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省份GDP裏的秘密 廣東進階,西部加速,東北逆襲

  甲辰龍年到來之際,31省直轄市自治區公佈2023年GDP成績單。
  經濟總量上,多省市較2022年跨上新臺階。廣東成全國首個GDP總量超過13萬億元的省份,全國經濟總量達萬億級的城市從2022年的24個增加至26個。
  2023年全國GDP實際增長率為5.2%,增速前十名(編者注:因數據並列,共有14省份)中,西部省份拿下半壁江山。全國城市中,GDP增速實現兩位數增長的共有7城,分別來自海南、甘肅、新疆、江蘇及內蒙古。
  從2023年各地發佈的經濟運行報告來看,「新三樣」(主要指電動汽車、光伏產品、鋰電池,相對於「老三樣」服裝、家電和傢俱)在全國遍地開花,成為拉動GDP增長的利器。
  新冠疫情陰霾已逐漸消散,2023年消費基本回到疫情前狀態,各地亦加快加大對新質生產力的投資,但國際宏觀形勢對於中國的外需影響仍在。
  新質生產力崛起
  廣東已連續35年穩坐中國第一經濟大省寶座,2023年13萬億元GDP總量占全國經濟總量的10%,接近西北五省的2倍。
  「放到全球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來看,廣東也能排十餘名。」廣東社科院經濟學研究員丁力對南方週末記者說。丁力長期關注珠三角、長三角區域經濟發展。在他看來,廣東總量攀升是自然而然,但也有個中不易。
  廣東2023年GDP增速為4.8%,低於全國增速水準。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是4.8%、4.8%、4.7%。
  丁力介紹,以往,廣東、江蘇都享受了對外開放的經濟紅利,外向型經濟發揮重要作用。發達國家資本以香港、深圳為跳板將工廠設在珠三角地區,又以上海為跳板將工廠設在江蘇。多年來,江蘇一直對廣東緊追猛趕,但近年來兩地都面臨著開放紅利減弱的壓力。
  「一個表現是鹽田港的集裝箱不如過去繁忙。」丁力說,鹽田港承擔著廣東省超三分之一、對美貿易四分之一的外貿進出口量。2021年-2023年,鹽田港集裝箱吞吐量分別是1416萬標箱、1404.07萬標箱、1404.14萬標箱。
  廣東自2008年提出「騰籠換鳥」已有15年。勞動密集型等傳統產業陸續外遷或轉型,支柱工業產業轉為電子設備製造業、電氣機械器材製造業和汽車製造業。這些新質生產力為廣東經濟提供支撐,2023年新能源汽車增加值增長83.3%,積體電路增長23.8%,光電子器件增長17.9%。
  2023年,廣東新質生產力方面的固定投資力度繼續加大。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投資分別增長22.2%、18.2%。「政府主導的公共服務投資如教育、醫療、養老也做了不少貢獻。」丁力說。
  廣州GDP較2022年也上了一個臺階,成為繼深圳後廣東省第二個總量邁入三萬億元的城市,但廣州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低於深圳。
  廣州統計局發佈的2023經濟運行情況介紹,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其中,主導產業裏的汽車、電子產品製造業增速實現轉正。新質生產力產品代表,如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風力發動機組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倍、80%和38.2%。
  「新動能產業增速彌補了傳統行業的經濟增長不足。」丁力解釋,廣州的傳統工業仍在拖後腿,新質生產力基數不大但增速很快,所以總體來看工業增速變化不大。換言之,「汗水經濟」已無法支撐廣州經濟增長,而新質產業距成為「當家長子」仍有一段距離。
  從兩萬億元到三萬億元,廣州耗時五年。更重要的是,如何繼續往前走?
