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後遺症患者近1.45億如何應對?

  新冠疫情即將走完第三個年頭。資料顯示,目前全球感染人數超6億,累計死亡人數超過656萬。新冠後遺症正被越來越多討論和關注。
  10月10日,《美國醫學會雜誌》線上發表一項由世衛組織牽頭的大型全球研究,被視為疫情以來對新冠後遺症情況做的最全面分析。該研究彙集22個國家的120萬名有症狀新冠感染者的資料,通過模型預估,2020年和2021年有6.2%的新冠感染者,超過74000人首次感染三個月後,自述至少有一種新冠後遺症。
  「新冠不只是一種呼吸系統疾病,同時也會影響人體多個組織和器官,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周圍神經系統、胃腸道、心臟、肌肉骨骼等,現在已報導出的新冠後遺症超過200種。」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岩崎明子在今年8月的一次視頻採訪中說,「即使新冠大流行今天停止,仍有數以千萬計的人遭受新冠後遺症。這是一場正在發生的平行流行病,與急性和嚴重的新冠感染相比,它受到的關注要少得多。」

「多種症狀的混合體」
  前述《美國醫學會雜誌》線上發表的這項研究,將2020至2021年、奧密克戎疫情之前有症狀的120萬名新冠感染者資料納入其中,資料來自44項已發表的研究和10項多國合作的研究,以及美國的兩個電子病歷資料庫。研究人員從2020年3月便開始收集資料,一直持續到今年1月。
  該研究主要涉及持續疲勞和身體疼痛、呼吸問題、認知問題這三種長期新冠症狀。結果顯示,在2020年和2021年,感染新冠後3個月,出現這3種症狀比例分別為3.2%、3.7%、2.2%。需要住院治療和重症監護的感染者,患新冠後遺症比例分別為27.5%、43.1%,遠高於非住院病人的比例。新冠後遺症患者中,15.1%在感染一年後仍有症狀。
  新冠後遺症,即感染新冠後可能出現的一系列中長期影響,包括疲勞、呼吸困難和認知功能障礙等,直接或間接受到的心理健康影響等。截至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對新冠後遺症跟進研究。
  去年7月發表在《柳葉刀》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通過56個國家3762名確診或疑似新冠感染者的回饋,研究人員收集到10個器官系統的200多種「長期新冠」症狀。在所有症狀中,這些患者平均出現了55.9個症狀,涉及9.1個器官系統。
  9月13日,世衛組織發文稱,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健康指標與評估研究所(IHME)的模型資料顯示,在新冠大流行的頭兩年裡,整個歐洲地區約10%-20%感染者在感染恢復後會繼續出現新冠後遺症。IHME的研究表明,全球有近1.45億人至少存在一種長期新冠症狀。
  「雖然大多數人可以在感染後完全康復,但調查結果顯示仍需更多分析,以監測這種疾病的長期影響。」世衛組織歐洲區域主任漢斯·克魯格說。
  10月5日,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更新了新冠後遺症的最新追蹤資料。據美國廣播公司10月6日報導,截至9月26日,在長期感染新冠病毒的成年人中,81%的人自述長期症狀降低了他們日常活動的能力。日常活動受限率最高的來自18-29歲年齡段,而最低比例來自40~49歲年齡段。
  10月6日,英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報告顯示,截至9月3日,英國超過230萬感染者出現新冠後遺症,約占英國總人口的3.5%。在自述出現新冠後遺症的人中,大約180萬人至少在12周前曾感染新冠,110萬人至少在一年前感染。這些人中不乏多次感染者,後遺症對160萬人的日常活動產生了不利影響。
  國內也不乏針對新冠後遺症的大型研究。2022年5月11日,中日友好醫院國家呼吸內科中心曹彬團隊在《柳葉刀·呼吸病學》線上發表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兩年的隨訪研究。該研究對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間,在武漢住院的1192例患者進行跟蹤調查。調查內容包括6分鐘步行試驗、實驗室檢測和問卷調查,問卷涉及症狀、心理健康、與健康相關的生活品質等情況。
  結果顯示,無論患者初始疾病嚴重程度如何,其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都隨著時間推移而改善,494名患者中有438人兩年後重返原來工作崗位。但千餘名隨訪對象中,55%仍有後遺症。這部分患者與未出現新冠長期症狀的患者相比,生活品質和運動能力更差,心理健康問題更多,出院後的醫療保健需求更多。
  這些研究一個普遍共性是,人們所能獲取的新冠後遺症資訊大多都來自感染者的自述。「這使得結果缺乏客觀衡量標準。這導致新冠後遺症就像一個沒有邊界的『筐』。」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教授、病毒專家金冬雁說。
  今年4月11日,耶魯大學醫學院免疫學教授岩崎明子在一次視頻連線上談到,有許多報告試圖定義新冠者中的後遺症患病率,但這需要在不同情形下考慮。在新冠重症患者人群中,出現新冠後遺症的比例高達50%,而這個比例在輕症甚至無症狀感染者中為5%~30%。出現差異的原因在於,新冠後遺症缺乏統一定義。目前,美國CDC與世衛組織給出的新冠後遺症定義區別主要在時間界定上,前者指首次感染後在至少四周或更長時間出現新的、復發的持續健康問題,後者則指感染新冠3個月內,症狀至少持續2個月。
  「目前科學界對新冠後遺症沒有統一定論。」在金冬雁看來,新冠後遺症並不是簡單的一種疾病,更應該看作是多種症狀的混合體。

