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貞昌發動火大遊行有得有失相互抵消

民進黨發動的「人民火大,一路嗆馬」遊行,昨日如期舉行。民進黨中央自稱有十五萬人參加,而臺北市警方則測算為七萬人次,倘是「中間落墨」,應該可以達到民進黨中央計劃動員十萬人上街的目的。若以人數為衡量標準,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可以通過「測考」,對其在二零一四年黨主席選舉時爭取連任的內部威脅,暫可解除。

這個「火大」遊行,是馬英九出任「總統」四年多以來,民進黨發動的第二「輪」大型街頭活動(說是「輪」,是因為在首「輪」大型街頭活動雖然有三次,但都只是出於一個針對陳雲林赴台灣進行兩岸協商的主題)。兩者相比,各有千秋。蔡英文主席發動大型街頭活動時,民進黨人及其支持者都懷著兩股悲憤情緒:一是喪失了八年的執政權,二是陳水扁被檢方拘捕;而且陳雲林到台灣進行兩岸協商,盡管只是經貿議題,但畢竟卻也間接地碰觸了民進黨的「台獨神主牌」,因而發動較為容易,但卻因為摻雜了激烈的情緒而致失控,以至造成了蔡英文「有能力發動,無能力控制」的局面,讓本來形象清新、斯文淡定的蔡英文蒙上了「暴力小英」的汙名,但卻也符合民進黨在二零零零年執政之前的「悲情」傳統。

時隔四年,蘇貞昌以馬英九「無能、無感、無責任」的「三無」政府導致人民非常不滿、失望與火大為由,並以要求政府立刻撤換無能內閣、駁回壹傳媒交易案,並且儘速召開國是會議,以啟動年金制度與國家財政改革為三大訴求,發動民進黨人及其支持者上街進行「人民火大,一路嗆馬」遊行。這是蘇貞昌就任黨主席之後,民進黨舉辦的第一項大型街頭活動,因而也是檢驗蘇貞昌本人的領袖魅力,以及他對民進黨人及其支持者的號召力的一個試金石。如果舉辦成功,能夠動員到超過規劃的人數上街,而且還能引發持續效應,在基本支持者中以至是整個社會都形成「火大」及「嗆馬」效應,這就將會對於蘇貞昌二零一四年成功續任黨主席,並領導民進黨打好當年底「七合一」選舉這一仗,及在二零一五年黨內「總統」初選擊退蔡英文,以至是贏得二零一六年初的「總統」選戰,都大有助益。但倘若響應者不多,被動員上街人數未能超逾蔡英文出任黨主席的第一場「大秀」的圓山飯店「包圍陳雲林」的人數,參與群眾的激情也大為遜色,那麼,不但是蘇貞昌的「火大列車」將會車翻人亡,而且蘇貞昌的千秋大夢也將會就此破滅。因此可以說,蘇貞昌此舉,既充滿機遇,也面臨風險;但成功失敗,既要看客觀環境,又要看他本人的主觀動機及實際能力。

實際上,與蔡英文當年出任民進黨主席得到民進黨內各派別擁戴相比,蘇貞昌的這個主席,當得並不順坦。首先在黨主席選舉時,就有四位候選人與他相爭,其中有三人坦言是為蔡英文捲土重來鋪路;在此後,卻因為要「保位」,處事充滿個人算計,甚至在籌組「中國事務委員會」過程中,使「詐」欺騙謝長廷,而且也背離了蔡英文在敗選「總統」檢討報告中提出,並獲得多數黨人認同的必須調整黨內大陸政策的共識,因而這次遊行與之說是為選舉舖墊氣氛,倒不如說是為為了「搶救」蘇貞昌自己,阻止自己繼續滑向「邊緣化」的勢頭,並籍此鞏固自己的黨主席權力,鞏固自己在黨中央的核心地位。

倘就遊行的參加人數及蔡英文、謝長廷、遊錫等「天王」都有出來參加,等於是間接為他「背書」這種情況來看,蘇貞昌要與蔡英文暗中「較勁」的意圖,是達到了。而且,「火大」遊行組織得較好,九個大隊都有不同的訴求,而且婚紗、麵包、鍋蓋等「道具」都運用得較好;遊行隊伍的秩序也頗佳,未有發生與警察衝突的現象。單就組織和掌控能力而言-,確實是比「暴力小英」高出一籌。在明年五月黨主席選舉的候選人電視辯論中,蘇貞昌或可以此來說事,證明自己的能力比蔡英文要強得多。

