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廈金和平公園」包裝炮戰遺跡攜手申遺

五十年,整整半個世紀。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開始的「金門炮戰」,是國共內戰中的最後一場較大規模的戰爭。這場炮戰固化了兩岸分治的態勢,但也為蔣介石父子堅持「一個中國」,反對美國及「台獨」分子「劃峽而治」陰謀提供了台灣聯絡大陸的「臍帶」。半個世紀過去了,今日的金門與廈門,已是兩岸交流的兩道「門戶」。透過「小三通」,兩岸人民往來熱絡,廈金航線成為兩岸交流的「黃金水道」,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縮影。

遙想當年的「八•二三炮戰」,這是一個震驚世界的奇特戰役。按照大陸史書所載,毛澤東原來設想採取先收回沿海島嶼再解放台灣的「兩步走」的方針,但後來在金門唾手可得的情況下,改變了原定計劃,並決定將金門、馬祖留在蔣介石的手中,以待將來台、澎、金、馬「一檻子解決」。毛澤東與蔣介石「心有靈犀一點通」,在「一個中國」的共同利益基礎上,對美國的「兩個中國」、「劃峽而治」政策進行無聲的門爭。「八•二三炮戰」的結束,顯示中共中央維護祖國統一的決心,基本達到預期目的。在兩岸默契配合下,台灣軍隊始終未從金門撤出,這就挫敗了美國「劃峽而治」的附謀。海峽兩岸的戰爭基本平息,為後來兩岸關係的改善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這並非是大陸單方面的觀點,台灣方面的各方人士,近年也逐漸形成了類似並趨同的主流觀點。「八•二三炮戰」時台灣軍隊駐守小金門師長郝柏村,昨日在率領多位老部屬重返小金門懷舊時就指出,「八•二三炮戰」是兩岸最後一次激烈戰爭,奠定了台灣民主和經濟發展基石,也是兩岸走向和平開端,意義重大。新黨主席郁慕明昨日也指出,「八•二三炮戰」已經成為歷史。兩岸的和平是靠心不是靠鐵,是開門不是關門,台灣應該是「非戰之區,和平之島」。台灣應該重新檢討國防政策,大幅降低國防預算,全力發展經濟、科研,以新思維面對新的兩岸局勢。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劉廣定則投書報章,認為屬於中華民族範疇內的各民族,經過千百年來的融合,極大多數早已混成一體。如能和平相處,團結合作,必能順利永續發展,永遠屹立於世界。因此,建議將「八•二三」訂為「中華民族和平團結日」,以國共內戰中最後一次有重大傷亡、破壞和損失的「八•二三」為鑑,不再兄弟鬩牆,不再因政治思想、意識形態的差異發生令人遺憾的武力鬥爭。

就此,使筆者再次想起了兩岸攜手,將廈門和金門的「八•二三炮戰」戰地遺址綑綁起來,以「廈金炮戰遺跡」或「廈金和平公園」的名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構思。

這個構思,筆書曾當面向新任國台辦主任王毅和國台辦的其他一些局級官員提出過。--今年七月八日晚,筆者在出席國台辦海研中心在杭州舉辦的「海峽兩岸關係研討會」時,經大會安排,與葉耀鵬、胡忠信、郭偉峰、江素惠、曹景行等人一道,參加王毅主任的「泛舟夜遊西湖」活動。在傾談過程中,筆者向王毅提出了兩項建議,一是為迎接即將到來的海峽兩會就「兩岸合作進行海峽油氣勘探開發」、「貨運直航」等議題的協商,以「海峽習慣管理水域」替代「海峽中線」;二是兩岸攜手合作申報「世界遺產」,包括將樟州、金門、香港海岸的柱型玄武岩地質地貌,捆綁起來申報「世界自然遺產」,及將廈門、金門在「八•二三炮戰」後遺存的炮戰戰地遺跡,以「廈金炮戰遺址」或「廈金和平公園」的名義,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實際上,廈門、金門的「八•二三炮戰」遺跡,如今都已成為當地的旅遊聖地。在廈門方面,廈門沿海的「廣播碉樓」,大澄島的對金門廣播大喇叭,每日遊客川流不息。在金門方面,戰地地下大禮堂、地下軍港和地下囤兵洞,及炮兵陣地,更是成了金門的旅遊重點項目;金門鐵匠用當年炮戰遺留下來的炮彈片製作的金門菜刀,成為遊客饋贈親友極好的「伴手禮」。而兩岸之間「一國兩制統一中國」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標語牌,再加上現在廈門、金門之間的「小三通」航道,使到兩岸人民交往密切,形成了共同的「廈金生活圈」。與上述的戰爭遺址相對照,更顯得和平的寶貴。

根據《世界遺產公約》對評定「世界文化遺產」的六條標準中的「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有直接或實質聯繫」,並不一定是人類的偉大創造、偉大貢獻。人類的災難、戰爭、罪惡的遺跡等,都可以在這一條標準下歸入「世界遺產」的紀錄之中。比如,在一九七八年所公佈的第一批「世界遺產」中,非洲塞內加爾的那座以販賣黑奴的罪惡而出名的戈雷島,就是依照這一條標準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日本的原子彈爆炸地廣島,也在一九九六年根據「世界文化遺產」第六條標準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隨著人類所創造的毀滅性力量的釋放,廣島和平紀念公園成為人類半個多世紀以來為爭取世界和平所取得成就的力量象徵」。

既然如此,「廈金炮戰戰地遺跡」或「廈金和平公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倘能成功,也是彰顯了中國人民為爭取區域和平所取得成就的力量象徵,對於保護世界和平及區域穩定,具有高度的政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