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梨泰院慘劇警示:城市裡,踩踏風險為何越來越大?

  10月30日上午10點,韓國總統尹錫悅到達梨泰院,這裡距離他的總統府不遠,大約只有10分鐘車程。
  他穿著綠色的工裝,隨工作人員一路走到踩踏慘案發生的小巷。那是一條狹長的坡道,是地鐵的1號出站口通向酒吧街的捷徑。事發現場被警戒線包圍,他走過的那條巷子,地上仍是一片狼藉。
  24個小時前,這裡是另一番光景。那天是週六,也是韓國暴發新冠疫情以來,頭一個能摘口罩參加的萬聖節慶祝活動。過去人們相信,故人亡魂會在這天回到人間,找尋生靈並借此再生。於是,大家習慣裝扮成鬼怪模樣將魂靈嚇走,好開始新的一年。
  梨泰院是韓國最早的觀光特區,周邊聚居著大量外國人,因此也被稱為「萬國城」,萬聖節的風俗也在這兒落定。2000年代初期,韓國人過萬聖節的活動開始流行起來,那些上音樂學校或在幼稚園時代就接觸過西方傳統的人們已經長大,加上網路社區和社交媒體的出現,讓這個節日在韓國變得越來越時興。
  一位街頭攝影師在梨泰院拍了十多年照片,在他印象裡,自2011年,萬聖節開始變成這裡的「保留節目」。每到這一天,附近的街巷都被年輕人圍得水泄不通,今年也一樣。
  當天色開始暗下來,主街上的餐廳、酒吧迅速爆滿。店鋪招牌的燈光打在周圍的樹葉上和路人的臉上。他們大多盛裝出席,來不及化妝也沒關係,街兩邊能立足的地方坐滿了擺攤的商販,寥寥幾筆,就能給素面朝天的路人化一個萬聖節大妝。
  直到夜裡10點多,死神像盯上了這條狹窄的坡道。坡道拐角處,擁擠的人群瞬間浪湧,生命開始消失。截至11月1日,確認死亡人數升至156人。其中,已確認的4名死者來自中國。逝者遺體被陸續抬出,韓國舉國哀悼。
  視察結束後,尹錫悅一路愁眉不展。就在半年前,這位新總統宣佈將總統府從青瓦台搬到龍山區——梨泰院也在這個區。這項工程耗資49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2.56億元)。那時人們懷疑,尹錫悅是考慮到青瓦台風水不佳,畢竟歷任總統很少有人能全身而退。
  不料,住進龍山的幾個月間,他的日子從沒太平過。搬進府邸的那天,就像為今年萬聖節寫下的注腳。這場悲劇成為2014年世越號沉船案後,又一樁被載入韓國歷史的傷心事。就在他上車離開前,兩名站在街邊的中年人氣憤不已,對著他大聲責怪道:他們該活下來的啊!

奪命小巷
  靜璇已經在韓國工作、生活了八年,一覺醒來,鋪天蓋地的短信和來電讓她後背發涼,「本來只是一個簡單的約會,竟然跟死神擦肩而過。」
  梨泰院的酒吧一條街是當晚最熱鬧的地方,那裡擠滿了精心裝扮去赴約的年輕人,一晚客流量就超10萬人次,靜璇和她的先生也在人群中。
  本打算傍晚7點多鐘在梨泰院用餐,八九點去酒吧小酌一杯就回家,但那天的路程格外漫長。他們坐著地鐵6號線在梨泰院站下了車,站內人山人海,兩分鐘的出站盆程硬是走了20多分鐘。一眼望去都是腦袋,看不清出口,他們索性隨著人流走。
  據韓國《京鄉新聞》披露,事發當日,首爾地鐵6號線梨泰院站的客流量超13萬人次,是上週六的3倍以上。靜璇說:「我們就抱著走走看的心態,加入了人潮。」
