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台獨」是絕路 兩岸應攜手走和平繁榮之路

  【中新社成都8月18日電】當前兩岸形勢日益嚴峻,兩岸關係正面臨著和平與戰爭、繁榮與衰退兩條道路、兩種前景的重大選擇。17日至18日在成都舉行的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上,兩岸學者圍繞相關議題展開探討。
  日前,賴清德以所謂「過境」之名竄訪美國,多位學者表示,賴清德此舉旨在騙取選票,置台灣民眾利益於不顧。民進黨當局勾連外部勢力進行謀「獨」挑釁,將台灣推向兵凶戰危的險境,嚴重損害中華民族根本利益。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講座教授鄭劍認為,賴清德的竄訪之舉具有明確的炒作意圖。民進黨企圖利用、助推台海緊張局勢騙取選票,為謀一黨私利,明知此行帶來的嚴重後果仍一意孤行,不惜令台灣民眾利益受損。若賴清德跟隨美國的戰略思維裹挾台灣民眾,其不僅是麻煩製造者,更是災難製造者。
  學者談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推進和平統一,為台灣同胞實現最大利益
  中新社成都8月18日電:「儘管美國不斷升級對華打壓遏制,台當局對兩岸交流合作限制重重,但大陸將堅持『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18日在成都舉行的2023年兩岸關係研討會上,上海交通大學台灣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盛九元說。
  當前台海局勢緊張,與會學者認為,更要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共同分享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帶來的巨大歷史機遇,增進同胞親情福祉,鑄牢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孫亞夫指出,大陸於2014年提出兩岸融合發展,實際包含兩方面,一是兩岸交流合作,二是大陸實施有利於保障台灣同胞福祉的政策措施,如「31條措施」「26條措施」等,以擴大兩岸共同的經濟利益、增強精神紐帶、融洽同胞感情,更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兩岸和平統一有重要意義,有利於鞏固兩岸經濟文化社會聯繫。
  「在同等待遇政策吸引下,已有許多台胞在大陸取得新發展、開創新事業。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開展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台灣同胞將在此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認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台灣同胞實現最大福祉的最佳途徑,必將為台灣同胞實現最大的現實利益。
  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還能實現台灣同胞最大的安全利益,楊毅周表示,只有深化融合發展,才能有效聯結兩岸共同利益,形成兩岸命運共同體,解構「台獨」認同;才能化解兩岸誤解和分歧,增進兩岸同胞認同;才能有效消除兩岸對立對抗狀態,不斷增進同胞瞭解、理解、感情和善意,維護台海和平穩定,推進兩岸和平統一進程。
  就經貿領域而言,盛九元認為,兩岸經貿合作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為台灣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和良好機遇。儘管外部經濟、政治環境嚴峻複雜,兩岸貿易額略有下降,但由於兩岸經濟具有高度彈性且貿易結構互補,兩岸經貿合作在總體上仍保持相對穩定。
  盛九元建議,應在宏觀層面把握合作目標和路徑,充分考慮兩岸民眾民生福祉與獲得感,從深化融合發展的視角開展政策與制度設計。同時,要著眼長遠,正確處理兩岸間的利益分配與台胞台企權益保護,建構起「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的合作機制。
  對於兩岸民間交流,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實際上是將兩岸關係推上和平統一的軌道,符合中華民族共同利益,應為兩岸共同選擇的方向。近年來,台灣當局為兩岸交流設限,對融合發展加以阻撓,試圖令兩岸「脫鉤斷鏈」,但民間交流仍是兩岸融合發展的主題和主流,「把這方面做好,就可以衝破民進黨當局在政策上製造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