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問文化官員:龍應台是「台獨作家」嗎? 敢問文化官員:龍應台是「台獨作家」嗎?

近日,有本澳文化工作者查詢筆者:台灣作家龍應台是否是「台獨作家」?被詢問這樣的問題,真令筆者感到不可思議:龍應是馳名海峽兩岸以至全球華人社會的「反台獨」作家,誰人不知,何人不曉?連北京中央文化行政主管部門都作如是觀。然則,為何這位對全球華人文壇以至台灣政情都有所了解的朋友,卻有此一問?反問之下才得知,原來是澳門特區政府某機構計劃邀請龍應台來澳門演講,但竟遭其上司,亦即特區政府文化行政主管單位的主要負責人,以一句「龍應台是台獨作家」予以否決。此事在本澳文化圈子傳開後,引起一片嘩然,直指這位文化官員孤陋寡聞,不懂裝懂,主觀臆測,武斷專權。但也有人認為,其實這位與中央文化部及內地各地文化行政主管部門有較多聯繫的文化官員,並非不知道龍應台不但不是「台獨作家」,相反還是反「台獨」態度十分堅定的「促統作家」,而且還知道她就在去年一年之內,曾先後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演講,這足以証明她不是什麼「台獨作家」,否則內地政府就不會批準她到內地「大放厥詞」了。這位文化官員否決邀請龍應台來澳演講的真正原因,可能是本澳曾有專欄作者撰文以「比較法」的手法,將龍應台與這位文化官員「比較」了一番,大讚龍應台而大貶這位文化官員,而致使這位文化官員一聽到「龍應台」三字就嫉恨心起,更不愿看到龍應台來到自己身邊「叫板」,故而看準當前台灣政治情勢十分複雜的時機,以一句「台獨作家」來將蜚聲國際的龍應台女士拒於門外。

否決邀請龍應台來澳演講並將之誣斥為「台獨作家」一事,不但是在本澳文化圈子中鬧得沸沸揚揚,而且也驚動了某些國際媒體。其中,在國際上發行並頗有影響力的《亞洲周刊》,就予以高度關注。由於龍應台曾應馬英九市長的邀請,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又因《亞洲周刊》的總編輯邱立本當年在台灣讀書時,是馬英九的同班同學,故《亞洲周刊》一直對龍應台十分捧場,去年曾三度專門派出記者,分別採訪龍應台在北京大學、上海複旦大學及香港城市大學作文化演講,並分別做了篇幅長達近十頁的專輯。今年三月十四日,在台灣「總統」選舉投票日的前夕,《亞洲周刊》又專訪目前已在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擔任客座教授的龍應台,並以《「去中國化」等於邊緣化》為題,報導了龍應台反對「文化台獨」的慷慨陳詞。隨即,三月二十三日的北京《參考消息》,即作了全文轉載。為此,據說《亞洲周刊》的工作人員,對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官員斥責龍應台為「台獨作家」,及否決有關部門邀請她到澳門演講的計劃,感到錯愕、震驚及不解。有消息說,《亞洲週報》正準備就此事作出報導。倘該構思落實,澳門特區政府文化行政主管單位的這一「醜聞」,就將「名揚全球」!

站在文化專業及政治領導的角度來說,這確是一宗「醜聞」。這不單止是指鹿為馬,誣陷忠良,顛倒黑白的問題,而且還在客觀上蘊含了與中央政府文化行政主管單位及涉台部門「對著幹」的問題。實際上,龍應台倘真的如同這位文化主管官員所指的那樣是「台獨作家」,中央文化部去年就不會批準她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演講,而由國台辦主辦的「華夏經緯」網站,也就不會正面介紹及報導龍應台;新華社、《南方日報》、《南方周末》、《深圳特區報》、《參考消息》、中新社等「黨的喉舌」,也不會經常報導龍應台的最新消息,並充分肯定她的「漢語是我的護照」、「去中國化等於邊緣化」,及批判李登輝、陳水扁的言論了。難道說,作為特區政府文化行政主管單位的負責人,竟然連內地文化領域的這些熱點消息,都一點兒也不知曉?也難道說,這位文化行政主管官員的政治水準及「反獨鬥爭觸覺」,比中央文化部、國台辦還要「敏銳」?

還有,龍應台女士不但是堅決反對「台獨」,而且也極力主張「文化全球化」和「市民主義文化」。她去年在內地的几場演講,就與這兩個命題有關,還引發了內地文化評論工作者的熱烈討論。而比照澳門特區的文化工作,「文化全球化」和「市民主義文化」,可能正巧是其「弱項」、最為缺乏的。單就這一角度而言,文化主管官員也不應拒絕邀請龍應台來澳演講,而應當謙虛認真地聆聽龍應台有關這方面的演講內容,並將之消化吸收,藉以改善澳門特區的文化工作。

據說,特區政府文化行政主管單位否決邀請龍應台來澳演講的消息傳出後,有本澳民間文化機構有感於此事給澳門文化界以至整個澳門特區的形象造成了頗為不良的影響,尤其是不利於澳門特區遵照中央政府的指示,向台灣示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因而有意以民間文化機構的名義,另行邀請龍應台來澳主持文化講座,以作「補鑊」。這一構思相當好,也頗有必要。而從這事中,也可窺見,在政治水平上,是民間機構高於政府部門。由已成為群眾「尾巴」、掉在民間機構的後面的文化官員來領導、主管特區的民間文化機構、團體以致整個特區的文化工作,其工作績效也就好極有限﹗

據資料顯示,龍應台,原籍湖南衡山〔與馬英九是同鄉〕,一九五二年生於台灣高雄。一九七四年畢業於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深造,攻讀英美文學,一九八二年獲得堪薩斯州立大學英文系博士學位後,一度在紐約市立大學及梅西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一九八三年回台灣,先在中央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後去淡江大學外國文學所任研究員。一九八四年出版《龍應台評小說》,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稱之為「龍捲風」。一九八五年以來,她在台灣《中國時報》等報刊發表大量雜文、小說評論,掀起軒然大波,成為知名度極高的報紙專欄作家。以專欄文章結集的《野火集》,印行一百版,銷售二十萬冊,風靡台灣,是八十年代對台灣社會發生巨大影響的一本書。一九八六年至一九八八年,龍應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專心育兒。一九八八年遷居德國,開始在海德堡大學漢學系任教,開台灣文學課程,並每年導演學生戲劇。一九八八年底,作為第一個台灣女記者,應蘇聯政府邀請,赴莫斯科訪問了十天。一九九六年以後,龍應台不斷在歐洲報刊上發表作品,對歐洲讀者呈現一個中國知識分子的見解,頗受注目。自一九九五年起,龍應台在上海《文匯報》「筆會」副刊寫「龍應台專欄」。與大陸讀者及文化人的接觸,使她開始更認真地關心大陸的文化發展。二零零零年,應馬英九邀請,任台北市政府文化局長。現任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在歐洲、大陸、台灣三個文化圈中,龍應台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