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為甚麼開始「報復性存錢」?

  年輕人開始喜歡存錢了。2023年1月12日,「年輕人報復性存錢」的話題開始發酵。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資料,2022年住戶存款增加17.84萬億,大幅高於2021年9.9萬億的新增水準,刷新歷史紀錄。同時有一份年輕人攢錢報告顯示,有14.6%的年輕人存款超過了50萬元。
  網友評論,談何報復性呢,存點錢不是很正常嗎?
  曾經年輕人的消費更偏向於享受當下、及時行樂一個主題,而現在積極攢錢成了大家所關心的事情。一方面,手中積蓄可以在應對意外情況時提供安全感;另一方面,還可以在提升自我或生活品質時,提供必要的支撐。
  外界習慣於給年輕人打上標籤,而他們的真實狀態或許與此不同。存錢對應了他們的金錢觀,也間接關聯到他們的消費理念。這屆年輕人,不僅有存錢的熱情,還有消費的冷靜。

消費逆行者
  春節前,電商平臺的年貨節情然展開,李玲決定不再參加。她想擺脫類似滿減的優惠陷阱,也不想被琳琅滿目的商品本身誘惑。
  早先臨近年關,除了採買必要的年貨,買上幾件心儀已久的商品作為禮物,送給家人或送給自己,是很多人的習慣。然而抵禦消費衝動的人越來越多。對李玲來說,變化不是剛剛發生。2022年的雙十一、雙十二,她都沒怎麼參與。
  從收入水準來看,李玲薪資不算低。她在北京一家小型私企工作,每月薪資到手有15000元左右。丈夫更是每年進賬大幾十萬元。而且兩人早就買下房子,當時北京房價還沒走高,因此需要償還的房貸不多。可是從2022年起,夫妻兩人開始有意識地縮減開支。不僅網購頻次減少,還默契地取消了每個週末下館子的例行享受。
  給家中小朋友報校外課程的熱情,也開始降溫。除了跟課本學習關係緊密的閱讀課、語言課之外,其他方面的課程正在減少。從女兒出生滿6個月開始,李玲便連續給她報游泳班,到如今上幼稚園,多年下來的花費已有數萬元。為了塑造形體儀態的芭蕾舞課,花費同樣過萬元。不過小朋友對這些課程興趣不大,現在正好止損。
  消費習慣的變化,是受工作的影響。李玲所在的單位,每逢過節會發購物卡作為禮物。2022年,這些福利全部被取消。丈夫的單位經營不善,也在這一年暴雷,工資拖欠了兩個月都沒有發放。而工作的變動,與大環境不可分割。
  兩人的工作都跟互聯網有關。在疫情初期,互聯網因為可以線上辦公的特性,曾是相對受益的行業。但在疫情第三個年頭,這一行業沒能避免衝擊。互聯網大廠紛紛裁員,更何況他們所在的並非頭部互聯網公司。外界環境波動下,兩人被動開始了精打細算。
  有時候,李玲會為此情緒低沉,內心焦慮。不過慢慢地,她也從中發現了好處。因為起了省錢的念頭,李玲在買買買時會流覽更多平臺,而不是按照之前的習慣不假思索地下單。這讓她發現了更有性價比的商店。花出去的錢,更有效率。存下的錢,則讓她更為安心。
  實際上,生活和工作的變化成為一個催化劑,帶來更多關於消費的思考。
  「一部手機,你用多久會換新?」中國移動終端實驗室給出的資料是24個月,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給出的資料是28個月,網上普遍的回饋是兩到三年,而在一個引發數百人討論的豆瓣帖子下,大家給出的回復不少是5年、6年,甚至有人使用一部功能機超過10年。
  這番討論,出自一個與消費有關的豆瓣小組,眼下,有超過36萬人聚集於此,他們統一的名字是「驕傲的倔降」。在此起彼伏的「1、2、3,上連結」的呼喊聲,和流連於直播間忙碌搶購的身影之外,他們是逆消費潮流而行的一群人。他們關注洗剪吹的價格,留意網費的支出。從「護手霜是不是智商稅」,聊到「水果價格怎麼這麼貴」。一切關於買買買的疑惑,都在討論的範圍。
  濟南90後女生米諾,就是其中一員。米諾在一家資訊技術服務公司上班,月入5000元,另外每月有500元到900元不等的獎金。雖然薪資待遇不算高,不過吃住在家,即便除去每月給父母買東西的花費,也能有3000元左右結餘,所以生活還算自在。約朋友吃飯,和閨蜜逛街,買一些「花裡胡哨」的小物件,日子在歲月靜好中緩緩流過。
  可疫情也打破了她的溫馨日常。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公司取消了業績考核和獎金發放——前者當然不是說工作會變輕鬆,後者則實實在在地意味著,一年下來,自己的收入要減少一到兩個月的工資。
  米諾為此鬱悶起來。之後一段時間,她開始消極怠工,同時決定另尋出路,開啟了「刻到山東人DNA裡的」考編考公之路。然而山東人在考試方面一直是卷王爭霸,加上仍要應對工作事務,備考並不順利,於是她的狀態在卷和躺平之間徘徊,持續至今。
  更現實的轉變,同樣體現在消費上。自從收入減少,米諾對「買買買」有了警惕,消費越來越冷靜。
  女生對衣服往往充滿熱情。米諾以前買衣服,首要的一點是喜歡,至於品質和使用頻次,都不會在意。結果便是積攢了很多當季的衣服,穿不過來。而現在,她把衣服和類似小愛豆「代言同款」這類「花裡胡哨」的消費,壓縮到每月500元以內。消費越來越傾向於實用性,甚至在油價上漲後,刻意減少了開車的次數。
  雖然縮減了開支,但生活並沒有因此發生多大的損失,反而給了米諾一個重新認識生活的機會。一次,她在豆瓣首頁看到了相關小組的推薦,就點進去看了看。她恍然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善於攢錢的人。一扇新世界之門就此開啟。

