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台資企業缺工嚴重應引起當局警覺

前段時間,筆者曾有機會與在珠江三角洲投資的台商接觸並與之傾談。他們在由衷感謝當地台辦周到地為台商服務,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的各種問題的同時,卻又大吐苦水,表示「珠三角」實在是難以繼續呆下去,因而大興「北上南下」或「回流台灣」的念頭。而據他們表示,實際上已有一些能「搬得動」的台商,已經遷往「長三角」或被台商認為更適合發展的地方去。這種實際情況,與台灣電電公會近日公佈的有關大陸各地投資環境評估中,「珠三角」縣市的排位已經下滑到「掉尾車」的調查研究分析資料,都向「珠三角」一帶的有關部門敲響了警鐘。

據一些台商指出,他們認為「珠三角」的投資環境有惡化趨勢,主要焦點集中在以下三點:一、招請不到工人,大約有六成的台資企業工人不滿員,嚴重影響生產,甚至無法執行訂單的交貨期;二、治安欠佳,一些曾在台資企業工作的外來工,因為熟悉情況,糾集他人進行綁架勒索、盜竊等,甚至鬧出人命;三、當地海關和稅務部門查稅頻仍,使正當生產經營的台商不勝其擾。

後兩個問題,目前正逐步改善中,但「工人荒」則愈演愈烈。過去,是外省農民工上門求職,現在是台資企業派人到車站等處招工也找不到人。盡管當地勞動部門也想盡了辦法,組織「招工團」到省內外各地招工,補充了一部分工源,但仍是杯水車薪。由於員工短缺,無法按時按量出貨,就只好要求工人加班,搞到工人十分疲憊,結果是影響產品質量。長此下去,只能迫使投資者另行尋找出路。

「珠三角」一帶缺工現象嚴重,這確是事實。但之所以會造成這種情況,其實當地台商也應捫心自問:為何同是台資企業,「長三角」及其他地區的台資企業,比「珠三角」的台資企業更為吸引外省農民工?是否自己對外省農民工有不夠善待之處?

實際上,在「珠三角」一帶投資的台商,台灣中、南部的中小企業主佔相當大的比例。他們不但是政治光譜「偏綠」,較為「本土」〔這也是在「總統」大選中,「珠三角」的台商在組織「連宋後援會」及返台投票方面的積極性較低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而且在對待員工方面,也充分展現了中小企業主的「摳門」傳統作風。──薪金標準是「十幾年一貫制」,工人每天工作十至十一小時,每月收入才是七、八百元人民幣,在扣除必要生活開支後,所餘無幾。而且,一些精神虐待的行為,如下班離廠搜身等,也讓人權意識已經萌芽的新一代青年農民工忍受不了。相比之下,在「長三角」等地投資的台商,大多是大型企業,採現代化企業管理方式管理。不但是工人酬勞合理,而且各項制度相對較為先進,包括勞動及社會保險等,員工也有培訓機會。這就對新一代年青農民工,具有較大的吸引力。

當然,「珠三角」一帶台商的工人嚴重短缺的成因,也有的是屬於客觀方面的因素:一、自中共中央發出一號文件,減低農民負擔,及採各種措施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後,務農的收入並不比出外打工低。而農民一般受小農思想影響,除非是不得已,也不愿離鄉別井。因此,在「珠三角」台資企業流失的農民工,除了部分是流向「長三角」等地之外,也有相當部分是回流農村,享受中央一號文件及各項利農政策的好處。二、近年大陸各地經濟普遍發展,處處都有就業機會,即使是仍有不少農民需出外打工,在家鄉附近的城市也可找到就業機會,而無須跑到離家較遠的「珠三角」。尤其是目前完成基礎教育,開始投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大多是十幾年前「一胎化」政策之下的獨生子女,其家人也不愿他們離家太遠,因而也「截留」了部分「珠三角」台資企業的工源。三、在農村收入普遍增加的同時,城市生活成本卻隨著通縮的結束而開始上升,削弱了農民到城市打工的收益,也引不起部分農民到包括「珠三角」在內的各地城市就業的興趣。

「珠三角」一帶台資企業缺工情況嚴重,首當其衝地受到影響的,當然是台商。但隨之亦必然將連帶影響當地的經濟發展勢頭。進一步到政治層面而言,也將影響中央對台政策的順利落實。而且,也容易被台灣當局所利用,煽動台商「南向」,撤離中國大陸,將工廠遷到東南亞地區。對此,「珠三角」地區以至廣東省的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有所警覺,及早做好因應對策。

為解救燃眉之急,廣東省政府似是宜充分利用「九加二泛珠三角」區域經貿合作架構協議中有關勞務協作的內容,組織人員到貴州、廣西等經濟發展相對滯後,而勞動力又較為充裕的地區開展招工活動,開掘新的工源。為了能招收到台商適用的工人,這些招工活動適宜讓需求工人的台商參加,讓供求雙方見面,雙向選擇。另外,「珠三角」一帶的地方勞動行政主管部門,也宜從關心台商發展角度,幫助它們改革不合理的勞動管理制度,改善生產環境及食宿條件,正確處理勞資糾紛。相信這也能留住員工,截住「外流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