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才高地助強國建設 鄒玖勝

  《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至2035年)》宣講會日前在本澳舉行,為澳門融入國家教育現代化進程指明方向。在全球人才爭奪白熱化與國家教育強國戰略加速推進的雙重背景下,澳門亟需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中找准戰略支點,以教育革新為引擎,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生態系統。這不僅關係到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成敗,更是國家在東西方文明交匯處佈局國際人才樞紐的關鍵落子。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2024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發表重要講話,會後頒佈《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二○二四至二○三五年)》。《規劃綱要》是首個以教育強國為主題、以全面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為重要任務的國家行動計劃,明確提出構建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統籌推進機制,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支撐作用,緊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高水準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建設,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規劃綱要》提出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各級教育普及水準持續鞏固提升,高質量教育體系初步形成,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明顯提升,人才自主培養品質全面提高,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關鍵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教育佈局結構與經濟社會和人口高質量發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設邁上新臺階。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黨對教育事業全面領導的制度體系和工作機制系統完備,高質量教育體系全面建成,基礎教育普及水準和品質穩居世界前列,學習型社會全面形成,人民群眾教育滿意度顯著躍升,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能力顯著躍升,教育現代化總體實現。
  本澳作為國家教育體系重要組成部分,肩負重要使命,須努力推動教育更高質量發展,為建設教育強國獻力。特區政府日前舉辦《規劃綱要》宣講會,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吳岩應邀來澳主講,意義重大。行政長官岑浩輝首先歡迎吳岩副部長一行來澳出席《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宣講會,並感謝國家教育部一直以來大力支持澳門特區教育事業的發展。他表示,特區政府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切實圍繞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高質量建設澳門教育體系,加強推動產學研發展,打通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同時,特區政府正研究長期政策,充分發揮澳門的獨特功能和特殊優勢,立足「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定位,與更多海內外一流大學及優秀企業開展高水準科研創新和產學研合作。
  吳岩作主題演講時表示,國家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準實現歷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質量持續提升、教育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教育影響力更加彰顯,乃建成教育強國的底氣。建成教育強國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夢寐以求的美好願望,是實現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先導任務、堅實基礎、戰略支撐,必須朝著既定目標扎實邁進。強調要堅定不移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強化教育對科技和人才的支撐作用、提升教育公共服務質量和水準、培養造就新時代高水準教師隊伍、建設具強大影響力的世界教育,是建設教育強國的五大任務。澳門教育發展是中國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要努力把教育建強,本澳教育界應把人才、教育及科技的優勢,轉化為未來發展的動力。
  誠然,教育是一個國家的百年大計,為國家培養人才,一個國家的教育強則綜合國力強。要想使國家人才濟濟,各項事業繁榮、蒸蒸日上的發展,就必須建設好教育事業。未來的社會,是科技主導的社會。人工智慧時代,引領未來的變革正在發生。據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估計,在未來20年,美國近一半的工作崗位將面臨被自動化和電腦取代的可能。而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正正在於培養個人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例如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溝通能力、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夠在現代社會中成功地應對各種挑戰。從《「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檔中,也可以感受到我國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STEM類創新人才,所做的規劃與努力。我國也在一直堅定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十四五」時期的第一動力就是科技創新。
  而毫無疑問,要培養相關的創新型人才,需要依靠科技教育。科技創新和數字化轉型已成為各國競爭力的核心。隨著人工智慧、大數據、VR/AR等資訊技術的勃興,科技介入教育正在流行。因為科技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這些領域是現代社會的關鍵驅動力,能夠推動技術和創新的發展。科技教育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設計思維,培養他們成為未來科技領域的專業人才。科技領域的就業機會不斷增加,並且對科技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科技教育能夠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能,使他們具備應對現代職場需求的競爭力。這包括數字素養、編程能力、數據分析和通訊技巧等。科技教育能夠為學生的職業發展提供更廣闊的機會。
