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客似雲來助非博項目發展

  新春檔期,澳門盛事活動連連,「新馬路任我行」項目新嘗試好評如潮,花車巡遊、煙花滙演進一步刺激新春氛圍,客量喜人,為新年開好局。旅遊局表示,新春期間日均入境旅客逾六萬四千人次,較當局之前估計的多,澳門、離島多處景點人潮如湧,重現疫情前的逼爆場面。行政長官賀一誠新春還到訪六家綜合度假休閒企業,瞭解企業非博彩元素設施、新春期間的營運情況,以及與商戶、居民和旅客親切交談並送上新春祝福。賀一誠向企業代表表示,持續拓展和加強非博彩項目相當重要,有充足旅客訪澳支撐下,這些項目必定大受歡迎,有利本澳吸引更多旅客來訪。

充足旅客助本澳復甦
  新春開始氣溫驟降,但無減旅客來澳的意慾。繼年初二全日入境旅客七萬一千人次,年初三節節上升,全日入境旅客九萬○四百一十六人次,再創疫情以來新高。澳門、離島多處景點人潮如湧,重現疫情前的逼爆場面。
  據旅遊局年初三發佈,除夕至年初二三天共十五萬四千二百七十三旅客人次,日均旅客有五萬一千四百二十四人次,與去年春節黃金周比較,大幅上升216.9%,當中香港旅客日均人次升幅巨大,達2,188.2%;據治安警數據,農曆新年7天期間有45.1萬人次旅客訪澳(日均約6.5萬人次),與去年農曆新年同期比較上升了296.9%,為2019年農曆新年同期的37.5%。今年農曆新年期間的訪澳旅客中,內地居民佔58.6%、香港居民佔36.6%。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在新春假期結束後表示,新春期間日均入境旅客逾六萬四千人次,較當局之前估計的多,因為香港旅客數字上升很多,近兩日日均有逾兩萬人次港客來澳,但需結合入境人數、博彩和非博彩等不同方面的情況,方可估算出新春期間產生了多少旅遊經濟效益。
  兔年大年初三,行政長官賀一誠伉儷落區走訪十月初五街、福隆新街、議事亭前地及新馬路一帶,瞭解商戶營運及旅客人流情況。賀一誠表示,本澳已開始走出疫情陰霾,年初二訪澳旅客有七萬多人次。賀稱,雖然旅客數字與二○一九年仍有差距,但已較過去三年有很大變化,希望可以持續;指出節日很重要,但一定要有長期性,不是單靠這幾天,這才是接下來的重要挑戰,會思考在淡季時如何做得更好。他祝願全澳居民身體健康,新一年事事如意。
  賀一誠伉儷年初四到訪六家綜合度假休閒企業,聽取了各綜合度假休閒企業代表的介紹,瞭解新春期間企業設施的人流、酒店住房率,尤其關心非博彩元素現況和未來發展規模,以及企業員工的就業情況等。賀一誠向企業代表表示,持續拓展和加強非博彩項目相當重要,有充足旅客訪澳支撐下,這些項目必定大受歡迎,有利本澳吸引更多旅客來訪。賀一誠指出,發展非博彩元素可細水長流,方能讓本澳的休閒娛樂事業健康有序地持續發展下去。
  隨著本澳開始走出新冠疫情陰霾,近日訪澳旅客較過去三年同比有大幅增長。新春假期內,預計市面人流還會增加。賀一誠期望,隨著出入境防疫措施放寬,特區政府將盡最大程度保護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並爲訪澳旅客締造一個安全宜遊的環境。
  經濟財政司司長李偉農表示,通關政策放寬及正常化,對經濟復甦及未來持續發展注入「強心針」。新的一年,以「復甦」及「發展」為主軸,重點推動綜合旅遊休閒業發展,全力落實「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
  李偉農表示,新的一年,在加快經濟復甦的同時,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為澳門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會持續開展一系列「擴客源」工作,不斷鞏固內地客源市場,並會重新加強吸引香港旅客,以及創造條件開拓國際客源。在博彩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上,積極推進「旅遊+」跨界融合,打造集觀光娛樂、文化體育、商務會展、醫療康養、科技體驗、盛事活動等豐富內涵於一體的多元城市,形成綜合旅遊休閒業發展新格局。提升整體旅遊吸引力,促進旅客消費,令本澳成為一個受到不同旅客喜愛、願意「逗留多日、再來多次」的綜合旅遊休閒目的地。
  李偉農稱,在種種利好因素下,本澳經濟將進一步朝著向好態勢發展,大家要保持信心。

