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發策調查報告看人才論戰的跌宕反複 從發策調查報告看人才論戰的跌宕反複

日前本澳民間智庫「發展策略研究中心」就「澳門政治人才」議題進行了小範圍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澳門現時的政治制度仍欠缺讓政治人才發揮的條件,澳門政府以至整個社會普遍地缺乏政治人才。澳門現時面對的大部份問題已經不能簡單地界定是屬於社會經濟抑或是政治問題,澳門社會仍欠缺讓政治人才發揮的條件,只有極少數的澳門社團具有政治功能,在社團中發掘政治人才是有效做法。

這個「澳門政府以至整個社會普遍地缺乏政治人才」的結論,符合澳門社會的實際情況,但仍讓人們頓生感慨:早在二十多年前,澳門社會上就發生過一場「澳門社會是否缺乏政治人才」的激烈爭論,甚至連澳門中聯辦的前身--澳門南光公司的副總經理、中共港澳工委澳門分委的實際「當家人」李耀琪,也軋上了一腳。但想不到經過了二十多年,「缺乏人才」的結論仍然存在,這足可見澳門社會不利於政治人才脫穎而出,亦即政壇老人出於保護既得利益心態,極力阻撓新生力量參與社會政治,至少是未能為愛國愛澳事業營造薪火相傳提供有利條件的現象,仍然十分嚴重。

實際上,二十多年前,當中英談判如火如荼進行中,北京提出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後,澳門一些社會科學工作者和愛好者已清醒地認知到,澳門也將最終要回歸祖國,並將同樣實行「一國兩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方針。但是,澳門未來要實施「澳人治澳」,將會面臨嚴重的「缺乏治澳人才」問題。這是因為,與前港英當局實行「以華治華」殖民政策,培養了大批華人高級公務員的情況不同,當時前澳葡政府建制內,全是由葡國派來的官員和本地葡裔居民「當家」,只有梁官漢、何思謙等幾位華人公務員擔任中層職務。如果不及早、及時地培養華人公務員,到澳門回歸實施「澳人治澳」之時,就將出現「治澳人才真空」,不但是難以平穩過渡,而且在回歸後也將無法全面、準確地實施「澳人治澳」,尤其是那些必須由中國公民出任的主要官員職位,將會遇到「人才斷層」的問題。

為此,這群社會科學工作者和愛好者提出了「澳門缺乏人才」的著名論斷。或許,這群社會科學工作者和愛好者大多是自內地移居澳門,因而引起本地老居民中的社團領袖的警覺和戒心,以為這些「新移民」要「篡政奪權」;或認為他們是以「缺乏人才」為籍口反對澳門回歸,因而開足馬力,圍剿「缺乏人才論」。其中,有以當時澳門平均多少人口就有一位醫生、會計師、建築師,來竭力證明「澳門有大把人才」的;也有以一個大型群眾慈善活動的成功舉辦,發表準社論來論證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就是未來參與「治澳」的人才的,把某些專業人才與群眾活動的組織人才,與參與「治澳」人才混為一談,大有「指鹿為馬」之嫌。更令人感到訝異的是,李耀琪竟附和了這種「人才」悖論,在一項重要活動中大談甚麼「船到橋頭自然直」--待到澳門回歸時,「治澳」人才就自然會出現,不用擔心「缺乏人才」。當時,筆者曾為文評議指出,「船到橋頭自然直」論述,不符合共產黨人的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科學理論,實際上,在航道中,既會有礁石,也會有漩渦,如果舵手放任船自行,不設法避過這些障礙,就將會船翻人亡。

當時的情況確如一位哲人所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的手中」,而這「少數人」卻受到種種不公待遇,被當作是「反對回歸」的「罪人」。直到一九八六年夏,以劉衍泉為團長、何厚鏵為副團長的「澳門青年工商界訪京團」訪問北京,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姬鵬飛聽取了團員所提出的「缺乏人才論」後,提出了「中文官語化」、「公務員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三大任務後,才為「缺乏人才論」一槌定音。--因為這 「三大任務」的提出,等於是肯定及正視了「澳門缺乏治澳人才」的觀點。這也折射了以何厚鏵、崔世昌等當時尚未進入政府建制的「青年工商界」,其實早已是「缺乏人才論」的認同和支持者,只不過是他們並沒參加社會上的「論戰」,而是藉著自己能有「直達天廷」的機會,向中央政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既可避過當時澳門社會那股強大的壓制「缺乏人才論」的壓力,又可使中央得悉澳門社會的真實情況,及時作出「三大任務」的正確決策。而隨著「三大任務」的提出,「缺乏人才論」的論戰也就告一段落,而且亦成了整個社會的共識。這真是應了那句哲理名言:「高貴者最愚蠢,卑賤者最聰明」。

然而,當初那些反對「缺乏人才論」的社會領袖,如今卻是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以「肢體語言」來宣揚「缺乏人才論」。那就是自以為自己才是「人才」,社會上其他的人們都不是人才。甚至可能是以「維我獨是人才」作為維護自己既能利益的藉口,因而自己一個人就霸佔了多個政治職位,或是年齡已經一大把了,仍不想培育新人讓賢。這就演變成澳門社會上「有位者無為,有為者無位」的畸形現象。不要說,這極不利於讓更多的「澳人」參與「治澳」事業,及營造愛國愛澳事業和「澳人治澳」事業後繼有人、薪火相傳的氛圍及組織條件,就是對這些據位人來說,一個人霸佔了好幾個位置,不是力有不逮也將會累死,不利自己的健康長壽。何況,一個人的學識有限,時間也有限,而如今是知識爆炸時代,不可能「周身刀,把把利」,甚麼天文地理,諸子百家都懂,卻要霸位滿身頭銜,只能是自暴其拙。

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特首何厚鏵也應負上一定的責任。這是因為,這些「周身刀」者身上所披掛的「刀」,都是由何厚鏵以特首的名義親自授予的。近年,何特首以也已覺察到此狀況欠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了調整諮詢組織政策問題,作出了在今年內進行整改,讓更多的青年才俊出任各類諮詢組織成員。但又一個「施政報告」就要出爐了,這番承諾卻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就此,又怎能指望要為「澳人治澳」培養更多的政治人才?待到那些「周身刀」者因年齡、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條件等原因退出歷史舞台時,因為新人無鍛煉機會,又將會出現新的「斷層」、「真空」的問題。

(發自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