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不要置身於粵省新一輪發展熱潮之外 澳門不要置身於粵省新一輪發展熱潮之外

最近,中共廣東省第十屆委員會召開了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了《關於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決定》,並以中共廣東省委及廣東省人民政府的名義聯合向社會公佈。這個「決定」,可說是對廣東省委書記汪洋作到粵履新演講時連說二十三次「解放思想」的理論總結,也是以汪洋為首的廣東省委貫徹執行胡錦濤在中共「十七大」上作出的「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號召的戰略性、網領性文獻。這個「決定」的推行落實,必然會促使廣東省的經濟、社會、政治等領域再次發生飛躍性的發展,因而也必然會對毗鄰廣東的澳門和香港特區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這一政治動向,值得澳門特區政府和澳門各界人士密切注視,認真思考,及時作出必要的對應措施,祈求澳門在配合廣東省的進一步解放思想,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熱潮中,尋找自己的適當位置,爭取自己也能從「隔離田車水」中得益,并積極參與廣東省及香港特區的區域合作,借力使力,促使澳門特區能更好地落實中央賦予的「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戰略任務。為此,澳門特區政府即將啟動的明年度「施政報告」編撰工作,有必要參考借鑑以至配合這個「決定」。

「決定」是一項全面性的文件,主要是論述廣東省在全面貫徹中共「十七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兵的各項方針政策。其中與粵港澳合作有關的,是其第三部份:「樹立世界眼光,提升國際競爭力」。其第二段「構建粵港澳緊密合作區,增創國際競爭新優勢」指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以互利共贏、平等協商為原則,創新合作思路和方式,注重發揮市場主體作用,全面推進粵港澳緊密合作。加大CEPA在廣東先行先試的力度,深化粵港澳產業轉型升級合作。發揮港澳在我省產業優化升級中的橋樑作用,將港澳與廣東的優勢相結合,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提高我省的國際競爭力。推進粵港澳金融合作與創新,建立更緊密的區域金融協調與合作機制。加強三地空間和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協調,加大基礎設施和資源整合力度,積極推進口岸查驗模式改革,促進粵港澳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教育、衛生等全面交流合作,實現三地人員、資金、貨物、信息等要素便捷流動。充分發揮省會城市和港澳周邊城市在粵港澳合作中的先導作用。

在這裡,廣東省委和廣東省政府提出了「粵港澳緊密合作區」的新概念。這個新概念,既是建基於廣東省擁有與港澳地區「天時地利人和」的地緣、親緣、人緣、俗緣、文緣等優勢之上,又是承襲著改革開放、經濟特區以至「更緊密經貿合作關系(CEPA)」的政策優惠。可以說,汪洋實事求是、審時度勢,摒棄了其前任要做大區域「霸主」,但因各省、區情況差異太大而整合困難的「泛珠三角經濟合作區」,而追求已有近三十年成功經驗的粵港澳經濟合作,而且還是「強強結合」、「制度差異互補」,相信見效更快,品質效益更高,更能充分發揮推動廣東省實現「爭當實踐科學發展觀排頭奧」目標的作用。

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的實事求是態度,還在於其對粵港澳合作的態度,是「互利共贏,平等協商」。違一點,十分重要。因為在近年,粵港澳之間的區域合作並不暢順,與各地當政者的「互不服氣」情緒有一定關係。一方面,廣東省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發展奮鬥,經濟總量及實力已先後超越香港、台灣地區,因而產生了自滿自大情緒,而看不起澳門以至是香港,忘記了廣東在改革開放之初,全靠港澳商人的投資,才積累了後來飛躍發展的原始資本。正因為是「視野」擴闊了,才似乎是要重蹈類似當年毛澤東頗為顧忌的「地方割據」的「泛珠三角」--要在包括了昔日中南局和西南局大部份省區的「泛珠三角」中,自做龍頭,把港澳當作是自己的「附藩」。既然如此,港澳兩特區政府並未熱烈響應「泛珠三角」,只是「敬禮」如儀,在儀式上給點面子而已。另一方面,港澳特區也自恃實施「一國兩制」,擁有「熱線」直達中央之「特權」,而有點「不屑」於與「行政層級」較低的深圳、珠海兩市,以至是廣東省打交道。在互不服氣之下,粵港澳三方都白白虛耗了近十年的寶貴時光,難見改革開放頭二十年的密切、熱絡景況。

最令澳門官民難以釋懷的是,一個橫琴島的發展定位,幾經變化,始終都是要把澳門排除出去,或是抑貶澳門在合作發展橫琴中的角色地位。這對受到嚴重缺乏土地資源制約,因而將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希望寄付在與廣東省、珠海市合作發展橫琴的澳門特區,一次次地失望,並希望溫家寶總理關於「謀定而後動」的指示,得到貫徹落實。現在,廣東省委、廣東省政府的「決定」,提出了「構建粵港澳緊密合作區」的新概念,回到了當初正確的定位,並以「互利共贏,平等協商」來端正自己對港澳合作的態度,應是可使過去的風風雨雨成為過去,「玉宇澄清萬里埃」,掃除阻礙粵港澳合作的一切障礙。當然,澳門特區政府及各界人士,也應走出自己所設所陷的「自我感覺良好」的夜郎心態,主動地向廣東省請益求教。相信,只要雙方都能秉持「互利共贏,平等協商」的態度,不但是可以為新一輪的粵澳密切合作闖出一條新路,而且在橫琴開發的問題上,也可「有商有量」,真正做到粵澳「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