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既重視台海事務又審慎對待台灣選情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第一次會議,將於今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開幕。由於這次全國政協會議,是換屆的會議,也是在台灣地區「總統」大選及「公投綁大選」的前夕召開,故台海事務也就成了此次會議的「十大熱點」問題之一。因此,在昨日的全國政協新聞發佈會上,《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記者就發問:台灣三月份以後,政治格局將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兩岸關係的發展也會面臨新的契機。在這次全國政協委員提案中,有兩岸關係提案的焦點和熱點一般集中在那些問題上?而大會發言人吳建民則回答說,祖國統一問題是政協委員一向關注的重要問題。三月份要進行的台灣選舉,也是大家很關心的。希望這次選舉結果能夠有利於台灣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對兩岸關係的最大威脅是「台獨」活動,希望這種活動得到制止。委員們很關注這方面的情況,我相信這也是在會議期間大家所要議論的一個問題。

吳建民在回答中,雖然也有強調對兩岸關係的最大威脅是「台獨」活動,希望這種活動得到制止,但重點卻是希望這次選舉結果能有利於台灣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改善,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完全是正面的論述。這可能是出於以下兩種政治現實:其一、無論是馬英九或謝長廷當選,都將會告別陳水扁式的破壞兩岸關係、威脅台海和平的危險行徑。但比較起來,由於國民黨的經濟人才較多,而且承認「九二共識」,因而更有利於台灣經濟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改善,及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因此,在吳建民回答的潛台詞裡,有著明顯的感情傾向。其二、然而,為了避免被民進黨當局利用來將之操弄成選舉工具,吳建民卻又並未明確表達支持馬英九,而且就是在針對「台獨」問題時,也無以往那種「文攻武嚇」氣勢。顯然,這是吸取了過去幾次台灣地區選舉的教訓,尤其是二零零零年「總統」大選前三天,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兩會」閉幕記者會上嚴正警告:「不管誰上台,絕不能搞台灣獨立,任何形式的台獨都不可以,誰搞台獨,誰就沒有好下場」,並指中國人民一定會以鮮血捍衛祖國的統一。結果,此番言論震動台灣島內外,但據台灣學者評估,卻也為民進黨所利用,挑動台灣中南部農民的逆反心理,投票給陳水扁。而今吳建民的謹慎、溫和發言,顯然是吸取了教訓。

實際上,日前海外媒體就報導,為避免影響台灣選情,「兩會」期間大陸官方在台灣問題上將保持低調,並要求與會的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尤其是軍方將領,不要隨便對台灣大選發表言論,更不能「揚馬抑謝」,以防重蹈過往為民進黨「助選」的覆轍。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也間接地證實了這一傳言。他指出,台灣大選雖然備受關注,但相信「兩會」期間,官方和與會者不會就此發表評論。因為「兩會」是討論全國的事情,不只是台灣,而且台灣領導人選舉是台灣地區內部事務,大陸方面不會干預,對任何候選人也沒有主觀期待。

但盡管如此,內地一些媒體對「兩會」的報導,仍「炒熱」台灣問題。其中中新社的一篇談及到新一屆政協有「十多」的特稿,就指出新一屆政協委員中,涉台專家多:除了國台辦主任陳雲林、副主任王富卿,海協副會長安民等重要對台官員外,著名台灣問題專家,中國軍事科學院的羅援少將,福建社科院台灣問題研究所所長吳能遠也是新當選的政協委員。

不過,中新社這篇「特稿」似是漏了多人,其一是國台辦副主任李炳才(經濟界),其二是國台辦前任副主任孫曉郁(社會科學界),其三是全國政協港澳台僑聯絡局局長樂美真(對外友好界)。還有商務部主管對台貿易的副部長廖曉淇(經濟界),民航總局分局涉台事務的副局長楊國慶(經濟界)。在以上委員中,有多人是高幹子弟,如羅援是前中共中央調查部部長、周恩來總理辦公室副主任羅春長之子,孫曉郁是原中宣部常務副部長郁文之子,安民是「文革」前中共中央組織部長安子文之子,樂美真是解放軍前副總參謀長伍修權的女婿。

另外,全國政協中的「台盟」名額,由上屆的十九人增至二十人,「台聯」則由上屆的十四人增至十五人。

但似乎也有「減」的。那就是在前兩屆的全國政協中,曾任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的姜殿銘、許世銓,先後任全國政協委員。此二人皆因「超齡」,而未獲連任。而現任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的余克禮,則未獲邀請。可能是這個名額,協調安排了吳能遠。

其實,在全國政協會議上熱議國家統一大業,是理直氣壯。因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中,就多處談及「台灣同胞」,及「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並把「宣傳和與貫徹執行國家關於統一祖國的方針政策,積極開展同台灣同胞和各界人士的聯繫,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實現」,列為全國政協和地方政協的「工作總則」之一。不過,「祖國統一大業」是一個宏觀目標,而台灣地區當前的選情則是微觀議題,在兩者之間作出適當區隔,應是符合「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