  大部隊朝著地鐵站的1號出口進發,那是距離酒吧一條街最近的出站口。從這裡進入主街,需要經過一條狹長的小巷。那是一段坡路,長45米,寬不到4米,一次能容納6人並肩通行。穿過去,就是年輕人的天堂。
  靜璇走到巷子時,剛過晚上8點,他們只是隨人流一點點往前挪°她突然感覺身後有人大力推操,人群裡出現尖叫,「像祈求一樣,喊著『不要推』。可是沒用,推操依舊在繼續。」
  「巷子裡有兩股人流。身後的人使勁推,面前的人又往外走,跟我們剛好對沖。」推操的力量越來越大,靜璇開始失去重心,先生一直扶著她,「感覺他氣力快用盡的時候,我們決定不湊這個熱鬧了。」
  那時,已經有人開始往兩邊建築物伸出的露臺上爬,他們也慢慢移到路旁,本來也想站上露臺停留片刻,但擺攤化萬聖節妝的商販因為覺得影響生意,請他們離開。「我們徘徊了一會兒,找了個空隙溜了出去。」
  返程是8點30分左右,飯沒吃成,回到家的靜璇倒頭就睡,醒來才發現躲過一劫。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她這樣幸運,這條小巷終究卡住了不少人的生路。
  韓國的夜生活豐富得出名,夜裡10點多,正是酒吧街燈火最亮的時候,積壓在巷子裡的情緒開始一點點崩潰。
  大約10點20分左右,斜坡上長達5.7米的一段路程突然有人倒下,數百人瞬間失去重心,不知道是誰推下致命的一把。這時仍有人向坡上擠,最先倒下的人被壓在地上,身旁的人隨後倒下,人群疊成六七層的小山。「窒息、尖叫、擠壓、跌倒……」一位目擊者對媒體回憶,他在現場,就站在路邊的臺階上,束手無策,「看到那些窒息的人,我也很無助。」
  24歲的韓國明星李智漢也在人群中。按照他原來的路線,或許可以走出人群。他看到一名女孩受困,便上前救助。女孩被救起,他卻最終因踩踏遇難。
  在隨後的幾個小時裡,巷子裡的生機一點點消失。凌晨2點30分左右,官方公佈首批傷亡資料,踩踏造成59人死亡,150人受傷;一個小時後,死亡人數升至120人,100人受傷。
  現場視頻顯示,當人員被疏散開來,不少人躺在地上失去意識,身旁的人不停地為他們做心肺復蘇,但還是不斷有人被確認死亡後,由醫務人員抬上擔架運走。
  據韓國電視臺MBC報導,在當晚確認的遇難者中,大多為女性。崇實大學災害與安全管理系教授文賢哲接受韓媒採訪時稱,這是因為女性肌肉品質較小,對壓力的抵抗力弱。因此,面臨踩踏、擠壓等危險時,女性更容易遭到重創。
  Alisa是個上班族,在韓國已生活了十幾年。她看到傷亡人數,想起那天在周邊散步時,曾路過一個十字路口,她在那裡拍了一小段視頻,記錄下擁擠的人潮,那裡距離事發的小巷步行僅3分鐘。

「快點來,求求你們!」
  「人們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倒下。」《華盛頓郵報》援引一名當事人事後在推特上的發文稱。
  「當時我以為我會被壓死,」當事人回憶起事發時的場景,「我試圖從人群的縫隙裡呼
  吸,以為自己快要死了。我抬起頭哭著說『救救我吧』。」
  最終,當事人被附近的人拉了起來才逃過一難。