  在丁力看來,廣州創新潛力還未完全開發,廣州高校林立可以更好地將科研與產業進行轉化。這方面可以向深圳學習,深圳由企業家占主導地位,更好帶動產學研發展,創新氛圍濃厚。
  丁力是浙江人,他認為,相較於多數人創造財富的「浙江模式」,無論是廣東還是廣州,在發展經濟上更多是依賴於大專案、大企業。
  例如揭陽2022年的GDP增速為全省最末,甚至是唯一一個負增長的省內城市。2023年,揭陽主要依靠先進製造業和重工業,令GDP增速一舉扭轉吊車尾的局面,變為全省第一。
  2023年5月,投資約700億元的揭陽中石油煉化一體化專案開始全面投產,海洋牧場、新型儲能、高端海工裝備製造等專案亦穩步開展。
  自貿港紅利釋放
  2023年,海南以9.2%的GDP實際增速排名全國第二,各地市表現均超過全國GDP增速。其中,三亞、儋州實現兩位數增長。
  「海南經歷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整陣痛後,自貿港政策紅利正在釋放。」丁力也關注著與廣東隔著一道瓊州海峽的海南。
  他表示,對比國內其他地區,自貿港政策讓海南成為政策最優地,加上中國加入RCEP協定,在東盟十國、日韓、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中,海南某種程度上算是地理中心,戰略地位價值顯現。
  自貿港政策帶動下,海南第二和第三產業增加值均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
  全省固定資產投資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13%,遠高於總投資增速。不含房地產的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5%,占比提升至38.7%,其中工業投資增長6.3%,已連續七年跑贏總投資增速。此外,新能源汽車銷售額增長30.1%。
  據海南省統計局數據,自貿港13個重點產業園區營收全部實現增長,其中11個園區實現兩位數及以上增長。13個重點產業園區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僅洋浦經濟開發區、海口江東新區、三亞中央商務區、海口綜合保稅區四園區就拉動總營收增長16.1%。
  新冠疫情結束,最先復蘇的是海南的旅遊服務業。2023年,海南美蘭、鳳凰、博鼇三大機場及瓊州海峽旅客吞吐量均創新高,全省接待遊客增長49.9%,旅遊總收入增長71.9%。其中,博鼇樂城國際醫療先行區吸引的醫療旅遊人次增長60.1%。
  旅遊人數增加亦帶動海南住宿餐飲業、零售業等接觸性行業全面回暖。2023年,海南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全省服務業增加值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旅遊人群核心消費目的地是12家離島免稅店,銷售額同比增長19.3%。
  「零關稅」是自貿港利好政策之一。2023年,海南「零關稅」累計進口貨值195.7億元。跨境收支規模873.2億美元,增長39.5%。
  一位在三亞免稅城工作的銷售員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年前這段時間,櫃檯每天一開門就有不少客人進店,最忙時她要同時服務四到五個人。
  「海南的發展體現了另外一個特色,就是消費的拉動。」北京常態智庫大數據分析技術研究院院長彭真懷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正巧在海南出差。
  據他觀察,國有企業對推動2023年海南經濟增長發揮重要作用。海南省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亦披露,海南省屬國企營收增長65.2%,增速全國第一。新增駐瓊央企48家。
  2023年8月至今,海南已與湖南、廣東兩省合作共建產業園,合作省份的重點企業紛紛落戶自貿港。如首個省際共建園區——湘瓊先進製造業共建產業園,便是疊加湖南工程機械優勢與海南海運物流和稅收優惠政策,重點打造工程機械再製造出口基地,以「前店後廠」模式服務於東南亞、中東等海外市場。
  這也意味著,未來各省都可採用共建產業園的模式參與自貿港建設。
  西部迎歷史機遇
  2023年GDP增速前十名中,西部省份占7席,其中4省位列前五,分別是西藏、內蒙古、新疆和寧夏。
  西部開發政策從1999年提出至今已有25年,基礎設施等基礎建設工作基本完成。西部省份增速快,一方面與自身基數不大有關,另一方面西部省份的新能源(風電、光電等)、新材料大專案投資拉動效果明顯。
  如2023年GDP增速排名第一的西藏,既有中央援藏政策支持,也與重大民生工程投入有關。
  西藏2023年民生領域投資增長31.8%,啟動多項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專案,涉及保障性安居工程、老舊社區改造、建設區域醫療中心、邊境與鄉村硬化路、建制村通電覆蓋等。
  固定投資方面同比增長35.1%,如繼續推進川藏鐵路、G318提質改造等重點專案,普蘭機場、貢嘎機場第二跑道和國際航站樓建成投運。
  交通通達帶來的直接影響是,西藏2023年客運量增長99.2%。其中,民航增長135.1%,公路客運增長93.3%,鐵路客運增長75.4%,全社會運貨量增長25.7%。西藏旅遊人次和旅遊收入同比增加83.7%、60%。
  意想不到的是,西藏的進出口表現亮眼。全區貨物同比增長138.3%。其中,出口98.25億元,增長127.7%;進口11.53億元,增長295.2%。
  這得益於西藏區域開放進一步擴大,2023年15個傳統邊貿點獲批恢復,吉隆、普蘭、樟木、裏孜四口岸全面實現客貨(客車、貨車)雙通。西藏邊貿主要針對南亞國家,未受西方消費疲軟形勢影響。
  「(西部)各省針對本省實際採取的針對性發展措施,收穫良好的經濟增長勢頭。」彭真懷分析,西藏電力資源豐富,恰好成為西藏發展的產業優勢。
  2023年,西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調油價、降電價,高原特色產業目錄電價最高調降64%,預計每年降本減負5億元。全區居民和工商業綜合用電成本分別調降13%和14%,邊境鄉鎮電價減半收取。