但就遊行的目標來看,蔡英文的反對兩岸談判要集中得多,也符合當時民進黨人的普遍想法。而蘇貞昌發動遊行的三個訴求,則顯得主題不清,頗為分散,著力點不強,有點予人「為遊行而遊行」之感。當然,馬英九確實在行政執行力方面顯得弱勢,雖然遇到內外環境尤其是國際金融風暴、歐債等不利因素制約,但畢竟他並未將「ECFA」、大陸讓利,台海平靜利於經濟發展及民眾安居樂業等有利因素發揮好,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是有「能力不足」之嫌。因而民進黨要上街遊行,對馬英九造成壓力,也未嘗不是好事,或可促使馬英九必須認真注意提高執行力的問題。

但問題是,蘇貞昌提出的訴求,卻並未能真正打中馬英九的要害,並有「小題大做」之嫌。民進黨支持者上街,並非是被這三大訴求所打動,而是有各種因素,包括蘇貞昌「輸不得」而進行強勢的組織動員,租用了七百輛旅遊巴土將南中部支持者載到臺北,等於是免費到臺北「秀秀」,又何樂而不為?就此而言,民進黨中央不管是提出什麼樣的口號,都可以達到此目標。

但因為蘇貞昌提出的「三大訴求」分散而減輕了其力度,因而參與遊行者就提出了許多不同於大會訴求的「次訴求」,從而更使「三大訴求」失了焦。不過,以往聲音較大的「救扁」訴求,在傳出陳水扁病重的情況下,反而被淹沒了,只有他的寶貝兒子陳致中在蒼白無力地叫喊。這是一個頗為奇怪並值得研究的現象。

至於「誰也不服誰」的幾大「天王」都出來為蘇貞昌「背書」,這更微妙。當然,在政治大義上,他們如果不出來,可能會揹上「鬧分裂」的罵名。而且對蔡英文來說,不利於她明年五月與蘇貞昌競選黨主席;對謝長廷來說,也將蒙上「小氣」的負面形象。或許,他們的參加遊行,也是要在現場直接對蘇貞昌的組織及操控能力進行觀察,以利「窺測方向,調整策略」。

有一個必須注意的現象,就是台聯黨「借力使力」,「插花」提出了「罷免總統」、「罷免立委」的訴求,竟然變成了昨日遊行的主訴求。這是台聯黨覷準了蘇貞昌的「三大訴求」的力度不足,因而有可乘之機,而「加碼」並對準「靶心」,但卻反被蘇貞昌以「拿來主義」的手法所利用。這除了是蘇貞昌要對台聯黨的「插花」進行反制,搶回遊行的主導權之外,還有可能是看到這個訴求能引發綠民的共鳴,對於強化自己的組織能力有好處,因而乘機加碼,以作為未來一年多進一步鞏固黨主席的權位置,以迎戰蔡英文的挑戰,也作為未來三年多來,不斷製造和積累對馬政府的壓力,爭取贏得「七合一」選舉以至「總統」大選的「利器」。

但這是兩面刃,可能也將會令到蘇貞昌人翻馬仰。一方面,「罷免立委」或可容易達到目的,但「罷免總統」的「門檻」將極高,倘是失敗,對蘇貞昌是一大打擊。當然,蘇貞昌也可將之歸咎於「門檻」太高,過去民進黨發動三次「公投」都因「門檻」太高而告失敗,民進黨卻可因勢利導,趁機提出修改《公民投票法》,爭取降低「門檻」(罷免「總統」的「門檻」是由「憲法增修條文」設定,要降低「門檻」本身就面臨「修憲門檻」問題,而「修憲」並不容易);另一方面,這個訴求是由台聯黨提出的,民進黨跟風會予人「拾人唾沫」之感——說得好聽一點,是與友黨關係良好,配合無間;說得難聽一點,是被它黨挾持,失去作為第一大在野黨的主導地位,而且政治敏感度及水準也不如人,今後將後患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