  事發時,巷子裡的人口密度,早已遠遠超過空間能承受的人數極限。馬來西亞理科大學伊布拉希姆—溫卡特等人通過模型計算得出,每平方米容納1人為低密度人群,每平方米容納2人即考慮為高密度人群,而每平方米容納4人則為非常高密度人群。從警方披露的數字來看,巷子裡大約18平方米的空間擠入超300人,這意味著每平方米聚集近17人。
  英格蘭薩福克大學人群安全專家基斯-斯蒂爾公開表示,此次傷亡主要是人群擠壓和激增帶來的,不是一起典型的踩踏事件。「踩踏意味著人們有逃跑的空間,而梨泰院的情況並非如此。人越多,人群碾壓的力量就越大。」
  「人進入壓縮性窒息狀態大約需要六分鐘,這可能也是人們在擠壓中喪生的主因。」斯蒂爾認為,事故現場,來自上方和下方的壓力讓人沒法呼吸,但肺部擴張需要空間。
  那晚,當地應急人員稱,至少接到81通求救電話,說他們喘不上氣。夜裡10點30分左右,首爾當局派出1700多名應急響應人員到達現場,包括517名消防員、1100名員警和約70名政府工作人員。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當負責救援的員警和醫務人員到達事故發生地,現場仍有人狂歡,街道擁擠到救援一度無法推進。
  「大家的爭議點在於,現場那麼多人,為什麼警力沒能早點介入?」同樣在韓國生活多年的小娜那晚曾在巷子入口處停留了一刻鐘,她看到馬路邊只有一名員警在疏散車輛。Alisa從地鐵3號口出站,穿過馬路走到小巷附近,一路上看到的警力也只有寥寥幾位。
  韓國警方最初將這場悲劇稱為「一起不幸的事故」,這個表態引發民間的口誅筆伐。因為據他們披露的資料顯示,當晚被派往梨泰院的警力僅為137名,雖然警方強調,這個數字已經遠多於2017年至2019年間部署的37至90人,但與當天的人流量相比,實屬杯水車薪。
  今年萬聖節活動人數創造了歷史紀錄。Newstapa統計資料顯示,災難發生當天,聚集在梨泰院站的人數是有史以來最多的,總量超13萬人,較去年同期增加近7.2萬人,較2019年疫情前同期増加近3.4萬人。
  事發第二天,韓國內政安全部長官李相民公開發表講話,再次稱內政部和警方並不對事故負責。「慘劇不是提前派出員警和消防員到現場就能避免的。」隨後,總統府解釋道,李相民要表達的意思是,「目前,除了示威遊行,警方沒有控制民眾的合法權力。」
  隨著調查深入,韓國電視網TVChosun披露了當晚的報警細節,讓警方再難以辯駁。據統計,初次報警時間為當日下午6點34分左右。晚上8點之後,報警頻次變得密集。一個小時後,市民再次報警稱,已出現人員傷亡,請求出警。又過了25分鐘,警方再次接到報警,電話那頭催促「快點來,求求你們」。
  出警前的最後一次通話時間是晚上10點11分,報警人說出了具體的地理位置並稱,「出現踩踏了,出大事兒了!」從接到第一通報警電話到最終集中出警,時間過去了近4個小時。警力缺位是共識,據說當天幫忙救援的還有駐紮在附近的美國憲兵。首爾大學消防與災害系教授李英珠對媒體表示,「這不僅僅是個數字問題,關鍵在於警力不足的情況下,他們是如何應對的。」
  最終在11月1日下午,韓國員警廳廳長尹熙根承認,對於萬聖節慶祝活動期間造成事故,警方因未及時應對緊急報警,負有重大責任。當輿論繼續發酵,新一波民憤湧來,人們發現更多警備另有他用。

黨爭的受害者?