客似雲來暴露人資短板
  自防疫政策放寬後,訪澳客量持續上升,疊加農曆新年節日效應,市面更見熱鬧。商戶喜迎活水,也大嘆人手跟不上服務需求。媒體報道,如近日有小食店在網上「被宣傳」後成為「澳門必食」的熱搜對象,不少旅客慕名而至,奈何人手有限,由點單到領取食物需輪候兩小時。此外,也有部分食店因為「踢曬腳」而「漏單」;又如有零售店因人手不足,無法服務好客人要求等……
  有餐飲業者表示,目前各業人手不足情況嚴峻,旅客恢復來得太快,企業難以提早應對。臨近年底,不少兼職、幫工計劃休息,過完年再打算,故可預見餐飲業會「忙到踢曬腳」。疫情以來,餐飲業走下坡,普遍流失三四成人手,也未見有新人因經濟不景而入行,擔心人手不足影響服務和出品質素。雖然人手不足情況短期可應付,但長遠不利「美食之都」建設。當局宜加強與行業溝通,彈性調整人資政策。
  誠然,防疫政策短時間內大幅放寬,「群情洶湧」超出各業想像,人資未全數歸位應付客流,「甩轆」似乎難免。縱使早有業界提醒各業要及時補充人手,做好迎客準備,但疫困三年成驚弓鳥,大門重開也未敢貿然展翅高飛,擔心曇花一現,普遍抱「睇定啲」觀望心態。相對進取的,多數臨急抱佛腳,真正「急需」才招工;尚在喘息的,則計劃節後市面復常,再根據後市部署招聘大計。
  多數僱主嘆近日客流增多,欲增人手,時薪六、七十元請兼職仍無人問津。另一方面,勞工界要求優先聘請本地人的呼聲仍然高漲,反映就業仍有困難。
  澳門好不容易捱過疫下裁員、放無薪假等困局,迎來疫措放開兼新春長假,旅客數字報復式增長,旅遊區營業店舖門庭若市,卻大嘆人手緊張,應接不暇。
  從人浮於事到急於請人,兩極化現象在短短的一個月內發生。商店忙個不停,但更多是不亦樂乎。然而,常言「一節淡三墟」,節後客量是否復常?引客優惠能否延長新春效應,吸引錯峰出行,逐步回復疫前旅客規模?有待觀望。
  伴隨社會經濟走向復常,各方料會加快行動,即使不是擴張生意,亦希望補充疫下減少的人資應付需求。
  過去三年,本地就業人口不斷縮減,另因不同原因而退場的外僱亦逾四萬人,對於一直處於求職市場末端的中小企,市道突然回暖後人資捉襟見肘將更突顯。結果隨時又回到老問題:「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結構性失業問題難解。要麼是結構性失業問題,要麼就是就業市場失衡。以澳門現時的情況,很有可能處於兩者之間的尷尬位置。儘管政企社持續推動就業配對,率先為居民創造就業,倘若部分職缺在提升條件後仍無法保證人資到位,或非本地人擇業選項,宜實事求是,在外僱政策上予以支援,平衡供需。

