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金分享計劃對鄰近地區產生正反面衝擊 現金分享計劃對鄰近地區產生正反面衝擊

澳門特區政府的「現金分享計劃」,取得了可能比預期還要好的效果:除了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澳門居民對政府經濟政策失控失衡導致收入跟不上通脹,及兩極分化、貧富懸殊的不滿情緒,因而與北京奧運火炬經澳、抗震救災等因素混合產生發酵作用,導致今年「五一」無遊行或「六四」很冷清之外,還對鄰近地區產生了「衝擊效應」和「榜樣效應」作用--大批具有澳門居民身份的香港居民以「唔執輸」心態,趕回澳門辦理領證手續;內地某些省市有政協委員建議仿照澳門特區,向當地居民派發「現金紅包」;台灣地區的民進黨「立委」黨團,向「立法院」提交了「全民退稅法案」……。自「歐文龍事件」爆發後一直被「唱衰」的澳門特區政府,終於有了「威番一次」的機會。

實際上,正如本欄日來在談及「港澳合作」議題時所指的那樣,過去在港澳關係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大香港小澳門」心態的問題。由於香港經濟規模和發展前景比澳門好,過去不少澳門居民在完成學業後都湧到香港求職,這也是導致二十年前一群澳門社會科學學者發出「澳門缺乏人才論」慨嘆的重要原因之一。現在為了參加澳門「現金分享計劃」而返回澳門辦理申請澳門居民身份證的香港居民,其中有不少就是當年「棄澳就港」就職者。現在,除了是有部份香港建築、酒店管理、烹飪等行業人士反方向到澳門就職之外,又有部份香港居民重返澳門申請澳門身份證。這對於平均生活水準及政府社會福利工作標準均高於澳門的香港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充滿「黑色幽默」的社會逆悖現象。

就此而言,澳門確實無須妄自菲薄。--五千元,在眼角甚高的香港人的眼中,根本算不上甚麼。由此推理,他們在乎的,可能是比「五千元」還要高價值得多的其他的甚麼政策優惠。反正,專程返澳辦理一次手續,花在交通、食宿方面的費用,也已差不多耗費了「五千元」的這筆額外收入,就權宜當作是免費遊玩了一次澳門。但在申請到澳門身份證之後,往後澳門特區政府再推出甚麼新的社會福利政策,他們就都不會「缺席」了。

如果說,澳門特區所實行的「現金分享計劃」,是源自於西方財政學及社會福利政策中原就含有的內容,因而同是深受西方社福政策影響的香港特區政府,是並未覺得有何「兀凸」之處的話,澳門的「現金分享計劃」對內地一些省市所造成的「衝擊」,則可能會令當地地方政府措手不及,一時難以回應過來。實際上,「現金分享」、「退稅」這類西方沿用的稅賦手段,在內地卻是鮮有聽聞。而且,在實務上也難以執行。這是因為,盡管內地各地地方有著極為嚴密的戶口管理制度,但畢竟改革開放三十年,已形成了龐大的流動人口。在當地務工的外省民工,也為當地的繁榮建設出了大力,而且也是當地財政收入的納稅人。如以「戶口」為界線,將他們剔除在「退稅」或「分發財政紅包」的計劃之外,不符合平等原則,必會引發社會矛盾,並由此激發市民平時的某些不滿情緒,至於變成失控群體事件。倘若將外省民工也列入「分享計劃」之中,則可能會造成發放管理混亂。

因此,當地方政協委員向當地行政當局提出「退稅」或「財政分享」計劃建議時,當地政府部門就陷於一種「進退維谷」的尷尬境地。一位地方政府官員就曾以一種極為複雜的心情向筆者表示,澳門特區的稅收大部份來自內地旅(賭)客的「進貢」,庫房富得流油,當然可以玩得起「派錢」遊戲;但內地地方政府的財政並不寬裕,而且要照顧的項目極多,連只生一個小孩、民兵工作……等雜務,都要撥款支持,哪像財政支出較為單純的澳門政府能那麼輕鬆灑脫地推動普灑甘露式的「派錢」活動?!

這個故事教訓我們,由於澳門與內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由於澳門政府的稅收有部份是來自內地遊(賭)客的「進貢」,更由於內地各地政府的財政支出負擔比澳門特區更重(除了財政收入中的「國稅」要上繳中央,而澳門特區的財政收入全部由澳門自行支付,無須上繳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也不在澳門徵稅之外,最近沿海各省市對口支援四川地震災區縣市,每年須額外撥出財政開支百分之一支持災區重建,連撥三至五年)。因此,他們對澳門特區是又羨又妒。如果澳門特區高調宣揚其建基於庫房富到流油之上的社福政策舉措,他們的心理確實是會有不平衝。倘因此而引發當地政協委員建議政府學習澳門特區政府「派錢」,他們的心情更將是難以釋懷。

內地官員有此想法,「罪」不在澳門,但卻確是由澳門而起。由此可見,由於澳門財政充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得益於博彩業和「個人遊」,故澳門在宣傳自己的經濟發展成就及推行各項社會政策時,確是需要顧及到內地官員和民眾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