  努力之下,2023年西藏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8.7%,其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17.6%。全區規模以上發電企業發電量137.38億千瓦時,增長10.8%。其中,水力發電量126.21億千瓦時,增長11.8%。
  新疆、寧夏、內蒙古與西藏有著相似的能源優勢。尤其是西北地區省份,不僅掌握著豐富的石油或煤炭等礦產資源,還加大風、光、水發電等新能源基礎設施的建設投入。
  「西部省份的能源優勢恰好滿足當下高載能的數據基礎設施產業所需。」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國家未來長期推動新能源發展,是西部省份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
  2022年,國家發改委同意「東數西算」工程在8地設置國家算力樞紐節點,除了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外,其他節點均設在西部地區。
  「未來數字經濟規模會增大,這也是未來西部省份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陳耀說,西部地區的能耗指標將是一項有利的招商引資工具。
  想方設法「走出去」
  東北經濟跑出意外速度。吉林2023年以全國排名第七斬獲「近年來最好位次」。與此同時,瀋陽2023年的GDP增速亦是「十年來首次跑贏全國水準」。
  彭真懷注意到,吉林2023年在東北三省重大專案投資中力度最大,全年共有2580個重大專案,其中百億級以上的重點專案有15個,如一汽新能源汽車專案、吉化乙烯轉型升級專案、全省水網工程、高鐵及機場的建設工程等。
  「吉林給我的另一個感受是,想盡一切辦法『走出去』。」彭真懷說,相比東北地區另外兩省,吉林並無港口優勢,但吉林抓住海參崴(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通航機遇,形成新的內貿貨物跨境運輸中轉口岸。這也是時隔百年後,吉林再次打通入海口。
  不僅如此,吉林還利用內蒙古滿洲里口岸、黑龍江綏芬河口岸、同江口岸打通長春到歐洲的中歐班列。目前吉林能實現對外貿易的班列有「長滿歐」「長琿歐」「長綏歐」和「長同歐」。
  海、陸對外通道暢通,幫助吉林2023年進出口總額創歷史新高,以7.7%的增速居全國第九。其中,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88.9%,新增進出口企業1332家,增長57.6%,為五年內新高。
  彭真懷介紹,儘管東三省在重工業佈局上相似度高,但吉林在汽車產業、裝備製造業方面仍有獨特的產業優勢。
  吉林重點產業之一的汽車產業,2023年工業增加值增長14%。一汽集團省屬口徑產銷量分別增長16.7%、17.6%,其中,紅旗品牌汽車產銷分別增長12.5%和13.1%;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增長43.2%、62.7%。
  此外,吉林已形成以汽車及零部件、農產品、有機化學品等為主導的出口產業。2023年整車出口量增長158.3%,機電產品出口增長79.6%,高新技術產品增長122.1%。吉林政府工作報告仲介紹,時速200公里以上高速動車組成功出口歐洲。
  在投資和出口均有不俗表現的同時,吉林在消費領域也無短板。2023年旅遊帶動服務業回暖,吉林接待遊客人次和旅遊收入均達到歷史最好水準。服務業增加值增長6.9%,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58.2%。
  警惕產能過剩
  2023年中部六省的一半掉入GDP增速後十名,分別是河南、江西和湖南。而在2022年,中部省份曾紮堆闖入增速前十。
  從2018年起,河南經濟增速在全國排名中便處於中等偏下位置。2023年,河南第五大經濟省份的地位已被四川趕超。與同屬五萬億量級的中部省份湖北、湖南相比,河南經濟增速最慢。
  陳耀認為,河南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即傳統產業並無較大起色,新動能產業尚未發揮作用。此外,消費拉動經濟的效果也不明顯。
  與2022年相比,江西和湖南的GDP增速排名落差較大。江西由全國GDP增速第三掉至倒數第二,湖南從增速第四掉至倒數第六。
  「外需不振或是主因。」陳耀分析,多數中部省份依靠礦產資源拉動,基本屬於初級加工模式,向資源深加工延伸的產業鏈仍未形成,主要為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提供產業配套。在面對複雜國際形勢時,東部沿海地區的外貿出口不暢,也會傳導至作為上游供應商的中部省份。
  湖南尚未公佈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但官方披露的亮點中並未提及外貿相關數據。江西省政府工作報告用「穩規模優結構」進行表述,並未給出全省進出口總額數據,僅公佈「新三樣」的出口額增長73.5%。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從各省份已公佈的政府工作報告來看,以「新三樣」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遍地開花。
  對於剛入局「新三樣」的省份而言,從無到有的產業增加值漲幅是最明顯的,但對於入局較早、已有一定規模產值的省份而言,市場競爭程度加劇,通常難以繼續保持以往增速。
  在陳耀看來,當前中國「新三樣」產品的增速是非常態的,市場處於過度競爭狀態,極有可能在未來出現產能過剩的風險。尤其是國際環境複雜多變,各種不確定因素都會影響外需市場,如近期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啟動的反補貼調查等。
  (周小鈴 趙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