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趕下臺的英國首相

  前首相約翰遜識趣退選,下議院保守黨領袖莫當特也在最後關頭退出,蘇納克在10月24日的「補考」當中,如願拿下保守黨黨魁一職,隨後接替特拉斯入主唐寧街10號。同時,他也成為英國史上第一位印度裔首相,以及首位非白人首相。
  「我兒子已經經歷過4位財政大臣、3位內政大臣、2位首相和2位君主。而他才4個月大。」英國天空新聞的記者艾倫.麥吉尼斯10月20日在社交平臺上,如此調侃此前英國政壇的鬧劇。
  英國史上任期最短的首相特拉斯,在10月20日辭職的前一天,還在下議院信誓旦旦稱:「我是鬥士,不是逃兵。」然而當天晚上,特拉斯整夜失眠,並在凌晨4時左右,親自給她的親密盟友們發資訊,透露她將結束這場「遊戲」。
  在第二天辭職之前的內閣會議上,特拉斯對閣僚表示:政治是一項血腥的運動,而她這次成為獵物。

黨友集體逼宮
  從特拉斯上臺那天開始,就有人預言她是個「短命首相」。9月230,出臺的「迷你預算」案成為特拉斯內閣的催命符。當天,英鎊匯率、英國股市以及國債遭到「三殺」,英鎊匯率更是跌至過去37年來南最低點。
  特拉斯和保守黨的民意遭到重創。她本人的支持率急劇下跌至10%,保守黨的支持率更是被工黨領先近30%,刷新了紀錄。
  特拉斯終於嘗到了前任約翰遜被同僚圍剿的痛苦。兩個多月前,深陷道德醜聞的約翰遜雖然挺,過反對黨在議會對其發起的不信任動議,但在50多名同黨政府成員辭職的抗議下,他被迫辭去首相一職。
  如今的特拉斯,一開始也像約翰遜一樣,聲明不會下臺,然而在黨友們的逼宮下,最後無可奈何辭相而去。其實按照規矩,保守黨首相在任職的頭一年,是有「施政保護期」的——在此期間,保守黨議員對特拉斯發起的不信任動議是無效的。
  儘管如此,那些議員還是通過各種手段羞辱特拉斯,逼迫她自動辭職。據英媒披露,有100多名保守黨議員打算致函「1922委員會」表達對特拉斯的不信任,該委員會是監督保守黨選舉和罷免黨魁的機構。
  此外,在特拉斯宣佈辭職前,該黨至少有13名議員公開呼籲她辭職。在特拉斯辭退負責推出「迷你預算」案的財相克沃滕之後,僅過幾天,她的內政大臣布雷弗曼也突然辭職。
  辭職當天,其就向特拉斯開火,批評她「違背了向選民做出的關鍵承諾」。當晚,特拉斯一項有爭議的水力壓裂提案在議會闖關,也遭到了本黨議員的大力反對。表決現場更是充斥著覇淩、叫嚷、推搡。這似乎成了壓垮特拉斯內閣的最後一根稻草。
  保守黨政客的冷酷無情是出了名的,拋棄領袖是他們的傳統特色。這些年,反對脫歐的卡梅倫、未能完成英國脫歐的特蕾莎、深陷醜聞的約翰遜,無一不是在黨友們的集體逼宮下,提前下臺。

下屬紛紛反水
  崇拜撒切爾夫人的特拉斯推出的減稅方案,其實和前者當年的減稅政策異曲同工,然而時過境遷,最終她畫虎成貓,反落人笑。不過,她們的宿命都是在黨友的壓力下,被迫提前離任。
  1990年11月28日,撒切爾夫人和丈夫丹尼斯告別唐寧街10號,在乘車離開之際,攝影師通過車窗捕捉到撒切爾夫人流淚的一幕。在辭職的8天前,她還稱「我要繼續戰鬥,我要為勝利而戰」。
  在「美好的11年半」的尾聲,撒切爾夫人承受著來自黨內的狂風暴雨。1990年11月1日,在撤切爾內閣當中任職最久的傑佛里.豪突然辭職,並鼓動撒切爾夫人最資深的對手邁克爾.赫塞爾廷出來挑戰這位女首相。
  傑佛里.豪此舉,無疑觸發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赫塞爾廷曾經也是撒切爾夫人的重臣,但1986年辭任國防大臣之後,一直走在反對撤切爾夫人的前線。
  雖然在接下來的黨內投票中,撒切爾夫人贏了赫賽爾廷,但她得票數比預期的要少得多——由於沒有領先15%,需要進入第二輪投票,這嚴重削弱了她作為黨魁的權威。
  在第二輪投票前,撒切爾夫人私下與內閣成員們舉行了一系列一對一的會議,諮詢他們對她留任的看法。然而會談結果令她非常吃驚,下屬們不約而同地勸她主動辭職。他們認為,在反歐政策以及人頭稅的影響下,撒切爾夫人將無法帶領他們贏得第四次大選。當時《衛報》評價道:「撒切爾夫人的這一系列會議相當於『一場內閣叛亂』,甚至連她自己的大臣都沒有支持她,她別無選擇,只能辭職。」
  在撒切爾夫人離開唐寧街之後,一所名為MORI的研究機構進行民調,結果有52%的受訪者認為,「總體上,撒切爾夫人對英國的發展功不可沒」。
  撒切爾夫人不僅是20世紀以來英國在任時間最長的首相,而且在任期間,通過減稅帶領英國走出了困境,領導英國贏得1982年馬島戰爭,帶領保守黨連續3次贏得大選。撒切爾夫人沒有被選民拋棄,卻被自己的下屬集體逼退。
  在辭職後的第二年,撒切爾夫人在保守黨大會上,史無前例地獲得全場人站立鼓掌致意,但她婉拒上臺發言,或許是心寒,或許是看透政治的虛偽。