看見新世界
  「原來網費可以很便宜」,這是米諾從網上得到的收穫。
  在手機新號碼的合約到期後,米諾發現,之後每月在手機網路和寬頻上的費用將超過130元,相比之前上漲1/3。而她詢問父母,聽說樓上鄰居剛辦的網費每月只要40元。
  這種價格讓米諾有點難以相信。於是抱著諮詢的心態,她到豆瓣相關小組詢問大家的網費狀態。
  結果讓她意外:有人沒辦理寬頻,手機套餐是無限量流量,只需要49元;有人通過老用戶優惠,拿到了同樣是每月49元的手機套餐,而且獲贈300M的寬頻;還有人每月150元,雖然花費更多,但費用涵蓋了3個手機號碼和2條寬頻。
  最終,米諾自己也通過攜號轉網的優惠,辦下了每月30多元的套餐,包含40G手機流量和500M寬頻。
  很多時候習以為常的消費,都可以找到更經濟的備選方案。就像經濟學中的路徑依賴理論,一旦人們做了某種選擇,就好比走上了一條不歸之路,慣性的力量會使這一選擇不斷自我強化,並讓你不能輕易走出去。其實,只要打破慣性,就能看見別樣的生活。
  關於如何順利實現省錢目標,不少人總結過實用的經驗。
  比如沐浴露買大瓶裝而並不是小瓶裝;專業書可以從買新書轉向二手,不影響使用,用完還可以出掉回血;家電產品多作比較,國產品牌可能以不到一半的價格,提供跟國外品牌相似的功能。但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些具體的省錢法門,而是對消費理念的思考。
  一位網友在網購26萬元後,列出了一份在買買買之前可以問自己一下的問題,其中之一是,「如果缺少,會有什麼影響嗎?」
  跟「斷舍離」有關的日劇《我的家裡空無一物》,在豆瓣拿下8.4的高分,當中傳遞了一種理念,「絕大部分東西,擁有會很好,沒有也無妨。」這位網友感慨,能算得上生活必需品的物品其實不多,「請盡情享受空間和時間吧,而不是享受物品。」