非博元素助產業結構定位
  疫後的澳門,旅遊資源被重塑,如新面世的大賽車博物館、度假村內形形色色的新展覽及新活動,連傳統地標景點、舊區也注入科技元素,煥發新魅力。業界積極部署新計劃、新旅遊產品,務求刷新澳門旅遊新形象。隨著賭牌塵埃落定,六大博企千億元的非博彩投資,更為推動澳門旅遊業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雖說處處是人龍,其實只是疫前節假日的客流狀態,旅客可能需要時間重新適應復常的出遊體驗。但澳門是否可以做得更好,提升旅客體驗,值得探討。
  首先,人資需配合產業結構定位。除了研判因市場復甦而新增的就業崗位,澳門產業結構重新定位將重整產業鏈上下游,勢必拉動新的崗位需求。例如六博企未來十年主打非博彩元素,新春各綜合度假村娛樂演藝盛會輪番登場,拉開吸客新序幕。未來形形色色的非博彩元素加快投入,人資需求必增,屆時本地勞動力會否朝主流方向發展?抑或抱持固有觀念看待未來?需要全社會營造新就業氛圍。
  其次,把握機會加快引才留才。疫後的澳門,深切體會一業獨大的弊端,現朝「一加四」產業適度多元方向邁進,爭取未來非博彩業佔本地生產總值約六成比重。但要育成新興產業,前提更須擁有較多較高素質人才,以便在經濟競爭中取得優勢。在這個方面,香港先發制人,全面展開「搶人才」工作,為「人才服務視窗」籌設實體辦公室,以專責制訂人才招攬策略和宣傳,並為到港的人才提供更多支援服務。未來三年,每年通過各項人才入境計劃,輸入至少三萬五千名、預計逗留至少十二個月的人才。四月起會調高科技人才庫成員待遇,對留港發展的博士學位畢業生提供適當住房津貼;未來五年吸引最少一百家創科企業,包括二十家龍頭企業。一關之隔的珠海,最高給予八百萬元資金扶持,真金白銀資助人才創業發展。
  有本澳媒體指出,觀乎澳門,低稅、良好法治等核心優勢牢固,更重要是背靠祖國,配合大灣區、「一帶一路」的市場機遇,「十四五規劃」等政策支持,是本澳長遠發展的最大底氣所在。
  前景機遇處處,復甦已到轉角處,人才配套理應跟上,尤其發展新興產業需人才支撐。但當前本地居民失業率逾百分之四,需時吸納待業人士之際,容易讓外界把外僱和人才引進政策混為一談,如何界定「人才」標準?立法會正審議人才引進制度法律,未來當局考慮賦予人才發展委員會監察職能,包括到場稽查,並要求利害關係人提供檔,不合作者可構成普通違令罪。但增加職能,須考慮應否調整架構,還有足夠的人員配備、培訓上崗等問題。但在目下,人才爭奪已刻不容緩。
  對人才來說,更實際的問題是個人發展前景。本澳如何創設條件,吸引外地人才來澳?有否條件與發展空間,讓在外就讀的本澳學子回流,為澳未來發展獻力?還有本地專業資格認證,以及申請認證等一攬子引才、留才問題,都需政府一一破解,抓緊復甦的機遇。
  第三,引入更多科技應用,以科技助力盤活社區經濟。當局與地區商會合作,在二一年十一月、二二年四月和九月開始分別推出「關前薈」、「悠路環」與「悠氹仔」活動,藉在社區引入AR技術,結合消費優惠及禮品獎賞,吸引居民和旅客進入街區探索和消費,提升遊玩體驗。三區活動自推出以來反應熱烈,受居民、旅客及商戶歡迎,共有126家商戶參與活動和推出消費優惠,覆蓋餐廳、餐飲零售和特色店等。截至農曆新年前,活動網站合共近152萬人次瀏覽,近10萬人次參與AR互動,並透過三個活動向參與者發放近76萬張電子現金券及商戶電子優惠券。電子問卷顯示有近8成參加者有增加在街區遊覽時間和消費金額。
  當局因此表示,會把資源投放在科技應用,吸引更多旅客或居民到場消費。現時旅客消費能力回升,故今年當局側重點會在社區內引入更多「新鮮事物」。

(陳觀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