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制度促護理專科化發展

鄒玖勝

  每年的五月十二日是「國際護士節」,除是近代護理創始人南丁格爾的誕辰,也是全世界護士的共同節日。今年的主題為「Our Nurses. Our Future」(我們的護士,我們的未來),闡述了在應對全球健康挑戰、改善全民健康過程中,對護理未來的期望,更是希望各地區政府及衛生政策制訂者能明瞭護理工作的存在價值和意義,對護士給予尊重、保護及投資。回顧過去三年疫情,全澳護理人員堅守崗位,英勇無懼地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線,為本澳成功抗疫作出巨大貢獻。但新冠疫情也暴露了衛生系統投入不足帶來的缺陷,在疫情大流行期間,護士群體承受巨大挑戰和壓力,亦承擔巨大工作量。而隨著人口增長及老齡化,社會對護士需求將不斷增加,故開展護士培養工作,提高專科護理管理水準依然是特區政府未來一大任務。
  事實上,澳門擁有一套相對成熟完善的醫療系統。在本澳,所有的澳門居民在衛生中心都可獲得免費醫療,澳門有幾類人是可以在公立醫院中獲得免費醫療的,其中包括長者、兒童、孕婦、學生、教師及公職人員等,此外,還有指定項目的傳染病患者,如肺結核,愛滋,登革熱,禽流感之類,還有癌症病患者,在澳門都是可以獲得免費醫療的。
  另一方面,澳門亦有送外就醫的制度。此制度是由於澳門地方小個案少,很難發展高精尖的醫療科技及配備高精尖的醫療器材,即在醫力上不求對任何疾病都有能力醫治。但每當遇上本地無法有效治療的個案時,就可安排送外就醫,由當局的專家判斷澳門境外有哪個地方可以對病者提供適當治療,就由政府轉介外送並由政府承擔所有的醫療費用。從這個角度而言,澳門居民還是挺幸福的。
  從數據來看,澳門基層醫療系統除了服務本地68萬多名居民,還要滿足近16萬的外地人口以及每年約3500萬旅客的醫療需求。澳門初級衛生保障體系建立以來,被世界衛生組織評為太平洋地區典範,高效穩定的系統讓澳門人均壽命高達84歲,位居全世界第二。澳門最近幾年的醫療開支約為70多億澳門元,約占GDP2%。同比橫向來看,美國為16.2%,法國為11.7%,英國為9.3%。由此可見,澳門的醫療體系不但功能強大,且性價比頗高。
  可以說,澳門醫療保障制度中,政府通過建立衛生中心為全體居民建立起初級衛生保健和基礎護理工作的防護牆,實現了「人人享有初級醫療保障」的目標。但與「全民保健服務模式」的國家相比,澳門公營體系的規模仍有一定的差距,最多可視為「半全民保健服務模式」。從2009年開始,澳門政府推行醫療補貼計劃,旨在鼓勵居民到私人衛生單位進行保健、診治小病,也是對初級衛生保健的一項補充措施。但是在70多萬人口的澳門,只有一家公立醫院,「看病難」的問題被不少居民所詬病,長期以來,澳門坊間對本澳醫療系統並沒多大信心。澳門醫療體系開支近年大增,醫療設施是有所提升,但有關提升醫療服務水準的成效卻顯然不如人意。除了一方面是因為澳門人口規模及病種病例相對較少,制約了本澳專科醫生專業技術水準的提高和臨床經驗積累,為專科人才培訓帶來困難。另一方面就是專科護士的缺乏,導致醫院護理專業服務及水準不高為市民詬病。事實上,隨著人口老齡化,疾病形態的改變,以及醫療科技的發展,專科化護理成為護理發展的大趨勢,能夠帶動機構整個護理水準的提升。
  所謂專科護士,是在特殊或專門的護理領域中具有較高水準和專長的專家型臨床護士,並能利用自己在某一領域的知識、專長和技術為患者和社會人群提供護理服務。護理人員入職後,可繼續從臨床實踐和經驗中,尋找個人的職業興趣, 發展個人的專業才能,護理專業發展導向是多元的,有臨床、管理、教育及科研等領域。過去護士總讓人覺得只是醫生的助手,覺得護士的地位低於醫生,但其實在歐美國家,醫生和護士是兩個不同專業。目前,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一些發達國家已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專科護士培養、認證和使用制度。
  美國的專科護士可以分為初級專科護士(Specialty Nurse,SN)和高級專科護士(Advanced Practiced Nurse,APN)兩個層次,其中初級專科護士主要以繼續教育形式培養,高級專科護士以學歷教育形式培養。就專科護士使用而言,美國已經分化出Nurse Anesthetist、Nurse – midwife、Clinical Nurse Specialist、Nurse Practitioner等四種角色,涉及家庭或個人、成人一老年學、兒科、新生兒、婦女健康/性健康、精神心理健康等六個領域,並且有一系列的專科護士准人制度和認證組織。在美國,專科護士在降低醫療費用和住院時間、降低急診次數、促進疼痛管理、增加患者滿意度、降低住院患者併發症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英國,專科護士可以更好地理解患者需求、實施護理操作和與患者溝通,進而更有效地實施護理,節約治療費用。
  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Bryant-Lukosius等提出了高級臨床護理實踐(advanced practice nursing)角色的發展及評價模式PEPPA(the participatory evidence-informed patient-centered process for APN role development)。PEPPA模式以患者需求為核心,特別強調早期定義專科護士的職責及計畫好實施策略,以及長期多角度評價實施效果,如患者、家屬及相關醫護人員對專科護士角色的滿意度、候診時間、門診量、併發症發生率、死亡率、再住院率及衛生經濟評價指標等。