  災難發生後,「警力被調去總統府附近」的消息在首爾被傳得沸沸揚揚。韓國當局也表示,他們當晚在梨泰院部署的警力已多於平時,何況要調遣大量警力去解決潛在的抗議危機。
  「民間有種說法是,那天不少員警被調去了龍山。」Alisa口中的「龍山」,是如今韓國總統府所在地,那是韓國的國防部大樓。今年3月,《青瓦台總統辦公室搬遷方案》公佈,尹錫悅宣佈,將把總統府搬到國防部大樓,沿用「龍山總統府」的名稱。
  總統府和梨泰院都在龍山區。「兩個地方離得很近,不堵車的情況下,開車10分鐘能到;如果是步行,走30分鐘也能到。」Alisa說,「按照傳聞,近期正值民眾抗議,人們對總統府發起的抗議通常有組織、有秩序,警員也被提前調去了總統府周邊。」
  「對於這場災難,總統府難辭其咎。」韓國共同民主黨智庫「民主研究院」副院長南英熙在社交媒體Facebook上進一步指出,「平時光保證尹錫悅正常上下班通勤,就要派出700名警力,此外還有200名緝毒警負責打擊區域內毒品和性犯罪,可這些人員全部都要從龍山區調配。」
  雖然目前無人披露韓國政府為對抗當晚示威人群增派了多少警員,但有韓國網友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佈圖文稱,「2000來名警力向龍山(總統府)進發,這完全是在為對抗示威浪費公權力。」在他發佈的圖片中,員警層層疊疊地擠在隔離欄內,外面是夜幕中抗議的人群,他們舉著牌子,上面寫著「讓總統辭職」。
  其實,這場抗議風波已經持續了數日,只是矛盾在萬聖節這天集中爆發。
  這些日子,尹錫悅政府為處理黨內矛盾焦頭爛額。10月25日,尹錫悅在國會發表預算演講,不料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集體缺席,韓媒將這場大規模缺席看作朝野兩黨矛盾的公開激化。
  尹錫悅身後的國民力量黨和在野黨共同民主黨較量多時。近十天內,尹錫悅政府先後以「涉嫌接受大莊洞開發商賄賂」「涉嫌在西海公務員遭槍殺事件中存在違法行為」為由,拘捕了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親信、民主研究院副主任金勇以及前國防部長官徐旭。
  韓國司法界認為,尹錫悅正一步步將矛頭對準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以清除異己。而共同民主黨人則對總統夫人學歷造假、涉嫌操縱股價,尹錫悅經驗不足、外交能力有限等問題詬病已久。韓國民調機構Realmeter最新發佈資料顯示,上臺大半年,韓國民眾對尹錫悅的施政好評率已經跌到32.9%。
  當國民力量黨人倡議「調查李在明」時,另一個團體前往總統府抗議,要求「尹錫悅辭職」。
  如今,梨泰院慘劇成了黨爭的新武器。
  南英熙說,「退一百步說,(除去尹錫悅日常安保所需的警力)當晩悲劇發生,就是警員集中在了總統府造成的。」
  關於事件原因的調查還在繼續,對總統安保力量的加強是否與梨泰院慘劇有直接關係還無法確認。作為國家最高領導人,尹錫悅無疑需要承擔其責任,也要面對民眾的怒火。
  目前,當地工會已在市政廳外掛出橫幅,寫著「安全是所有公民的基本權利。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優先項」。

越來越擁擠的城市和系統性疏漏
  無奈的是,基層警力早已預判到潛在的威脅,卻還是沒能為死去的年輕人開出生路。
  據韓國《中央日報》和News One等媒體最新披露的細節顯示,萬聖節前,地方警局已經有預判,擔心萬聖節人數驟增、警力不夠的問題,但龍山區警察局高層沒有作出反應。而梨泰院派出所一個多月前就已經在部署萬聖節對策,當天警員也駐紮在附近,可警力有限,申請支援卻無果。
  事發之後,韓國總理韓德洙承諾徹底調查,「做出必要的制度改革,避免再次發生此類事故」。
  制度改革從哪裡改起?如果不是存在出警不力的鐵證,甚至沒人願意出面為慘劇擔責。畢竟這不是一場官方舉辦的正式集會,沒有協議和承辦方統籌。
  「通常我們把踩踏事故現場分為兩類,有組織的大型群眾活動和自發性的大型群眾活動,梨泰院萬聖節屬於後者。」暨南大學大資料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盧文剛指出,這些活動沒有特定的統籌方提供指導,密集的人流容易造成慘重死傷。這種情況下,必須明確屬地和相關權責方,提早制定預案,必要時進行人群限流。
