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籌組「國安聯盟」仍湊不足過半數票

正在非洲訪問的陳水扁,前日在與隨行採訪的媒體茶敘時表明,他將於近期內啟動「國安聯盟」的計劃。他說,這個機制的名稱是否叫做「國安聯盟」或「多數執政聯盟」並不重要,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穩定台灣地區的政局。他強調,「國安聯盟」啟動不是要組成對抗的多數,而是促成穩定政局的常態。他說,這是要拿掉朝野對抗的壁壘,建立理性溝通的平台。至於「國安聯盟」的組成方式與成員,陳水扁並未做細節描述,只表示返台後再作研究。

所謂「國安聯盟」的議題,是陳水扁在去年底「立委」選舉前提出來的。去年十一月下旬,「立委」選舉進入「肉搏戰」階段,執政一年多後的民進黨,因經濟不景,兩岸關係僵持,民眾生活品質受損,未能兌現民進黨「優質執政」支票,而對自己的選情並不樂觀,擔心選後「國會」仍呈「朝小野大」狀態,民進黨仍將繼續受到在野政府杯葛、掣肘,無法駕馭政局,陳水扁就提出了「國安聯盟」的構思。按照陳水扁的設想,「國安聯盟」是在「憲法」體制外的常態性決策機構。其組成方式可以是由民進黨主動邀請,也歡迎各政黨、政團、「立委」個人主動參加,共同推動行政、立法和諧分工,順利推動政務。參與者須簽署一份一致同意的「共同政策綱領」,並共同推動四大任務:一、「國會」改革,達成「立法院」席次減半,單一選區兩票制之目標;二、「國家主權」,「政府」堅持「中華民國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堅決反對「一國兩制」;三、社會福利,發放敬老福利津貼;四、經濟發展,落實「經發會」三百二十二項共識。不過,參與的各政黨和個人仍可保留不同的意見和主張。

據民進黨人士當時對筆者表示,「國安聯盟」將會是與「聯合政府」雙管齊下,各有分工,互相配合。前者穩定「國會」,後者安定行政。在運作時程上,「國安聯盟」先於「聯合政府」;在運作動機上,「國安聯盟」是為爭取下屆「新國會」多數支持,穩定「國會」,有助於立法順利推動。並在共同簽署的「政策綱領」上,爭取各政黨先行背書,有助於落實「共同政策綱領」。而「聯合政府」則是在「內閣」總辭後,組成「黨對黨」的「聯合政府」,藉改組「內閣」順利推動行政。

其實,陳水扁當時打算籌組「國安聯盟」,除了是要牽制在野政黨,防制它們繼續杯葛、掣肘民進黨「政府」的用意之外,還有一個不可告人的意圖,就是要分裂中國國民黨。實際上,當時一位接近陳水扁的民進黨人士就對筆者表示,據「總統府」幕僚當時的評估,「國安聯盟」的機制不但將可以把國民黨內「e盟」的「本土派立委」吸引過去,而且還將會把王金平、蕭萬長等副主席級的國民黨人收歸「國安聯盟」之內。而王金平在國民黨內的實質影響力,並不低於連戰,尤其是在台灣中、南部地區,王金平對基層黨員有「一呼百應」的號召力和凝聚力,王金平如果參加「國安聯盟」,就將會有三、四十名國民黨籍「立委」緊緊追隨。這就將不但會實現李登輝提出的「八十五席加三十五席」,掌握「立法院」過半議席的目的,而且將會導致國民黨再一次大分裂。

但在「立委」選舉結果揭曉後,民進黨的戰績比預料要好,而民進黨最擔心的可能仍會是「國會第一大黨」的國民黨,卻因提名和競選策略失誤而告慘敗,不可能再對民進黨產生制衡作用。再加上台聯黨也選得不錯,而連戰與宋楚瑜的「瑜亮情結」深鬱難消,國民黨內的「本土派立委」則萌生「盼被招安」之意,這一切都使執政民進黨的「院會危機」已成「過去式」,這就使陳水扁籌組「國安聯盟」的必要性及迫切性有所放緩。另外,陳水扁此時亦覺察到,李登輝正在意圖插手干預執政民進黨的政務,要做垂簾聽政的「慈禧太后」。李登輝不但搶在「國安聯盟」成立之前,在連「群策會」的組織架構都未搭建好的情況下,就舉行「群策會」的成立酒會,大有要截「國安聯盟」的「糊」之勢。而且還透過台聯黨放出「選後政局是扁李體制」的耳語,甚至放言要由黃主文出來「組閣」,犯了陳水扁「不願分權」的大忌。陳水扁擔心籌組「國安聯盟和「聯合政府」正好為李登輝插手干預政務提供舞台,故就將「國安聯盟」的議題擱置了。

那麼,為什麼在事隔七個月之後,陳水扁又再次提出「國安聯盟」議題?據陳水扁自己前日在聖多美島所說,是從去年大選開始,他一直有誠意要推動跨黨派「聯合政府」,但半年下來,在野政黨先是在行政部門抵制江丙坤「入閣」,共組跨黨派財經「內閣」,然後在「立法院」中進行抵制、杯葛,使公共議題、財經法案無法進行。陳水扁強調,他已經等了半年,台灣已經沒有太多時間再等了。因此,必須要組成穩定的多數執政。

表面上看,陳水扁現在籌建「國安聯盟」掌有不少有利條件:其一、隨著「遊內閣」成立,李登輝要構建「扁李體制」、插手干預執政民進黨政務的可行性已大降低。其二、經過「覆議案」和「考試院長同意權」兩役,民進黨已初步掌握了「國會」過半議席,唯必須以組織形式將之固定下來。實際上,有在野人士就指出,陳水扁宣示成立「國安聯盟」,只是讓已實質過半的「泛綠軍」實力「檯面化」,亦即是宣示「綠軍過半」。

然而,陳水扁卻忽略了令到「泛綠軍」在幾項議題上能夠拿到過半票數的關鍵,是無黨籍「立委」和國民黨內個別「本土派立委」和「原住民立委」因種種原因而助了民進黨一臂之力,而這些原因只是個別性或變化性的〔如有「立委」有超貸壓力或負案在身,或是人情、鄉情難卻等〕,並非處於常態。因此,這些「立委」未必會在意識形態上認同民進黨的政治立場而加入「國安聯盟」。而且,無黨籍「立委」在嘗到「關鍵少數」的「甜頭」之後,也必會將自己手中的表決票「隨行就市」地待價而沽,而不會因參加「國安聯盟」而一次過「賣斷」。再加上國民黨和親民黨持反對、杯葛態度,陳水扁即使真的啟動「國安聯盟」機制,也只能是民進黨與台聯黨的「有條件合作」,仍湊不足過半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