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政治藝術貫穿於四項協議

昨日是兩岸關係發展史上歷史性的一刻,海峽兩會首次在台北協商並簽署協議。根據這次「台北協商」所簽署的《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兩岸將開通空中雙向直航航路,使客運包機常態化並開通貨運直航包機,兩岸將相互開放主要港口進行海運直航,還將實現直接郵政,同時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協商機制。前三項協議,為一九七九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台灣同胞書》所首倡的實現兩岸「三通」的主張,搭建起了框架。

海峽兩會昨日進行協商並簽署協議,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的,當然也就堅守了「一個中國」原則。但是,又根據海峽兩岸的現實情況,尤其是台灣地區的政治生態,雙方有默契地進行了某些技術處理,從而使到在四項協議文本中,並無出現任何「一個中國」或「九二共識」的字眼。然而,四項協議從標題到條文內容,都處處展現了「九二共識」的精神。因此可以說,這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政治藝術的典範。既堅守了「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但又讓蓄意挑釁挑剔的民進黨及「獨派」團體找不到「碴」。當然,也使這四項有益於全體台灣民眾,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協議,可更為順利地通過「立法院」的審議,及付諸執行。

實際上,四項協議的標題,都是以「海峽兩岸」作為兩岸之間的定位。按此稱謂,兩岸之間的空中和海上航線,將被定位為「兩岸航線」。這就解決了曾經爭議了十多年的「航線定位」問題,又符合兩岸現狀。既排除了因為牽涉到出入境通關而將之定位為「國際航線」,又避免了因為強調「一中」原則而將之定位為「國內航線」,而來了個符合「一中」原則的「中間落墨」。由此,使人想起了錢其琛。因為「兩岸航線」的概念,就是由他提出來的。最近,又受到了馬英九的肯定。這就彌補了今年六月間簽署的周末包機及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等協議,尚未來得及為兩岸之間的航線正式定位的不足。

有意思的是,在《海峽兩岸海運協議》中規定,只有是兩岸資本並在兩岸登記的船舶,才可從事海峽兩岸的客貨直接運輸業務。這就是說,排除了外國客貨輪,從而更為固化「兩岸航線」的概念,排除了「國際航線」。而且,也打破了李登輝和陳水扁時代的所謂由「權宜輪」航行兩岸的設計。實際上,當時李登輝在面對兩岸「三通」的強大壓力下,但仍要堅持「兩國論」,於是就將兩岸航線定位為「準國際航線」,並據此提出由「權宜輪」亦即雖屬兩岸資本但在第三國登記的船舶進行兩岸之間航行的方案。但由於這些船舶是在「第三國」登記,等於是外國輪船,再加上禁止在兩岸登記的船舶航行,也就使兩岸之間的航線帶有「國際航線」的意味,這當然遭到北京的反對。在承認「九二共識」的馬英九「當家」後,終於拼棄了李登輝提出、陳水扁「繼承」的這一偷渡「兩國論」、「一邊一國論」的「權宜輪」詭計,並接受了「兩岸航線」定位,才使兩岸直航能夠成為事實。

兩岸海運直航的議題,過去之所以雖然兩岸已透過空中放話進行「空中協商」了多次,雙方的條件和要求也已較為接近,但仍未能獲得解決,其中的一個原因,是卡在「懸旗」問題。為此,本欄曾於六月十三日建議,只要以「兩岸航線」的定位,並參考港台航線協議的「懸旗」辦法,相信較易達成協議,而且也將會使台灣經濟獲得較大效益,並也可使大陸台商得益,進而間接推動大陸經濟發展。

所謂「港台航線協議模式」,就是香港回歸前夕香港船東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就港台海運航線進行談判過程中,台灣方面曾堅持,雙方船舶進入對方港口時,必須按照國際慣例和台灣「海商法」的規定,在船艉懸掛己方國/區旗,在主桅桿懸掛對方國/區旗。按照這一要求,台方船舶進入香港港口時,將會懸掛「青天白日旗」。這對屆現時已回歸祖國的香港特區而言,是在宣示「兩國論」。因此,理所當然地遭到港方談判代表的反對,而致第一次談判破裂。在第二次談判時,已距離「九七」沒有幾天,如果未能及時簽署協議,港台航線就將被迫停航,海峽兩岸間經過香港的貿易運輸,就將受到巨大的影響。幸好,雙方都能實事求是,採用了雙方船舶在進入對方港口時,船艉可懸掛公司船,主桅桿可不掛旗的權宜辦法,從而將港台航線視為並非「國際航線」也非「國內航線」的「特殊航線」,解決了這個難題關,使到香港回歸後仍可繼續與台灣保持海運聯繫。

如今,《海峽兩岸海運協議》第三條「船舶談判」,規定海峽海峽兩岸登記船舶進入對方港口時,基本上是採用了「港台航運協議」的模式,是船舶懸掛公司旗,船艉及主桅桿暫不掛旗。這就完全符合「兩岸航線」的定位,遵守了「一個中國」原則。雖然整份協議都未出現過「一個中國」之詞,但「一個中國」原則已經貫穿於整份協議之中。

這種「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政治藝術,對於海峽兩會未來的各項協議談判,將發揮「藍本」作用,並使之能更為順利地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