  「預防踩踏事件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減少人員數量,避免過度擁擠。」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燕小薇等人在《人群擁擠踩踏事件的應急管理》一文中指出,研究表明,預估活動場所的最大容納人數為活動面積的7倍。也就是說,18平米的空間,最多容納的活動人數為126人。
  前述文章指出,雖然在大型集會活動現場,人群擁擠不可避免,但相關部門應該在集會前進行風險評估,制訂突發事件預案,以便在人流失控時能迅速回應,具體的措施包括通過分時售票分散入場人流、設置安全護欄、調整活動時間、限制入場人數等。
  政策模糊、權責不明被認為是此次慘劇發生的系統性成因,梨泰院事件也被當成一次典型的行政管理反面教材。
  雖然韓國人有慶祝萬聖節的傳統,但時至今日仍沒能提供可參照的安全條例。就在萬聖節前兩天,韓國《中央日報》報導稱,龍山區正在部署警力。安全措施的細則包括疫情防控、街道清潔、餐館安全檢查以及打擊吸毒行為等,但人口密度不在這次防禦事項清單上。
  此外,去年3月,韓國行政安全部曾發表一份《節假日活動場地安全管理手冊》,其中規定「制定安全管理措施,例如允許適當人數參加活動」,不過這份手冊同樣沒明確,人數多少才算適當。
  對首爾人來說,人口稠密並不是一個問題。在首爾這個擁有950萬人口的城市,人們早就已經習慣在擁擠狹窄的空間裡生活。截至去年,首爾人口達到950萬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99人。地鐵會擁擠、商場裡會擁擠、演唱會也會擁擠……
  韓國90後打工人李宥美接受媒體採訪時說,「我上班乘坐的是地鐵9號線特快列車,高峰期人滿為患。」30歲的年輕人金所炫回憶起自己去看偶像演唱會,「我站在第一排觀看,每當歌手靠近時,觀眾就會從後面推我,給我的胸部施加壓力,讓我呼吸困難。演出結束後,胸痛還在繼續。」
  美國災難管理專家、前國土安全部助理部長茱麗葉.凱姆對CNN表示,「首爾人可能因為習慣了擁擠,對潛在的危險並不敏感,而這種潛意識裡的習以為常,比過度擁擠的環境本身風險更大。」
  《韓民族日報》指出,「此次事故是個契機,政府是時候分析城市的擁擠問題,該制定綜合措施了。」
  這同樣也給全球其他擁有龐大人口的城市,敲響了警鐘。
  據世界城市分析網站CityMayors Statistics的資料,截至2018年,首爾的人口密度居世界第6位,第一至第五名分別是印度的孟買和加爾各答、巴基斯坦的卡拉奇、奈及利亞的拉各斯和中國的深圳。
  而據聯合國的資料顯示,未來,全球城市人口聚集的密度仍會繼續增大,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地區。這意味著,大型城市的公共空間,出現人員密集的頻率會越來越大,無論是地鐵、高鐵站等交通場所,還是商場、體育場等封閉空間,抑或是演唱會、馬拉松等群體性活動。這些,者、對城市的公共安全,提出了更為嚴峻的挑戰。
  其實早在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就提醒,人口越往城市聚集,城市發展會越快,但風險也會越大:「快速和無計畫的城市化,可能會導致嚴重的社會不穩定、關鍵基礎設施的風險、潛在的水危機和疾病的傳播等。隨著這種從農村向城市地區前所未有的轉變仍在繼續,這些風險只會進一步加劇。」
  梨泰院的萬聖節活動現場也是一個城市人口變化的縮影,在過去幾年裡,除了疫情期間曾中斷外,人流量在不斷上升,而城市的管理者沒有對這種變化提高警惕,直到2022年10月29日晚,踩踏慘劇的發生。
  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學者Medhi Moussaid一直在研究人群動態系統。在他看來,隨著城市人口變得更加密集,人們應該瞭解涉及人群的安全知識。「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這種危險。」Moussaid說,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人擠入城市地區,這類事件可能會更頻繁地發生。
  這場悲劇已經過去了幾天,外界對慘劇的關注也在逐漸消退。但大家仍沒能從驚慌的情緒裡抽離。談話間,Alisa還是會惦記起那天在路口碰到的一個小男孩。他小小的身子,被套在皮卡丘的卡通人偶服中,胖乎乎、金燦燦的,頂著兩個標誌性的紅臉蛋,被媽媽領著朝前走。因為覺得太可愛,Alisa忍不住拿手機為他拍了張照。「一個小時後,事故就發生了,」Alisa說,「希望他沒走進那條擁擠的小巷,千萬不要。」

(劉瀚琳、楊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