降級與升紋
  實際上,豆瓣消費降級小組的成立,並不提倡一味省錢或是減少消費。組長lomo36提到了美國脫口秀明星Dave Chappelle講過的段子。
  Dave家小時候特別窮,暖氣都開不起,冬天很冷,他向老爸抱怨:貧窮太煩了。而老爸糾正Dave:Poor is a mentality you never recover from(貧窮是無法恢復的心理狀態),you are not poor,you are just broke(你不是貧窮,只是沒錢而已)。
  lomo36表示,建立小組的意義,本來是想討論消費降級這件事本身,即,我們在這樣一個時代要怎樣消費。
  一位小組成員對此回應:減少消費的最終目標不是「忍耐」,而是脫離消費系統的荼毒,對物品價值的判斷不因為標價而左右。
  2022年的夏天,「雪糕刺客」橫空出世。當時流傳的一段視頻裡,買完雪糕回家的博主滿臉寫著不高興。男朋友一句「怎麼了」,更是讓她幾乎哭起來。
  原來,她想買盒雪糕跟男友一起吃,便挑了一盒大的。心裡盤算,即便不便宜,也不是買不起。可結完賬,這位博主「傻」了。她估算雪糕的價格是20多元,實際卻花了160元。
  萬萬沒想到,雪糕有朝一日成了奢侈品。
  儘管廠家為雪糕刺客的高價做解釋,但仍遭到網友紛紛討伐。大家總結經驗:不要拿不認識的雪糕,會變得不幸。在行銷手段愈加複雜的當下,稍不注意,錢包就有瘦身的可能。而關於價格與價值的關係,越來越值得認真考量。
  網友青柑樹的總結是,好物件並不完全對標高價。有些好物件,就是便宜的。不過遇見平替也需要謹慎,有些東西打著平替的旗號,卻絲毫沒有平替的體驗。「目的是省錢,實際卻被割了韭菜。既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又交了智商稅,這種錢的浪費,一定要儘量避免。」
  對文具感興趣的男生宋明,差點在直播間翻車。因為自己母親常從直播間購買生活用品,基本不看直播的他也試著逛了下。恰好一位主播給鋼筆套裝帶貨,宣稱原價一百多元,現在只要18.9元就可以發貨。
  鋼筆看起來精緻,宋明有些動心。然而他去某「砍一刀」平臺搜索同名產品,發現這份套裝售價本就不到18元。顯然,低價商品也可能是一種陷阱。
  實際上,對關注消費降級的人士來說,都不會只關注價格的高低。大家謀求的,是以較少的費用換取相似或更好的商品、服務和生活品質。消費降級的背後,其實是性價比層面的消費升級。而後者正是疫情前消費行業的一個關鍵字。
  有金融機構的研究指出,在消費降級的週期中,長期消費升級形成的對品質的追求不會驟降,消費行為更趨成熟、理性,更看重消費帶來的長期價值。從「雪糕刺客」的消費者討論看,本質上是消費者不再為虛假的精緻和純粹的品牌支付溢價。
  米諾最近查看了自己的淘寶帳單。當手機螢幕跳出了這些年自己的消費總額,她腦海中的第一反應是:「假的!」她調侃,「沒想到自己這麼有錢。」
  一位小組成員感慨,我們常常把錢消耗在莫名其妙的地方。一位關閉花唄多年的網友灰灰葉反思,之前有段時間受到身邊朋友的影響,會去購買大牌商品,覺得可以提高自信心,但後來忽然意識到,其實大家的消費水準和經濟狀況本就不同。如今她在一家企業擔任市場部主管,收入不低,而消費理念傾向於回歸生活本身,更加務實。
  借用青柑樹的總結,在消費中,重要的是感受自己真正的需求,並分出主次。當按照需求付出自己滿意的價格,便會感受愉悅。
  無論存錢還是消費,說到底,應該是服務於我們自己。

(李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