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煊參選恐釀成效果與動機不統一

  台灣地區新黨創黨元老之一的王建煊,要參加「二零二四」地區領導人大選的可能性越來越明顯。從其默默地進行輿論鋪墊一年多,以「老院長」的身份在媒體上發表雜感,以維持「能見度」,到前日接受一家媒體專訪,聲稱已經繳款預訂三月二十九日台大校友會館的場地舉辦記者會,正式宣布參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再到昨日上午在醒吾大樓《POP radio》電台接受資深媒體人黃暐瀚專訪,隨後接受媒體聯訪表示,他雖還有新黨籍,但此次以無黨籍參選,因有些理念與現在新黨的人不太相同,他因怕台灣完蛋了,所以決定在今年要滿八十五歲,出來參選地區領導人,及隨後在臉書再次表明參選的心跡,都已顯示,王建煊確實是要以個人名義、無黨籍的身份,透過「選民連署」的方式,參加「二零二四」地區領導人大選。至於他將正式宣布參選的記者會的日期安排為三月二十九日,這是因為當天是黃花崗起義紀念日,也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中國青年節」。前者是為了表明自己對政治前景尤其是國家統一的願景,後者可能也帶有對自己已經八十五歲還要參與重大政治活動的「老當益壯仍少年」心境。
  實際上,王建煊這兩天的言論內容,都是緊緊地圍繞著追求國家統一,反對「台獨」的重大議題。可以說,他是目前已經可以預見的幾位可能參選者中,政治立場最鮮明、最正確的一位。他在談到自己為何已經八十五歲還要出來參選時表示,他是有感於台灣處境越來越危險,兩岸關係壞到就要打仗,覺得不站出來不行。台灣最需要的就是與大陸和平統一。「台灣如果只有『不統不獨』與『獨』,沒有『統』的立場,一定會被中國教訓!」因而他提出的參選政見就是「兩岸和平統一」,不抱美國大腿,認為兩岸關係好,台灣經濟就會好,更省下新台幣一兆軍購,拿來貼補勞保。他還為自己已經年屆八十五歲參選辯護,指出美國總統拜登如果爭取連任,任期結束時就將是八十六歲。至於如何獲得年輕人與多數本省籍、反對統一者的選票時,王建煊笑回曰:「會提出政策爭取支持!」因此,他不打算以傳統、世俗的方式打選戰,會寫一系列文章剖析大選。
  王建煊是新黨的創黨元老之一,現在仍然具有新黨黨籍。但他卻準備以無黨籍的身份參選。一方面,新黨因為在二零二零年的「不分區立委」選舉中,政黨票的得票率只有百分之一點零四,未能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因而不具有直接提名「二零二四」地區領導人選舉參選人的權利,因而必須循「選民連署」的方式參選。另一方面,就連王建煊自己昨日在接受媒體聯訪時表示,他雖還有新黨籍,但此次以無黨籍參選,因有些理念與現在新黨的人不太相同了。因此,即使是新黨擁有提名權,也將不會提名他參選。而且,既然他的參選是以個人名義,沒有爭取新黨的支持,因而新黨可能也將不會摻和他的參選行動,甚至宣布其參選與新黨完全無關。
  其實,新黨是曾經享有參加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直接提名權的,那是二零二零年的大選。王建煊雖然算是「A咖」式的人物,但在一九九八年的台北市長選舉中,由新黨提名參選的王建煊,在面對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夾殺及新黨票源大幅流向國民黨超人氣候選人馬英九的情況下,選前新黨決定「棄王保馬」,故王建煊僅得票四萬四千四百五十二票,得票率僅佔百分之二點九七,因而對「二零二零」大選意興闌珊。新黨在拿不出「夠硬」人選的情況下,情商提名無黨籍的李敖,與新黨的馮滬祥配對參選。而在投票前夕,新黨再次上演「棄保」戲碼,李敖呼籲支持者轉投票給宋楚瑜。選舉結果揭曉,宋楚瑜以三十多萬票的差距敗給陳水扁,李敖自己的得票則僅剩一萬六千七百八十二票,得票率為零點一三,甚至不如無黨籍參選的許信良(得票率零點六三),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直選以來的最低得票率。
  王建煊如果最終決定參選,首先就要跨過必須徵集到二十八萬二千一百零四份合格公民連署書(二零二零年「立委」選舉選民人數的百分之一點五)的「門檻」。而且,為了避免發生重複連署、無資格者連署、雙重連署等無效連署的情況,必須加大「保險」係數,徵集到四十萬張左右的連署書。還有,就是必須是在九月間「中選會」宣布的連署日期啟動之後徵集到的連署書,在此之前「提前」進行徵集的無效。王建煊在沒有任何組織的支持下,要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可能會有困難,甚至會像二零二零年的呂秀蓮那樣,因為根本無法徵集到足夠的連署書,而宣布退選。
  王建煊即使是能夠跨過「連署關」,在進入競選期後,也可能因為只有趙少康、張亞中等意識形態相近者以個人身份力挺,但卻無法發動「組織戰」,而且更因其「王聖人」的人格形象,拒絕任何「金主」援助,只是依靠其個人及其少量的追隨者的「筆墨宣傳」,恐怕將難以形成地區領導人大選所需要的聲勢。而且,其參選政綱固然是絕對正確,但在如今台灣地區的政治語境中,可能會是「陽春白雪,曲高和寡」。
  更難堪的是,「二零二四」將是國民黨最接近勝選的一次大選,「蘇州過後冇艇搭」。王建煊的參選,可能會扯走國民黨的若干票源,讓「台獨金孫」賴清德「漁翁得利」,反而走向其孜孜以求的國家統一的反面,從而使其造成動機與效果不統一。
  這是有深刻教訓的。一九九四年台北市長首次由民選產生,國民黨提名官委市長黃大洲參選,民進黨提名「立委」陳水扁參選,新黨提名「立委」趙少康參選。在趙少康分薄大量國民黨支持者的票源之下,讓本來並不被看好的陳水扁「冷手執個熱煎堆」,並為民進黨後來拿下台灣地區的執政權做好了鋪墊。因此,當時國民黨人就痛斥新黨:口叫「反台獨」,實際上卻是在客觀上「輔助」「台獨」上台。
  希望王建煊的參選,不會重蹈當年趙少康和宋楚瑜的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