英雄崛起於內訌
  1940年5月7日深夜,在議會大廈內,「辭職吧,老兄!辭職!」聲浪不絕於耳,更有人將手中的檔卷成匕首狀,狠狠砸向坐在辯論桌前的張伯倫。
  這些議員責駡張伯倫首相對希特勒的綏靖鑄成大錯。但他們似乎忘了,張伯倫去簽訂《慕尼黑協定》之時,得到了70%英國民意的支持。責駡張伯倫的議員中,當初能預見到二戰的甚少。
  在這場集體逼宮的背後,邱吉爾是推動者;僅3天之後,邱吉爾就接任首相。
  其實從過往的經歷來看,幾乎沒人比邱吉爾更懂在黨內被排擠、被孤立的無奈與痛苦。在登頂之前,因為飽受排擠,邱吉爾曾一度離開保守黨,投入自由黨。
  1904年3月,當邱吉爾在議會下院針對關稅問題發表演講之時,為了給邱吉爾難堪,保守黨領袖兼首相亞瑟.貝爾福帶領保守黨議員集體離開會場。
  不過邱吉爾也並不無辜。1903年12月,在保守黨的關稅堡壘政策辯論會上,邱吉爾抨擊道:「感謝上帝,我們還有個自由黨。」過後,他更是常以「獨立保守黨人」自稱。1904年5月,邱吉爾帶著他表弟艾弗.蓋斯特一同成為下議院自由黨成員。1905年,邱吉爾正式被保守黨取消黨員資格。
  在自由黨的20年時間裡,邱吉爾也沒有一帆風順。一度,指望聯合組閣的自由黨為了討好保守黨,於1915年5月將邱吉爾貶到一個不起眼的官位上。邱吉爾向朋友抱怨:「我是一場政治陰謀的受害者。」
  同年11月,心灰意冷的邱吉爾辭去政府職位投身軍隊,直到1917年才重返政壇。重返政壇之後7年裡,邱吉爾與自由黨的關係更差了。尤其在蘇聯內戰之中,邱吉爾支持白軍的行為,導致他與自由黨時任首相芳合.喬治的決裂。
  在1922年至1924年,不到兩年間,邱吉爾3次代表自由黨參加選舉,均以失敗告終。據說,他在自由黨的內閣或整個自由黨中,幾乎沒有得到支援。邱吉爾曾幽默地說,在自由黨裡,自己沒有辦公室、沒有座位、沒有聚會。
  勞合.喬治曾如此評價邱吉爾:「他的野心使他凌駕於專業顧問之上,而他的紀錄是一連串可怕的失敗。」1924年,在一連串的選舉失利後,邱吉爾又重新加入保守黨,之後坐了15年冷板凳,直到1939年二戰爆發,才被張伯倫邀請入閣擔任首任海軍大臣。
  當張伯倫被問到,為何早在1937年上臺之初不把邱吉爾收入內閣時,其表示,那時候除了忌憚邱吉爾的「好戰」思想,還擔心他的內閣被邱吉爾反客為主。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一戰帶來的巨大創傷之後,英國社會以及精英階層普遍彌漫著厭戰的情緒。邱吉爾的「好戰」思想在大多數人眼中就是異類,他們更喜歡商人出身的張伯倫,因為後者所許諾的就業崗位和公租房等經濟政策,對他們的誘惑力很大。
  有人說,如果沒有戰爭,邱吉爾可能只是一個二流政治家;如果沒有戰爭,邱吉爾早已湮沒在激烈的黨爭之中。
  黨爭是政黨政治繞不開的一大頑疾。作為西方政黨政治的開創者,英國的政客們更是將黨爭玩得爐火純青。或許在他們眼裡,黨爭是必要的惡。

(黃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