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易後難的典範但也有不切實際的急進噪音

標誌著兩岸關係「雨過天晴」的海峽兩會恢復協商的首次會談--「陳江會談」和兩會事務性協商,昨日在北京舉行。經過一天的會談,兩會對這次會談的重要議題--「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灣觀光」,基本上取得了共識,將於今日上午由兩會負責人陳雲林、江丙坤簽署生效。陳雲林在會談中就繼續推進兩會協商、加強兩會聯繫交往事宜提出的三點意見和建議,得到了海基會的正面積極回應;江丙坤提出的兩會繼續會談項目,也受到海協的重視和關注。這一切顯示,海峽兩會恢復協商後的首次會談,開局良好,成果豐碩,效果令兩岸人民都感到滿意。但也有不協調情況存在,就是海基會中的「急進派」放話的兩會在對岸設立的辦事處,可以辦理「簽證」問題,同時遭到兩岸主管機關的冷待。

陳雲林在「陳江會談」中提出的三點意見和建議中,最重要的是「加強兩會協商,本著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精神,務實規劃近期協商議題和步驟」。這項建議得到了海基會的贊同和接納,也是海峽兩會恢復會談能夠「旗開得勝」的重要原因和保證。實際上,海峽兩會中斷聯繫已有九年多,中斷事務性商談也已有十三年,兩岸關係發展本身己存在及後來發生、需要通過兩岸協商爭取解決的問題非常多,尤其是其中的涉及政治性質的問題,在兩岸以至島內都存有重大分岐的情況下,既是心急吃不了熱飯,也是一口吞不了個大胖子,必須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循序漸進地逐個擊破難題,在積累了一定的成果,使兩岸尤其是寶島內部都形成了較大的交集點之後,再進而商談政治性質較強、難度較高的議題,才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昨日的會談,就正是實踐「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精神的典範。--「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議題,此前經過兩岸「複委托」的「澳門模式」商談,已有一定的基礎。在經昨日的兩會協商後,更是在「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精神之下,達成了共識,今日就可簽署。這比十多年前「汪辜會談」後的近兩年時間內三次「唐焦會談」和七次事務性商談,仍一事無成,無法簽署任何協議相比,應是進步頗大,也取得了經驗。今後,仍需按照「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精神,在兩會提出的各項協商議題中,先行挑選那些雙方具有較高交集點,分歧不大,而且也可使兩岸人民尤其是寶島民眾獲益較大,因而收到良好經濟、社會和政治效應的議題。在經過累積加乘之下,兩會協商的成果將更為豐碩,並將使兩岸關係更為熱絡,台海局勢更為和平穩定。

其實,海峽兩會為了強調「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的協商精神,除了在商談議題上作出了精確的評估甄選,挑選了兩岸已有簽署基礎,將使台灣經濟和民眾受益,也是馬英九為了兌現競選支票而將之視為優先項目的「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議題之外,還在形式上作了較為巧妙的配合。比如,海基會下榻的洲際酒店位於金融街,而不是十多年前偏重於政治色形的北京飯店和貴賓樓,就凸顯了「經濟協商」的意涵。

至於江丙坤在「江陳會談」中提出「兩岸海運直航」的優先協商議題,及今年內協商議題計劃「兩岸海域油氣共同合作探勘」、「兩岸共同打擊犯罪」、「金廈和兩馬小三通擴大人貨往來事宜」、「推動兩岸氣候變遷和氣象研究之交流與合作」等,其中的「兩岸海運直航」議題,其實在過往的十多年來,兩岸已經透過放話進行「空中協商」了多次,雙方的條件和要求都已較為接近,目前只剩「懸旗」的問題未決。只要以「兩岸航線」的定位,並參考港台航線協議的「懸旗」辦法,相信較易達成協議,而且也將會使台灣經濟獲得較大效益,並也可使大陸台商得益,進而間接推動大陸經濟發展。因此,這個議題似可成為兩會下一次會談的優先議題。另外,「擴大小三通」議題,也已具有協商並簽署協議的基礎。

至於「兩岸海域油氣共同合作探勘」,對兩岸經濟發展都有裨益,但牽涉面較大較複雜,包括最棘手的「司法管轄權」問題。--當年海峽兩會談判的功虧一簣,就敗在「司法管轄權」的手中。不過,只要兩岸建立互信,並以「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精神,不是象當年李登輝、黃昆輝那樣故意製造難題,相信並不難解決。同一道理,同樣較為複雜的「兩岸共同打擊犯罪」議題,也就可以迎刃而解,而且對保護兩岸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也應受到兩岸同胞的歡迎。

民進黨當局喋喋不休的「貨機包機」議題,江丙坤並未有提出。可能是海基會發覺在大陸民航公司尚未建立貨運機隊,因而可能會發生兩岸「利益不對稱」的問題,條件尚未成熟,而未有將之列為今年內優先商談項目 ,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以海基會「顧問」身份參與會談的龐建國副秘書長,向台灣媒體「放風」,謂「陳江會談」中達成了兩會可互設辦事處的共識,而辦事處的功能包括「處理簽證」業務。但「陸委會」聲稱「未有授權」,而新華社的電訊雖是以引述龐建國的說法的方式,報導海基會透露兩會達成互設辦事處共識,但就不提「辦理簽證業務」。

互設辦事處,這是海協和海基會章程中都已有規定的必然趨向。但其功能主要是為加強兩會溝通,以及為在對方地域的本地民眾提供服務。至於「簽證服務」,這涉及到「國家間的準領事權」領域,而且台灣「入台證」的封面有「中華民國」字樣和「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幟圖案,在大陸境內發放不符合「一個中國」原則。何況,「簽證」一詞本身就是「國際關係」用詞,而非目前兩岸間使用屬於「一中」範疇內的「簽注」詞彙。這也就難怪,新華社以「閉口不提」以示質疑,就連「陸委會」也婉轉表達了否定之意。或許,這只是帶有親民黨色彩的「急進派」龐建國的個人意願,並不代表馬政權的既定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