇,也提高了大陸出版社的圖書品質和水準。若水堂最早引進的簡體書籍多為學術類,後來越來越多元化。據統計,美術類、理工類、百科工具類簡體字書最受臺灣讀者歡迎,藝術專業學生青睞大陸美術類書籍;邏輯、經濟、哲學、建築和理工類的大學生歡迎相關專業的大陸簡體書;購買工具百科類簡體書則是大學生和中老年知識份子共同的需要。
  然而,民進黨上臺後,再次對簡體中文書店展開打壓。若水堂主理人、夏潮基金會董事長宋東文表示,兩岸民間交流受到民進黨當局打壓,所謂「聯審機制」極盡阻撓、拒絕大陸訪問團入台,已到了非理性地步。比如一下嫌人數太多,一下又限制大陸老師不能跟陸生一起進大學,最後還告知大陸參訪團團長不能入台,沒任何理由。宋東文說他也經常被懷疑,賣簡體字書籍會從大陸得到很多「好處」,「臺灣稅務部門經常來查帳,可這根本是莫須有」。
  宋東文表示,當年成立基金會、簡體字書店就是希望能對兩岸交往、交流有點正面的影響。他認為,簡體字書店還是會有市場的,很多知識界人士不會抱持意識形態看待簡體字,還很喜歡簡體字的印刷及出版。

在台簡體中文書店促進兩岸交流互進
  在臺灣,簡體中文書店的意義和價值首先是兩岸知識傳播和相互補充的重要平臺。如果常買台版書,你會發現,臺灣出版業更新速度並不快,反而是大陸出版業發展勢頭很猛,新書不斷岀來。對於中文閱讀者來說,簡體中文書是一個更豐富更多元的世界,簡體書籍中的外國文學譯本、藝術、設計類、中醫藥等書籍,比臺灣繁體書籍更多、更廣。因為中國大陸市場龐大,在翻譯人才普及與涉獵面上,比臺灣的出版社更具有優勢,因此相關簡體字書籍比臺灣的繁體書籍更豐富。
  其次,簡體中文書店是瞭解大陸、拓寬島內視野的最佳場域。書店不單單是要提供給讀者簡體字書,還呈現出大陸岀版品的多樣性。簡體中文書代表的是大陸的知識文化現狀,有了這樣的書店就可以很直接得獲取到相關知識和訊息,沒有去過大陸的人都可以先來這裡買一些有關大陸的書籍來瞭解大陸。另外,買書的人都知道,如果是你在網路上選書,基本都是從自己的偏好出發,然後再經過大資料的推送,更是聚焦在你的興趣點,此外都是盲區。書店就不一樣了,你進去逛一逛,經常都會有驚喜,很多不在你日常興趣之內的書也可能突然吸引了你,拓寬了你的視野。簡體中文書店對於台灣民眾而言,文化碰撞的作用就更加明顯。
  再次,簡體中文書店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陣地,凝聚了一批愛好者。簡體中文書店會舉辦一些與書相關的活動,提供生態鏈兩端作者和讀者直接見面的機會,營造了一個共同社區的氛圍。
  簡體字中文書店的興起曾經代表和見證了臺灣地區的包容和開放,現在也代表了隨著島內經濟不斷下行,以及政治過度干預社會之後的萎縮和局限。

保護和支援有簡體中文閱讀需要的臺灣讀者
  實體書店在兩岸交流中起到關鍵的作用。兩岸書店不斷地在學習交流中加速兩岸文化的融合發展,在交流中逐漸改變城市氣質。但是受線上消費和無紙化閱讀趨向影響,實體書店確實在兩岸都遭遇生存困境,疫情之後更是舉步維艱。有些書店難以維繫,有些書店默默堅持,有些書店大膽突圍。多元發展、跨界融合、科技助力,很多實體書店都在尋找新一輪轉型與發展的契機。比如線上簡體中文書店服務,若水堂等簡體中文書店之前也都有線上服務,但問題不在技術和形式層面,而在於便捷的年代,人為的障礙反而增加了。只要涉及大陸的事宜,民進黨當局都非常敏感,阻撓各種民間交流與學術交流,本來很正常的學術刊物互相郵寄也統統被限制和監視。即便如此,保護臺灣民眾已有的簡體中文閱讀渴求和需要也至關重要。
  其一,臺灣目前還是有一小部分專門的簡體書專區,大陸出版社可以跟誠品或者其他剩下的簡體書店多合作,引進更多元的簡體書籍。其二,臺灣是一個很喜歡辦書展的地方,筆者曾經參與過「大陸優秀圖書臺灣高校巡迴展」,這類的活動可以持續下去,因為臺灣高校是簡體中文書籍需求的最主要受眾,國學、社會科學、古籍文獻、政治軍事等類圖書在校園受到歡迎。其三,兩岸很多城市都有指標性書店,比如北京的萬聖、南京的先鋒、上海的季風,他們本身就有很強的本地粉絲群,可以考慮在這些書店設一些臺灣文學和藝術的專場,讓臺灣那些新銳的青年藝術家和文學家有更多的機會過來展示臺灣文化,也讓他們有機會跟大陸時下的年輕人近距離互動。其四,可以引進更多的台灣書店,打造書店與臺胞聚集場所的聯營方式。現在書店都不單純是賣書,一般都會衍生賣文創和辦活動。引進臺灣書店一方面可以作為在陸臺胞的精神空間,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兩岸原創設計師的創作空間。福建自2018年開始已經引進了幾家,但就全國範圍來說還是太少,可以考慮在臺胞聚集的城市打造這類主題書店,可以有「書店+設計師」「書店+臺胞」「書店+台企」等多種形式,讓臺灣作家、文化名家和公益閱讀推廣機構等深入到兩岸交流第一線。

(唐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