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包機航線裁彎取直含有深刻政治意義

停頓了十三年的大陸海協與台灣海基會協商,今日在北京恢復進行。盡管說,海峽兩會今次恢復會談,含有「哪斷哪接」的意涵,但在從性質到形式等方面,卻又存在著許多差異。至少是在會談前的聯絡方面,十多年前的海峽兩會每次會談之前,都要進行時間不短的函件往來聯絡工作。光是第一次「汪辜會談」之前,就要進行兩次秘書長層級的預備性磋商和多次副秘書長層級的磋商;而汪道涵與辜振甫的第二次會面,也進行了半年多的聯絡準備。在一九九五年因李登輝訪美發表分裂言論而導致海峽兩會中斷接觸及協商後,一九九七年九月間海協致函海基會,邀請焦仁和秘書長赴廈門出席「兩岸跨世紀經貿合作研討會」,海基會方面還埋怨海協「沒有禮貌」,在兩會中斷聯繫兩年多後的第一次通函,竟然就是「指名道姓」及指定時間、地點出席研討會,與兩會過去在每次會談之前都先要互相「禮貌」一番,探詢進行會談的意願之後,才就會談的時間、地點、議題及人選交換意見,最後才正式致函的做法,並不相符。而現在,卻是兩會一恢復接觸聯繫,就直奔主題,決定進行會長級的會談,根本無須進行甚麼「預備性磋商」。

這既然是折射了海峽兩會的談判,將進入「實幹型」的新階段,拋棄那些繁文縟節,再也不搞「高來高去」的形式主義。這亦顯示,海峽兩岸的執政黨,都希望能緊緊抓住目前兩岸關係發展難得的機遇,恢復兩會協商,並使之成為制度化、常態性的會談,從而形成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潮流。在形成了「勢頭」之後,包括民進黨的反對兩岸開放的勢力要將之「拖」回頭,也將難以得逞。這就像大陸地區的改革開放事業那樣,在成為主流之後,要想走回頭路,就難上加難。

今次海峽兩會協商還有一個重大的突破,就是兩岸的相關副部長級官員,直接上桌談判。在台灣方面,是「陸委會」副主委傅棟成與「交通部」政務次長游芳來,以海基會代表團「顧問」的名義參與談判;在大陸方面,國台副主任鄭中立、孫亞夫等,更是以海協副會長的名義,「赤膊上陣」。這既是提高協商的效率和品質的需要,更是要為未來兩岸進行政治性談判,協商台灣參與國際活動,及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等議題,而預作舖墊。

海基會副秘書長龐建國昨日表示,盼望周末包機七月四日能夠實現,也希望航線能「截彎取直」。這固然是對周末包機能實現「截彎取直」的技術性盼求,更是對未來兩岸談判能夠脫掉「白手套」,可進行兩岸官方對官方談判的政治性期許。

在技術上,「截彎取直」航線可以節省時間和燃油,而且也為未來兩岸「三通」直航預作舖墊。實際上,連續幾年來的節日包機,客機都必須繞經香港、澳門機場,而且還須降停。其目的,是為了避免予人「兩岸直航」的印象。當然,也有軍事上的考量。後來有所放寬,兩岸航機雖然無須再在香港、澳門機場降停,但也須繞道經過香港上空。盡管後來有台灣的航空公司「偷步」,只是在汕頭附近上空「繞過」,但也是在兩岸的航空管制區之間,隔了一個「廣州/香港飛航情報區」,而不是由「台北飛航情報區」直接飛進「上海飛航情報區」。而龐建國所說的「截彎取直」,就是希望拼棄以往兩岸航機在執行「周末包機」航班任務時,可以直接在「上海飛航情報區」和「台北飛航情報區」之間往來,而無須繞經「廣州/香港飛航情報區」的上空。既可號即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又可節省燃油。這後一點,對於今日油價高漲,環保意識也高漲,全島官員都在提倡「節能減炭」之時,意義尤大。

倘今日的海峽兩會協商,在周末包機議題上能夠採納「截彎取直」方案,今後的兩岸「三通直航」協商,必然是會採「直飛」模式。這就不單止是節省時間及燃油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具有結束敵對狀態、「兩岸不再戰」的政治意涵。實際上,台灣軍方之所以反對兩岸客機尤其是大陸客機「直飛」,一來是擔心台灣本島缺乏縱深,二來是擔心海峽寬度有限,海岸雷達要在預警時間內及時辨判大陸民航客機是否由軍方運輸機「扮演」,相當困難。而如周末包機實行「截彎取直」後,也就意味著台灣軍方對大陸解放軍的恐懼感及戒心已經解除,並深信解放軍軍機不會「扮演」民航客機進行「突襲」。這就為未來兩岸協商結束敵對狀態、簽署和平協議,打下了兩岸軍事互信的基礎。

即使是在兩岸協商的本身,「截彎取直」也具有重大的意義。兩岸當局不再用惺惺作態地委托「白手套」進行協商,而是由其官員直接上桌談判,打破兩岸近半個世紀的政治禁忌。這也等於是進入「國統綱領」的遠程階段,距進行兩岸政治談判,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