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上將與他的工人兒子

  1949年10月2日,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聯合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發起了廣東戰役。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廣東全境得以解放。得知廣東戰役我軍取得的巨大勝利,毛主席當即說,給廣東軍區發一封電報,在報紙上多多宣傳一下。
  第二天一大早,廣東解放的消息就登上了各大報紙的頭版頭條,甚至廣州大街小巷到處都拉起橫幅,歡慶解放軍的到來。幾天之後,不知是誰的主意,報紙上開始刊登葉劍英、陳賡、鄧華三位解放軍首長的肖像照片,並且還要求將報紙分發到廣東軍區各個連隊中,讓每一位戰士流覽學習。
  「這個人,就是我父親。」
  四野第12兵團第46軍彼時剛參加完衡寶戰役,原地休整。46軍各支部隊便組織戰士們學習解放廣東的經驗。這一天,7連指導員將全連戰士集合在一起,然後拿出一摞報紙分發給每個人學習。
  這時,一個大約20歲出頭、模樣清秀的小戰士卻變得有些急躁起來。他死死盯著報紙上的照片看了又看,隨後又趕緊跑回寢室,從枕頭下翻出一張舊得泛黃的一寸照片。比對完照片之後,小戰士手指文章,逐字逐句地看著。不知不覺間,眼眶竟然濕潤了起來,「吧嗒」一滴淚珠滴落在報紙上。
  一旁的戰友們發覺了異樣,趕緊問道:「鄧賢詩,你這是怎麼了?看個報紙都能哭鼻子。」誰知,鄧賢詩接下來的話卻讓眾人難以置信。只見他指著報紙上鄧華司令員的照片,喃喃說道:「這個人,就是我父親。」聽到這話,戰友們心中根本不信,甚至還有性格耿直的人直接說道,鄧賢詩是在故弄玄虛。
  指導員在瞭解情況後說:「你入伍的時候,我清楚記得家屬那一欄都是空著的,還說自己是個孤兒,現在怎麼又突然冒出個爹來?」
  原來,鄧賢詩從記事開始,就從沒有見過父親。入伍之前母親也已經病逝,所以登記表上家屬那一欄確實是空白的。每當有人問道他的家庭情況時,鄧賢詩也總是回答自己無父無母,是個孤兒。
  鄧賢詩見指導員不相信,立馬掏出那張照片放在報紙上。「指導員,這是我父親的照片,我母親去世前交給我的。你再看看報紙上的照片,是不是一模一樣。」看到鄧賢詩如此倔強,指導員只好接過報紙仔細看起來。
  那張泛黃的照片雖然有些模糊,但依稀能夠辨認出、照片上的年輕男子長相俊朗、目光清澈,放在當年肯定也是十裏八鄉的俊俏後生。
  再看看報紙上鄧華的照片,經歷了二十多年戰場洗禮,臉上已是佈滿滄桑。眼神更是透露出一股雷厲風行的大將風範,這是只有在經歷過一次次生死考驗之後、才造就了讓敵人聞風喪膽的眼神!
  指導員在兩張照片之間看了又看,心中突然冒出一個大膽的想法:難不成鄧華將軍,真的是這個毛頭小子的父親?
  因為這兩張照片雖然間隔的時間跨度極大,但無論是外表、還是神態,都十分相似。尤其是那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和深凹下去的面頰,簡直就是一個模子裏雕刻出來的。
  許久之後,指導員這才對鄧賢詩:「這樣吧,我把這個消息向上反映反映,興許能夠得到首長的重視。這張照片暫且借我用一下。」
  流落在民間的兒子
  指導員把這個情況寫成了一個書面材料,並且把那份報紙、還有鄧賢詩父親的照片貼在了上面,先是上報給了營部,營部又上報給了團部。經過逐級上報之後,這份材料最終被遞交到了第46軍軍長詹才芳的手中。
  詹才芳1924年就投身於革命,他芳與鄧華接下了深厚的友情。而且詹才芳也聽說到,鄧華將軍的確有個流落在民間的兒子。看到手中這份材料,詹才芳不敢獨自做決定,當晚便驅車趕到了第12兵團司令部。
  來到兵團司令部門口,詹才芳還沒等車停穩,就急匆匆地推門走了下去,見到肖勁光後也顧不得敬禮,直接說道:「司令員,鄧華的兒子……可能找到了。」隨後,詹才芳把材料交到了肖勁光手中。不論是照片、年紀、祖籍,都十分相近。
  可是只有一點,令肖勁光有些拿不准。在這份材料中,鄧賢詩明確交代,自己的父親名叫「鄧多華」,與鄧華將軍的名字有些出入。見肖勁光指出了這個問題,詹才芳這才說道:「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有所懷疑,只不過後來我想,鄧華司令員是不是改過名字?」
