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果是要重走街頭群眾鬥爭路線

由民進黨籌劃及組織,實質上卻是由陳水扁主導的「反黑心,顧台灣」大遊行甫結束,馬英九即宣佈將由「陸委會」主委賴幸媛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聯繫溝通,及進行辯論。而民進黨方面的反應,最初是「馬英九終於有了呼應」,顯然是有感於此前馬英九對民進黨所提出的各種訴求,採取不理不睬態度,因而將之指責為「傲慢」、「不理人民的呼聲」,現在馬英九終於屈服於號稱為「六十萬人大遊行」的壓力,作出了回應,因而認為這是遊行的直接勝利成果。但隨後,民進黨仍是不滿意馬英九的回應,認為是迴避了民進黨提出的辯論「主權」議題,卻另行提出民進黨有所忌諱,而馬政府正全力推動的兩岸關係議題,而且還是在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即將訪台並與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進行第二次「陳江會」,並將就兩岸海運直航、兩岸貨運包機、平日包機及建立空中直達雙方新航路、兩岸郵政合作、兩岸食品安全等議題簽署協議的背景之下,民進黨要與馬政府辯論兩岸關係議題,必將處於下風,因而又大表不滿,頂了回去。

從民進黨的反覆操作中,隱然使人感覺到,民進黨已從「一零•二五」這次街頭運動中嘗到了甜頭,至少是感到自己在遊行中所展示的「實力」和爆發的壓力,終使「傲慢」的馬政府不得不作出一定的讓步。為此,民進黨食髓知味,決定在陳雲林訪台期間,再次舉辦大型街頭群眾運動,包圍陳雲林所下榻的圓山飯店和進行「陳江會」的會場,並聲稱民進黨將會長期、持續進行群眾運動。

其實,民進黨在輸掉了「總統」選舉之後,本欄在三月二十四日就已預測,陳水扁為了擾亂、轉移司法部門對其「國務機要費」的偵審(按:當時尚未揭發其「海外洗錢疑案」),不排除要發動「街頭鬥爭」。在形成難以收剎的勢頭下,民進黨將會重走二十年前街頭示威路線,騷亂無日無之,及在「立法院」內鬧場頻繁上演,再現民進黨創黨前後時的「街頭政治」、「立院亂戲」。本欄當時還分析認為,民進黨要發揚這個「傳統」,並不困難。因為黨內有一大堆擁有「街頭鬥爭」經驗者。而在「立法院」內鬧場,蔡同榮、王幸男等也是一流高手。當陳水扁在卸任「總統」的同時也卸除「司法豁免特權」,司法機關要對其進行偵審時,他是否會操控「街頭抗爭」及「立法抗爭」,以圖轉移視線及施加壓力?值得觀察。而且此類暴力行為被挑起後,就將無法剎掣,而是愈演愈烈,長期擾攘下去。二十年前那種紛擾亂象,又將重演。

後來事態的發展,果然是有此跡象。在「立法院」內,「衛生署長」葉金川的脖子被勒扯,洪秀柱被民進黨「立委」掌摑;在「立法院」外,王定宇推撞張銘清,以至民進黨發動了這場讓馬政府備受壓力的「一零•二五」大遊行。民進黨不但是要重新扮演「暴力黨」的角色,而且也要重走「街頭運動」的路線。

對此,「新潮流系」出身的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前日在出席由《中國評論》月刊所舉辦的《民進黨面臨的挑戰與未來發展方向》論壇時就承認,民進黨要做的功課仍然很多,黨內已看清楚要有徹底成為反對黨的想法。在長程目標,如果沒有執政的可能,就會採取完全不同的路線,轉變政策立場,不再拘泥過去的主張。因此,民進黨重回群眾路線的可能性很大。

怎麼是「可能性很大」?從民進黨在「一零•二五」遊行中讓馬政府備受壓力,而迫使其不得不決定回應民進黨的訴求,但民進黨仍不滿足,還要繼續籌辦大型街頭運動的情況看,民進黨已經下定決心,重走「黨外」時期和創黨初期的街頭群眾運動路線,以求再現「衝突--妥協--進步」的循環規律。

實際上,在「黨外」時期,「黨外」人士就已發覺,街頭運動是衝擊和突破國民黨高壓統治的不二法寶,光是口攻筆伐以至是參加公職選舉,並不能使國民黨政權作出退讓。這就使「新潮流系」在「黨外」時期和民進黨成立後初期,形成了「應以基層的工農作為運動主體,廣泛建立民間草根組織,動員群眾,通過街頭抗爭和議會選舉凝聚力量,徹底推翻國民黨政權的統治」的基本政治主張。

民進黨成立後,「新潮流系」的街頭抗爭路線主張曾主導了民進黨的鬥爭方向。民進黨發起了一系列的街頭群眾抗爭運動,與統治機器的警察、憲兵、軍隊發生激烈衝突。在「立法院」內,也是大打出手。每一次的衝突,都迫使國民黨政權在某些議題上作出適當的讓步,而民進黨也「見好就收」,即使國民黨政權的讓步並未完全滿足他們在發動街頭運動的所提出的訴求,但卻因有有所突破、有所收獲,因而也就樂得與之妥協,從而取得進步。在積累到一定的能量,或找到新的議題後,再重演一次過程。這就是民進黨所總結的「衝突--妥協--進步」規律。

當時還是學生妹的蔡英文,當然是並不熟悉民進黨的這一套鬥爭規律。而且以其文質彬彬本性,即使是對此鬥爭規律有所了解,也不可能懂得運用發揮。但當時親身實踐並總結出這一規律的「老將」,仍大有人在。從陳水扁到柯建銘等,不但是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而且目前正掌握著對民進黨的實質控制權。既然民進黨已經再次淪為在野黨,當然也就不會再吝用這「鬥爭武器」了。

但有趣的是,當年曾在「街頭鬥爭」中起主心骨作用的洪奇昌、謝長廷、許信良等人,卻在「一零•二五大遊行」中缺席。他們究竟是認為台灣地區目前已經走向民主、開放,當年以街頭運動來衝擊高壓統治的條件和必要性已經消失,還是不屑於與實質主導「一零•二五大遊行」的陳水扁為伍?這倒是值得考究的問題。

另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就是老是迴避矛盾、企圖和稀坭的馬英九,以其缺乏應對複雜激烈衝突事件的能力,在面對民進黨立意要重走頭頭路線的嚴峻局面,能否應付自如?或許,這正是激勵民進黨要重走街頭群眾鬥爭路線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