  同時,在數字時代,科技已經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科技教育有助於提升學生的數字素養和科技運用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科技工具、數字資源和網絡技術,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樣的技能對於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過程和未來的職業發展都至關重要。科技教育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全球競爭力和社會參與能力。此外,在全球化的世界中,科技能夠促進國家和社會的發展,而具備科技素養的人才更容易適應和參與這樣的發展。科技教育不僅關注學生個體的成長,還關注他們如何以科技為工具,積極參與社會事務,解決全球性問題。
  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澳門作為一個現代化城市,應該積極推廣科技教育,以培養年輕一代的創新能力和科技素養。要培養學生擁有前膽性思維,除了加強一系列的科技基礎外,亦要關注科技實踐與應用,鼓勵師生團隊在科教領域上運用創新理念,務求在現有的科學技術上作出突破,推動本澳新質生產力及高質量發展取得成果,從而助力本澳經濟多元化發展。同時,整合現有的科教資源,包括院校、科企、社團及教育機構等,建立起一體化科技教育制度,以便精準掌握技術運用、創新思維及最新發展趨勢,讓學生擁有豐富的科學實踐經驗,發揮科教資源的最大效益。
  事實上,特區政府十分重視教育系統的健康發展,堅持貫徹「教育興澳、人才建澳」的施政理念,透過保證資源投入、優化教育制度、致力提高教育質量、推動高等教育市場化發展等政策,與本澳教育界攜手推進「愛國愛澳」及多元人才的培育工作。「二五規劃」將「推進文教青年人才工作」置於助力澳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規劃推行至今,在教育界齊心協力下,澳門學生及青年的綜合素質持續提升,澳門高校的辦學規模合理擴展,教學及科研水準躍進,全球排名顯著提高。總體而言,各項規劃工作開始發揮正面作用。
  當然,除了要繼續強化本澳人才培養,澳門要同時依照澳門特區人才引進制度,加大力度引進高端人才、優秀人才和高級專業人才,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撐,同時積極培育建設深合區高水準科創平臺,完善創新人才供給,落實和實施支持人才發展政策和措施,讓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高質量推進人才工程建設。
  在波士頓諮詢集團發佈的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中,澳門雖在營商便利度、國際化程度等指標表現突出,卻在人才儲備密度(每萬人研發人員僅35人)、產學研轉化效率等領域存在明顯短板。這種矛盾性恰恰揭示了澳門建設人才高地的突破方向——發揮「一國兩制」制度優勢,打造「三大樞紐功能」:一是打造葡語系國家人才迴圈樞紐,依託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永久會址地位,建立覆蓋2.6億葡語人口的跨境人才培養網路;二是打造大灣區科創人才交互樞紐,利用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分線管理」政策,構建「澳門基礎研究+橫琴中試轉化+大灣區產業化」的人才鏈;三是打造國際教育標準對接樞紐,發揮中西方教育體系相容優勢,建設國際專業資格互認示範區。
  澳門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雖居世界前列,但存在專業設置同質化(工商管理類占42%)、產學研脫節等結構性問題。建議構建特色學科攻堅計畫,聚焦「國家所需、澳門所長」領域,如微電子(依託模擬與混合信號超大規模積體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中醫藥(澳門科技大學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智慧旅遊(澳門旅遊學院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教育品質認證中心),實施「一個學科對接一個產業集群」計畫,如澳門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對接橫琴人工智慧產業園。
  有青年團體就提出,《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至2035年)》,為澳門融入國家教育現代化進程指明方向。中國連續6年穩居全球貨物貿易第一大國,澳門作為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與「一帶一路」重要支點,建議構建「葡語系國家經貿學院」,培養精通中葡雙語、熟悉國際規則的複合型人才。同時,積極推動高校與國內的電商及物流企業聯動,合作開發「數字貿易」、「綠色物流」等前沿課程,為國家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人才梯隊。國家已與180多個國家建立教育合作關係,建議澳門發揮「中西文化交融」特色,打造「國際教育論壇」品牌,吸引南方國家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領袖參與,推廣中國教育治理經驗。同時,支持澳門高校聯合相關國家設立分校,促進職業教育標準與中文教育體系,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
  中國在5G、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領域已躋身全球前列,澳門應發揮四所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優勢,深化與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產學研協同。建議澳門高校聯動國內科技龍頭企業,建構「跨境科創實驗工作室」凝聚區內青年參與,聚焦人工智慧、集成電路、中醫藥現代化等國家急需領域作研究,爭取將澳門納入「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節點,助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此外,面對教育數字化轉型浪潮,澳門應率先考慮聯動內地頂尖師範院校,為教師提供「AI+教育」、「元宇宙教學場景設計」等專項培訓;開發粵港澳3地共用的數字教學資源庫,推動澳門與大灣區共建「智慧教育聯合實驗室」。亦可借鑑浙江「未來教育家」培養計劃,選拔優秀教師參與國家級教育課題研究,激勵澳門教育家的培養,及提升澳門教育的國際認可程度。
  澳門建設全球人才高地的探索,本質上是微型經濟體在全球化4.0時代的生存實驗。通過將制度創新深度嵌入國家教育強國戰略,澳門有望創造「人才樞紐經濟學」新範式——以不足70萬人口撬動粵港澳大灣區8000萬人才池,用0.25%的國土面積承載國家20%的對外葡語人才供給。國家教育部已表態會繼續全力支持澳門教育、教師培訓工作,協助解決當前澳門教育發展問題,完善人才體系建設,包括橫琴教育發展的下一步安排,今後在橫琴教育方面對特區政策的「口子」將越開越大,為本澳各級教育提供有感受度的政策支持。澳門宜把握機會,深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特別是要充分用好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獨特優勢,融入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水準人才高地建設,為建成教育強國貢獻澳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