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 V.S高不成,低不就 有人冇工做,有工冇人做 V.S高不成,低不就

人力資源發展委員會日前舉行首次會議,身兼該委員會主席的行政長官何厚鏵親自主持會議。這是何厚鏵在第二任行政長官選舉的競選過程中「請選舉假」銷假後的首項重要政務活動,可見何厚鏵對解決人力資源問題的高度重視。

實際上,人力資源問題尤其是其後面隱藏著的本澳勞資雙方對失業及外勞等問題的看法嚴重分歧的情況,是橫垣在特區發展前進道路上的一顆「不定時炸彈」。必須及時早拆卸,才能保証特區的持續發展及繼續繁榮穩定,才能使作為澳門特區主人翁的最主要的兩大界別──工商界和勞工界和衷共濟,攜手合力,同建優質社會,才能消除社會不安定因素,充分調動一切積極性,共創澳門美好明天。

任何社會都有勞資矛盾及因此而引發的糾紛,澳門也不例外。而在澳門,這種矛盾和糾紛卻又因為澳門的歷史傳統而使其賦有一種特殊的性質:在回歸前,工商界和勞工界都是愛國愛澳階層,曾在「一二‧三事件」及其他歷史事件中,團結一致,攜手鬥爭;在回歸後,這兩大界別同慶當家作主,成為「澳人治澳」的主體力量。因此,盡管兩者之間因利益訴求的不同,而在勞資關係方面存在著不同看法甚至是矛盾,有時還會發生糾紛,但追求澳門的繁榮發展及社會安定,卻是一致的。因此,澳門特區的勞資關係及矛盾,是屬於「澳人」內部的關係及矛盾,具有「非對抗性」的性質;而不同於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勞資關係及矛盾,是屬於階級關係及矛盾,具有「對抗性」的性質。既然如此,澳門特區的勞資矛盾,就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當然,如果任其發展激化,或是處理不好,在遇到適當的外部條件的刺激之下,「非對抗性矛盾」也有可能會上升為「對抗性矛盾」。比如,澳門剛回歸不久,一些失業工人上街遊行,差點就惡化成為暴亂,就是明顯的例子。因此,及早發現問題並設法將之解決,也就是特區政府及其勞動行政主管部門責無旁貸的責任。

何厚鏵在第二任行政長官選舉的競選活動中,是十分重視勞資雙方的利益訴求的,並花了不少時間與代表雙方利益的社團座談並深入討論,還提出了「拆彈論」。在選舉結束後,立即啟動人力資源委員會這個新機構,並親自主持其首次會議,指出面對目前澳門經濟發展的新形勢,必須要以新思維、新模式解決人力資源問題。他還作出成立調研專業小組和政策專責小組並即時展開工作的決定。

這個人力資源發展委員會的性質、職能,已遠高於澳門過去成立的有關勞資關係協調的組織。因為它已不單止是對勞資關係的各種事務進行實務操作,而是站在全局的高度,研究及制定戰略決策。從其「人力資源發展」的定位中,也折射出其運作是具有前瞻性的,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短線操作。當然,這樣的定位設計,亦已反映了澳門特區目前的人力資源供求態勢,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實際上,自從澳門開放賭牌,「澳博」擴大再投資及新賭商投入經營之後,勞動力供求關係就已從過去的「供過於求」,一下子變成了「求過於供」。幾家新賭場的開張營業,已幾乎把過往大量積存的待業青年吸納殆盡,就連已在職的青年也被這個巨大的磁吸效益吸引「過檔跳槽」。隨著賭場酒店及其周邊行業的建築工程的開工,建築工人的開工率也逐日提升。在賭業的磁吸之下,不少行業的原在職員工都大量流失,酒店、餐飲、零售等行業都大嘆「人手不足」,並擔心填補空缺的新聘員工因技術不熟練或年齡較大而影響服務品質。

因此,現時勞資矛盾的焦點,已不是就業保障的問題。實際上,日前統計暨普查局所公佈的統計數字,也顯示失業率已下降到百分之五以下,遠離了「社會安全臨界點」。而且,從各種資訊來源看,目前仍找不到工作的失業待業人士,大多是年齡偏大且無職業技能者,或是其原懷有的技能已不適應社會的發展。這種「有人冇工做」的形態,已與過往的就業不足而致失業率偏高,有著「質」的不同。也就是說,現存的一萬餘名失業工人,大多是處於「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既幹不了需要一定技能的工種,卻又不願從事被其認為是低薪苦累的工作。相反,由於賭業發展導致一些行業流失了大量熟練員工,而這些行業又無法及時補充到合用的工源,卻又陷入了已有多年不見的「有工冇人做」的窘境。──就以敝報來說,月來多次在受眾最多的媒體刊登招聘廣告,及向有關職介機構登記用工,已將年齡條件放寬到「五十歲以下」,及不作學歷限制,也無法找到適用的工源。今後,隨著新賭場的陸續開業,其所產生的「磁吸效應」還將會更為強烈,一些行業的「有工冇人做」狀況還將會更趨惡化。如果不及早制訂政策解決人力資源問題,就必然會窒礙澳門經濟發展,從而扯低特區政府開放賭業政策對經濟發展的正面效益。

因此,何厚鏵在人力資源委員會首次會議上提出的以新思維、新模式解決人力資源問題的主導思想,及一些委員提出的許多具體建議,都是有助於解決人力資源短缺的問題的。同樣,在對待輸入外勞的問題上,似是也宜突破舊有「框框」,以新思維來看待之。也就是說,勞方社團不要看不到勞動力市場發生的新變化,「十年不變」地繼續持抱拒納外來勞工的立場。實際上,外勞是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有工冇人做」的問題,並彌補本地失業工人「高不成,低不就」的不足的。──「高」者,輸入技術性勞工,可解決本地失業工人無法提供的職業技能問題;「低」者,本地失業工人不願做的某些厭惡性工種,也將會有人去做。

我們欣喜地看到,工聯總會一些負責人近來十分關心外勞權益,要求當局制訂專項法規以保障外勞權益。在本地工人失業率已有所下降,過往曾經具有很強正當性及說服力的口號已逐漸失去力度之下,這種把外勞權益併入整體勞工利益的「戰略轉移」,就使勞工社團的工作擁有新的著力點。這是十分明智之舉,也符合「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神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