接種疫苗後遺症風險更低
  隸屬於美國廣播公司的KAIT電視臺10月11日報導,美國阿肯色州衛生部資料顯示,近三個多月,該州新增感染病例穩定下降。與之相對,住院人數出現小幅增加,該州的衛生官員將此歸因於新冠後遺症的影響。
  新冠後遺症仍有許多問題尚無定論,比如究竟有多少感染者最終可能出現長期症狀,哪類人群最容易受到影響?如何治療、最終能否痊癒?
  金冬雁對《中國新聞週刊》分析說,「相較於德爾塔變異株和原始毒株,奧密克戎大流行階段的新冠後遺症比例有所降低」。
  6月18日,英國倫敦國王學院發表在《柳葉刀》的一項研究對德爾塔和奧密克戎時期的新冠後遺症做了對比,不同時期近6萬名奧密克戎感染者和4萬多德爾塔感染者被納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感染奧密克戎病毒株有長新冠的可能性是德爾塔病毒株的24%~50%。
  長期症狀並非新冠獨有。「在1918年甲型流感(H1N1)大流行、2003年SARS暴發以及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後,患者都有過感染後的後遺症。」金冬雁說。
  岩崎明子在前述視頻連線上表示,目前新冠後遺症的症狀類型非常廣泛,但並非每個患者都有明顯的症狀,需要醫生的正確診斷。不過,目前關於新冠後遺症出現的原因仍在假設階段。
  在岩崎明子看來,持續存在於組織中的新冠病毒或病毒殘留物可能引發的慢性炎症,是目前最重要的假設之一。此外,還存在感染可能導致一些患者出現自身免疫性疾病、腸道菌群失調等假設。
  「目前各國科學家非常關注和擔憂感染新冠後遺症問題。」10月13日,國家衛健委疫情應對處置工作領導小組專家組組長梁萬年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關於新冠後遺症的致病機理、最終持續時間,科學上也不完全瞭解,與一般流感和已知疾病不同,科學家對於新冠還有很多的未知。
  英國國家衛生與護理研究所(NICE)2021年11月更新的長期新冠治療方案包括與患者討論問題,測量體溫,檢查心臟和肺部並進行心電圖檢查。如有必要,患者會被轉診進行肺康復。治療方案還涉及長期症狀最優化控制、僅限於在確診或繼發細菌感染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進行輔助治療等。
  2021年7月,世衛組織發佈的新冠患者康復指南指出,輕度和中度臨床表現的患者,建議從發病之初就開始康復治療。輕度感染患者恢復後,建議輕鬆步行,做呼吸練習,必要時可借助機械設備。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10月13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分析說,一般來說,接種過疫苗的人,感染新冠後患後遺症的風險要遠遠低於那些沒有接種過疫苗的人。
  「國內如要對新冠後遺症開展更新研究,建議對奧密克戎毒株引發的上海、吉林等地的疫情資料進行監測和統計。」金冬雁說,新冠後遺症涉及心理、精神健康等層面,未來需要精神科、心理科等多學科合力應對。
  一項9月7日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上的研究顯示,新冠感染之前存在的抑鬱、焦慮、擔心、感知壓力和孤獨感等因素,增加了新冠後遺症的風險。同時,感染新冠後,這些類型的心理困擾還可能增加15%~51%的日常生活障礙風險。
  「量化新冠後遺症患者的數量可能有助於決策者更好指導人們康復、重返工作場所或學校,並恢復他們的心理健康和社會生活。」前述發表在《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研究寫道。

(牛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