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赴美設廠,將加速掏空臺灣

  2022年12月,中國臺灣地區積體電路領軍企業——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新廠舉行移機典禮,台積電此次投資額由原本的120億美元大幅增至400億美元(約1.2萬億新臺幣,約占臺灣2023年度總預算的50%),美國政府聲稱這是近年來最大規模的一筆外部投資案。眾所周知,晶片是所有現代電子產品的命脈,也是工業經濟的基礎。台積電為何會如此大規模赴美投資?台積電會不會成為「美積電」?台積電出走,究竟會動了誰的乳酪?

美國全方位出擊,謀求構建遏華產業鏈
  2022年4月,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在美國布魯金斯研究院和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聯合舉辦的會議中表示,台積電設在美國華盛頓州的工廠從1998年開始做出不懈努力,但仍需要花費臺灣L5倍的成本才能製造出相同的產品,在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比臺灣(省)至少高出50%。所以,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的項目無法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產基地。但僅僅時隔8個月之後,台積電就改變主意、決定在美國投資,而且台積電出手闊綽,決定猛增對美投資,背後最大的決定性因素不是台積電,而是美國。
  近年來,中美實力對比不斷變化。2001年,美國GDP為10.58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的31.63%。同年,中國GDP僅為1.34萬億美元,僅占全球比重的4%。而到2021年,美國GDP總量為23.04萬億美元,占全球比重的24%;中國GDP總量為17.7萬美元,約占全球比重的18.5%。中美實力此長彼消,引發美國高度戰略焦慮,圖謀以多種方式對華遏制,而科技封殺和產業鏈封鎖即為其中重要組成部分,這在晶片領域表現得尤為明顯。
  一是無理打壓中國企業。特朗普時期,美國政府就赤膊上陣,對中國相關企業進行圍堵封殺。拜登上臺後,較特朗普有過之而無不及,進一步加碼。2022年12月,美國商務部發佈公告,宣佈將長江存儲及其日本子公司、光刻機生產商上海微電子、人工智慧晶片公司寒武紀等36家中國高科技企業及研發機構列入美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美國政府要求美國企業在未經許可下不得向清單內企業供應美國商品、技術及服務。究其本質而言,美方顯然是在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濫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動用國家力量擴大打擊中國企業和機構,這是典型的市場扭曲和經濟霸凌做法。
  二是炮製所謂「晶片法案」。2022年8月,拜登簽署了「2022晶片與科學法案」。該法案將.為美國半導體的研究和生產提供520多億美元的政府補貼,還將為晶片工廠提供投資稅抵免,這是近幾年最大規模的公共資助研發項目。另外還撥款約2000億美元,旨在促進美國的半導體研究、開發和生產,確保美國在納米技術、清潔能源、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未來技術和產業中的領導地位。該法案中包含的聯邦資金,旨在刺激全美範圍內的私營部門投資,從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乘數效應。
  三是構建「晶片四方聯盟」。2021年,拜登政府提議成立由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組成的所謂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4聯盟),以確保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協調政策、補貼和聯合研發能夠維持在同一步調。如果從地緣政治學的角度來觀察,美國明顯是企圖構建將中國大陸排除在外的半導體產業鏈,借此機會孤立和遏制中國大陸。

美國「胡蘿蔔加大棒」政策,對台積電巧取豪奪
  為了達到科技遏華的險惡用心,美國政府評估,僅僅打壓中國企業或構建「晶片四方聯盟」還遠遠不夠。在此基礎上,美國又將貪婪的目光瞄向了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廠家台積電,企圖將台積電移到美國,以確保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絕對主導地位。台積電是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龍頭企業,在先進晶片方面,台積電幾乎是獨孤求敗,處於絕對壟斷的地位。在5至10納米晶片制程領域,台積電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份額。其他廠商比如LG、三星、英特爾等,也只能屈居一隅。台積電在全球的地位由此可見一斑。也正是因為如此,美國才處心積慮,費盡心思,圖謀將台積電這塊「肥肉」給吞入口中。
  一是政策補貼誘惑。為了吸引台積電赴美,拜登政府為台積電開出了「豐厚的條件」,提供大約40億美元的補貼,約占台積電在美第一期建廠投資的三分之一。但美國的政策補貼,對於台積電而言,無疑是「糖衣炮彈」,是「假糖果,真毒藥」,說其是「糖果」,主要是因為表面誘惑較大,說其是「毒藥」,主要是此舉將會把台積電綁架到了美國,「台積電」也就變成了「美積電」,因為身在敵營,又領對方補助,美國只要一紙禁令,或停止付錢,台積電立刻就會大失血。未來美國一定會大力扶持美國本土企業英特爾,台積電在全球的優勢地位將會面臨嚴重挑戰。
  二是政治極限施壓。在重金拉攏台積電的同時,美國對於台積電的防範意味也十分濃厚。在拜登簽署的「晶片法案」中,法案條文裡有多處警告美國在晶片等領域「不要太過依賴台企」的字眼。2022年7月,美國商務部長吉娜.雷蒙多曾發出警告,聲稱美國嚴重依賴海外晶片製造,其中90%的尖端晶片從中國臺灣購買,一旦進口管道被切斷,美國就會面臨經濟衰退,同時危及國家安全。為了防止最壞場景的出現,美國政商界人士全力向台積電施壓。例如,2022年8月3日,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竄台時,專門與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前董事長張忠謀等會晤,要求台積電加速對美投資。8月6日美國「亞洲新聞台」發表題為《臺灣獨霸全球電腦晶片供應,難怪美國擔憂》的評論文章稱,佩洛西竄訪臺灣的其中一個核心目的是拉攏台積電,以圖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
  三是炒作戰爭危機恐嚇台積電。佩洛西竄台後,台海局勢空前緊張,美國不但不去滅火,反而繼續點火拱火,甚至火上澆油。美國政府多位官員透過媒體放話,聲稱「未來如果台海發生戰爭,為了避免台積電拱手相讓,最好先把台積電炸掉,這樣中國大陸就無法控制全球的半導體市場了」。還有另外一個方案就是「把工程師都帶到美國去,這樣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顯然,美國炸掉台積電是假,逼迫台積電出走才是其最真實的目的。
  台積電赴美投資前後,張忠謀曾坦陳,強調亞利桑那工廠是美國政府「逼迫」建設的,做出這一決定的不是已經引退的自己,而是台積電現任董事長劉德音。從中可以看出,張忠謀在美國高強度施壓背後的無奈。