  原來,鄧華曾不止一次委託老戰友們幫自己尋找兒子,雖然大家對這件事十分上心,可這麼多年過去了,卻沒有半點音訊。如果這個鄧賢詩真是他們要找的人,那可真是幫鄧華了卻了這塊心病。
  鄧賢詩的信
  第二天早上八點左右,肖勁光叫醒詹才芳,隨後給15兵團司令部打去電話。
  鄧華接起電話後,肖勁光連忙問道:「你是不是改過名字?」對於這個問題,電話那頭得鄧華有些疑惑,但還是承認道:「改過,我之前就鄧多華,後來參加了革命,就改成了鄧華。」
  本來他想直接告訴老戰友這個天大的好消息,但轉念一想,他們父子分別了二十多年,最後這道坎還是讓鄧賢詩親自來邁比較好。於是,肖勁光派人給鄧賢詩帶話,要他趕緊寫一封信,自己會幫忙轉交給鄧華。
  「鄧華司令員您好,我是鄧賢詩,四野第12兵團46軍的一名解放軍戰士,我的母親名叫邱青娥。母親臨終前、給了我一張父親的照片,和報紙上您的樣子非常相像,我覺得您就是我的父親鄧多華……如果這是真的,請您給我信,謝謝。」
  肖勁光立馬派人趕往廣州,交到了鄧華的手中。當他打開信件之後,瞬間激動起來。
  1925年,剛剛15歲的鄧華在父母的逼迫下,娶了同鄉邱青娥為妻。那個時候,鄧華已經接受過進步思想的薰陶,並且立志要參加革命,自然十分反感這種家族包辦婚姻,對於邱青娥也沒有好臉色。可是相處時間久了,鄧華髮現自己的新婚妻子不僅知書達理,而且思想十分開明,甚至主動支持自己參加革命。於是,鄧華對於邱青娥的感情急劇扭轉。
  1927年,邱青娥生下了一個孩子,欣喜的鄧華給他取名為鄧賢詩。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擁有遠大志向的鄧華加入了共產黨。此時,鄧華面臨著一個艱難的抉擇,要麼放棄理想、歸隱鄉林,過上平靜的生活,要麼追逐理想、「拋妻棄子」,過上刀口舔血的流浪生活。就在鄧華舉棋不定之際,妻子邱青娥鼓勵他走出去,參加革命隊伍。
  最終,鄧華背井離鄉,參加了湘南起義,從一個小小的紅軍幹事、步步升遷,最終成為了兵團司令員。在這十多年時間裏,鄧華日日思念妻子和兒子,並且經常與邱青娥互寄家書。可是,1937年,時任115師獨立團政委的鄧華再次給妻子寄信之後,等了一個多月,卻遲遲沒有收到回信。雖然鄧華心中十分擔憂,但抗日戰爭局勢緊張,前線戰事吃緊,身為軍隊首長的他無暇考慮太多,只能帶領將士們投入新的戰鬥中。直到後來,鄧華才知道,妻子早已病逝,這也正是他遲遲沒有收到回信的原因。
  抗日戰爭結束之後,鄧華回到了湖南彬縣老家,卻發現祖宅早已破敗不堪,多年未見的兒子也不知去向。經過多方打聽,鄧華才從鄉親們口中得知,鄧賢詩參加了八路軍。為了找到兒子的下落,鄧華通過電話聯繫多名老戰友,希望幫忙打聽一個名叫「鄧賢詩」的年輕人的消息。可一連三年多時間過去,鄧華遲遲沒有得到消息。
  原來,鄧賢詩參軍的時候,家屬一欄一片空白,就連別人問起時,也只是回答自己是個孤兒。再加上鄧華給戰友們打電話時,只是交代自己兒子名叫「鄧賢詩」,並沒有說具體是哪兩個字。
  正因如此,鄧華才一直沒有找到兒子的下落。
  「我還是想靠自己」
  鄧華連夜趕往46軍駐地、湖南衡陽,找到了詹才芳。
  大概過了一個小時,一個年輕人跑進了辦公室,見到鄧華的那一刻便紅了眼眶。
  兩人緊緊地擁抱在一起,而詹才芳等人也識趣地走了出去,給父子倆單獨相處的空間。
  平靜過後,鄧華這才問道:「我虧欠你的實在太多了,說吧,想我怎麼補償你?」
  可是鄧賢詩卻搖了搖頭。
  他知道,父親向來是個公私分明的人。
  而且,他也不想因自己的身份,獲得一些特殊的待遇。
  鄧賢詩淡淡說道:「我還是想靠自己,不想因為『鄧華之子』的身份,而被別人指指點點。」
  聽到這樣的回答,鄧華欣慰地點了點頭。
  新中國成立之後,鄧華因功勳卓著,被授予上將軍銜,先後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瀋陽軍區司令員、四川省副省長、中央軍委委員等諸多要職。
  而鄧賢詩卻依舊默默無聞,以一名普通解放軍戰士的身份、堅守在崗位上。轉業之後,他也沒有利用手中的關係,而是低調地做了一名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