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消費者理性抵制日本核污水排海

  【香港中通社北京8月27日電】24日,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正式啟動核污水排放,約3.12萬噸的核污染水將在今年內被排入大海。消息甫一發出,便引發廣泛關注。過去四天,內地互聯網聲討聲不止,相關話題的閱讀和討論量累計超過二十億次。
  記者就此事件隨機採訪北京民眾,多數受訪者對抵制日本核污染水排海抱持理性態度,認為日本的不負責行為將對日常生活造成難以估計的消極影響,開始避免選購日本進口商品,但未顯出恐慌情緒。
  事實上,自中國海關總署24日宣佈全面暫停進口原產地為日本的水產品後,各類售賣日本生鮮產品的消費場所就成為輿論焦點之一。
  記者在北京知名日資商場伊藤洋華堂中看到,其生鮮賣場中的海鮮、水果等銷售區域內,張貼有醒目的原產地標識,強調所售商品出自非日本國家或地區。據工作人員介紹,為應對事件不良影響,該商場第一時間採取上述措施,以打消顧客疑慮。
  也有民眾表示,盡管厭惡日本不負責任的行為,但不會衝動地抵制所有日本產品。持此類觀點的人普遍認為,不是所有日本商品都會受核輻射影響,通過科學手段確認安全後,就可以繼續使用。至於海鮮、化妝品等食品或接觸類產品,多數受訪者則明確表示不會再選擇來自日本的相關商品。
  「目前店內的生意并未受到影響。」北京某大型連鎖日料店店長李先生說,該店早已使用來自挪威、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食材,「很多顧客會特意確認店內生鮮食品是否來自日本。當客人確認無誤後,仍然會繼續在店內消費」。
  值得注意的是,事件在國際上輿論場中亦引發劇烈震蕩,有受訪者主動談起部分國家對日本這一行為的熟視無睹。北京市民張先生表示,日本之所以會一意孤行,與美國等一些國家的默許縱容有很大關係。他認為,若要阻止日本繼續排放核污水,更需要各方在政治上做出努力。
  有北京學者指出,福島核污染水排海事件中,日本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合作尚不足以全面履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和相關國際法規定的合作義務,亦不能替代或減免其與可能受影響國家間的合作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