「護台神山」被掏空,臺灣成為最大輸家
  拜登在參加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儀式上曾自豪地表示,「美國製造業回來了」。但對於臺灣而言,美國製造業的回流是以臺灣製造業的出走為代價的。
  一是台積電正在加快「脫台」。張忠謀已經證實,目前在亞利桑那州設置的5納米工廠是美國境內最先進的制程,首批設備已經從臺灣運至新廠,未來台積電將把全球最先進的3納米制程轉移到美國,在美國設立3納米晶片廠。屆時,合計月產能將達5萬片。與在美國興建最先進晶片制程廠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台積電在臺灣新建的廠子,多是一些未來即將被淘汰的產能。例如,台積電在高雄市只興建28納米晶片廠。對此,台積電還專門對外放消息聲稱,原計劃在高雄建7納米與28納米兩座晶片廠。如今受到7納米晶片「砍單」效應,產能利用率下降,因此取消7納米建廠產能規劃,只建設28納米工廠。台積電的這種說辭,屬於典型的欲蓋彌彰,其真實意圖是不願意再把最先進的產能留在臺灣。可以預測,等到3納米制程轉移到美國,中國臺灣地區的台積電其實就會日漸「空殼化」。
  二是臺灣高科技人才加速出走。科技博弈的背後,其實是人才競爭。確立尖端微細加工技術最重要的是確保和長期留住優秀人才。英特爾之所以在製造技術競爭中落後於台積電,就是因為技術人員和製造人員的離職率高,難以積累技術。台積電赴美投資,勢必會帶動臺灣相關科技人才赴美工作。在2022年11月,一群台積電員工攜家帶眷,舉家搬遷飛往美國鳳凰城。這是台積電第一班包機,就把將近300個工程師送往美國。而且在未來幾個月還有6架包機,總計會有至少1000個工程師與其家屬被陸續送至美國,到2023年底大約有2000名左右高級人才會因此離開臺灣。
  三是臺灣半導體產業將釜底抽薪。台積電在臺灣被稱為「護台神山」。2021年台積電全年營收約為568億美元,約占臺灣7727億美元GDP總量的7.35%。2021年臺灣出口額4464億美元,其中台積電就獨佔了約12%。所以,台積電赴美投資設廠,不是簡單的企業出走,而會同時帶走臺灣資金、人才、技術乃至整個半導體產業鏈。當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產值已經占到臺灣GDP的1/4,若要真的被搬空,那對於臺灣經濟發展來說,無疑於釜底抽薪。從目前的評估來看,台積電出走所帶來的資金外流效應,將突破1.2萬億新臺幣,將會導致臺灣失去6000多個高薪就業機會。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島內才有輿論感慨,「原本只是向美國交個保護費,現在連先進制程都跑過去了」「這只是剛開始,美國想整碗搶去」。
  台積電在臺灣產業和財政收入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理論上來講,民進黨當局應該鼓足勇氣,想方設法,敢對美國說「不」,將台積電留在臺灣。但民進黨當局出於「親美倚美」「挾洋謀獨」的險惡用心,以「攜手產制『民主晶片』,打造永續供應鏈」為名,將台積電拱手送給美國,聲稱對台積電赴美投資「樂觀其成」。台積電是上世紀80年代國民黨執政時期臺灣當局協助創建的,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凝聚了臺灣幾代人的心血和汗水,現在民進黨當局卻將之作為「投名狀」來向美國獻媚,最後犧牲的只會是臺灣自身的利益。歷史終將證明,民進黨不但是台積電赴美的「幫兇」,也是臺灣經濟社會的「罪人」。

(鍾厚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