  在毗鄰的香港,醫院管理局於九○年代開始認同專科護士的角色,一九九三年年底開設了專科護士職位,其後又於2003年及2009年,分別設立資深護師及顧問護師兩個職位,一步步推動護理專科化發展及高級護理實踐。在台灣,二○○○年將專科護理師列入護理人員法定名稱之一,二○○七年產生了第一批專科護理師。反觀澳門,早於八○年代開始培訓專科護士,九○年末停辦了數年,至二○○六年重辦。目前,本澳兩所培養護士的學校均有開辦學位後專科課程,二○○六年至今培養了數百名專科護士。然而今日的澳門,護理人力資源十分緊張,不論醫院或社區對前線護理人手都十分渴求。
  衛生局數據指出,由2015年直至2020年,本澳醫療人員的數字穩步上升,其中醫生上升大概6.9%,護士上升人數大概15.7%,治療師上升人數大概68.3%,目前修讀醫療專科預計畢業生人數絕對樂觀。
  2016年至2020年間,以本澳68.3萬人作基數推算,每1,000位居民當中大概有2.62個醫生,與過去數字持平;每1,000個居民大概有3.8個護士,相關數字由2016年有上升趨勢。本澳醫生數字相比中國及香港都為高,護士數字比中國高較香港低。
  根據本澳第二個五年規劃的諮詢文本,本澳2025年約有72萬名居民,按1,000位元居民推算需要有三名醫生,即2025年大概需要2,160個醫生,與現時相較還差371名;護士方面,按1,000位元居民推算需要有4.2名護士,即2025年需要3,024個護士,對比現時的護士數量相差456名。
  據統計局數據,截至二○二一年,本澳護士有二千七百四十二人,較二○年的二千五百六十八人,增加一百七十四人。去年每千人口的護士比例已上升至四點三,提前完成第二個五年規劃每千人口護士比四點二的目標。然而,離島醫療綜合體將於今年底分階段投入使用,澳門新街坊及新城A區落成後,醫療服務需求亦增加;加上未來護士退休潮及澳門人口老齡化加劇等各種因素,都對白衣天使仍有需求。政府亦曾表示,護士入職首選政府醫院、其次私家醫院,最後才是養老院舍等,部分醫療機構及院舍人資流動性高,難免會影響到服務的提供。因此,養老及殘疾院舍人員流失較大,請人又難,醫護人資緊絀。
  在這個嚴峻的形勢下,本澳更加有必要建立及規範護理人才的層次,完善專科護士培養體系,以帶動整個專業的發展。讓醫療照護品質在緊張的人力資源下仍得以保證及提升,同時亦為護士提供專業成長的平臺與發展機會,穩定隊伍,吸引入行,帶來自我成長的動力。
  有私人醫療機構護士就直言,本澳醫療人資緊缺一直持續,護士增長率未能跟上人口增長速度,要保證護理質量,一定要保證足夠的人力資源。隨著醫療改革深度發展,人口老化,疾病譜改變等多種因素,亦促使護理人力資源需要增加,政府應制訂完善政策改善護士職場環境,吸引人才以穩定護理隊伍,讓護理人才在本澳醫療發展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護士工作量大,人手不足,令護士經常處於疲憊狀況,也希望社會給予護士更多支持和理解。例如在制度上更人性化地排班輪值,改善超時超量工作、減少非護理性的工作;並能透過立法預防醫療暴力行為及改善醫療場所環境等,確保護士在正向護理執業環境下為居民健康服務。未來,離島醫療綜合體北京協和醫院澳門醫學中心即將投入服務,希望政府做好人力資源規劃,研究如何拉近公、私營醫療機構護士的薪酬福利待遇,以穩定全澳護士的團隊,多方面著手促進護士在不同崗位的發展。
  有議員表示,為了持續優化及保障護士的職業發展,當局除了應再開展修訂公職護士職程,暢通晉升管道外,亦有必要研究建立適用於私營及非牟利醫療單位的護士職程或職業制度,拉近在不同醫療機構中的薪酬福利差距及保障專業發展,構建以穩定發揮三方醫療互補的作用。同時,建議相關部門要著力改善醫療機構中的護士工作環境、切實保障護士執業安全和合法權益,持續為護士提供必要的衛生防護和醫療保健措施,有效預防和減少護士在職業環境中可能受到的危害;合理安排護士休息休假,切實為護士減壓減負,加強心理支持和疏導,增進身心健康,確保護士得到保護、尊重和重視。值得一提,社區康復不但減低政府醫院的醫療護理壓力,亦可增強病人活動能力、改善病人認知障礙、紓緩疾病痛楚,提升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質素,更減輕照顧者心理及家庭負擔。政府有必要加強對社區康復醫療護理服務的投入,優化軟件及硬體設施,關心社區康復醫療服務人力資源發展規劃,增加護理人員培訓的機會,優化福利待遇,以進一步提高社區康復的護理質量,為病患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
  另邊廂,護理教育是推動護理專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近年特區政府積極支持護理教育的發展,包括設立特別助學金,為護理高校新增教學大樓等,社會及學校亦大力推動招生工作,吸引了不少青年投身護理行業。但全球護士短缺和疾病譜與流行病學持續改變,建議當局要持續加強對護理教育的資源投入,提升護理教學質量;同時支援在職護士參加專科培訓、高等教育相關課程及參加學會和學術活動,讓整個護理體系都能得到高質量發展。
  誠如所言,護士群體是應對人口老齡化、重塑公共衛生系統的重要力量,社會應重視護士行業發展。目前,澳門專科護士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相關部門有必要應未來醫療服務發展需求,為護士的專科發展設置更具體可行路徑,優化相關制度,有序加強護士的專業培訓,重點關注老年、兒科、重症、急診、傳染病、康復護理等專業的護士培訓,提升臨床護理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