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對台美關係既實事求是又過於躁進

美國新政府的國務卿希拉莉明日啟程訪問亞洲四國。作為新任國務卿的首次外訪,希拉莉打破了先訪問歐洲或中東盟友的傳統做法,而是選擇先行訪問亞洲,凸顯了美國對外戰略出現重大變化,頗為觸目。

希拉莉的這次亞洲四國之行,重點行程是中國。在中美雙方事先溝通協調之下,其在北京商談的內容,主要是中美的未來合作關係,包括氣候變化,朝鮮問題,西藏問題,伊朗和經濟問題,以擴大布什時代中美戰略經濟對話的架構,並為一個多月後兩國領導人胡錦濤和奧巴馬的首次會面,奠定良好基礎。

與以往中美領導人及外交主管人員拿面時,台灣領導人十分緊張所不同的是,馬英九對希拉莉此次中國之行,顯得頗為輕鬆,並以平常心對待。他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指出,他並不在意希拉莉訪華之行幾乎沒有提到台灣。因為台海兩岸的緊張情勢降低,對大家都是好消息,因而台灣並不會因為未被列入希拉莉的首要之務而不滿。馬英九強調,美國可以在兩岸關係上扮演建設性的角色,鼓勵兩岸維持現狀。在月前,馬英九還曾表示,在美國華府的新聞消息中,沒有台灣的消息,就是好消息。

這顯示出馬英九對希拉莉訪華將不會把台海問題擺在要務,採樂見其成的態度,其實也折射了他為台灣不會成為中美之間以至國際事務中的「麻煩製造者」,而沾沾自喜。

這是實事求是的態度,當然也客觀地反映了馬英九的台海政策,不但是有利於台海和平,而且也有利於世界和平。實際上,在過去的十幾年間,尤其是在陳水扁當政之時,中美關係的焦點,幾乎就是集中在台海問題上,而且越鬧越緊繃。為此,不但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面,少不了大說特說台灣問題,而且歷任國務卿訪華時,台灣問題更是商談議題的熱點。就此,陳水扁在「玩火」時,雖然肆無忌憚,不顧後果,甚至不理美方的警告,但當中美兩國領導人或外交負責人會面中談到台灣問題時,他卻是心驚膽怯,冷汗直標。這是因為,倘若是中方或美方各自單獨批評,他尚可利用中美之間對台海問題既有共同點又有著差異的「空隙」,謀取其所需。但當中美兩國領導人或外交負責人直接會談時,雙方往往會取的高度交集,陳水扁就喪失了攪事的空間。因此,自以為「天不怕地不怕」的陳水扁,也有怕的時候,那就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面及中美外交負責人的互訪。

馬英九上台後,不但是拼棄了陳水扁經常「玩火」、衝撞美國台海政策底線的那一套,而且積極啟動兩岸接觸談判,並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實現了兩岸直航等。這正是美國樂見其成並曾多年呼籲的。因此,台海問題已不再是美國所關心的問題,美國可將以往關注台海問題的精力,轉移到解決其他的爭端之上。因此,馬英九所說的「沒有台灣的消息,就是好消息」,又何嘗不是華盛頓的真實心聲寫照。

其實,馬英九還是有所圖,是希望能在免讓美國人在台海問題上「擔驚受怕」中,換取美國給予更多的好處。為此,他在接受《紐約時報》專訪時,就對美國提出了三點期望。其一而又是首要的是美國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其二是美國能比照英國,讓台灣旅客可以免簽證入境;其三是期望簽定台美「雙邊引渡協定」。

這卻又顯示,馬英九雖然沒有像陳水扁那樣,在「武」的方面對美製造麻煩事端,但卻在「文」的方面向美國提出了三個大難題,多少都有一點要試探甚至是「挑戰」美國現行政策的意況。

實際上,雖然在技術上,「中華台北」作為「WOT」的單獨成員體,確是具有與「WOT」其他的任何成員的包括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的條件;但在政治上,卻因為台灣的特殊政治背景,卻又使「中華台北」要與「WTO」的成員體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並非是「想做就去做」那麼簡單。不要說是與橫隔了一個太平洋的美國簽署了,就是在地理位置上最接近、同屬東亞的「東盟十加三」體制,台灣千方百計地要鑽入,也不得其門。為此,布什政府曾主張,美國將只與台灣建構貿易與投資架構協議,而不會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而奧巴馬上後,也表示不會改變這一政策。因此,馬英九的要求,在目前階段將不可能實現。當然,在海峽兩岸落實「胡連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中有關「促進協商台灣民眾關心的參與國際活動的問題」議題取得成效及經驗之後,或許是以在「一個中國」架構下,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及「中華台北」「捆綁」在一起的方式,與美國簽署「共同貿易協定」,至少也是海峽兩岸攜手與美國簽署該協定,才是正道。這個「主要矛盾」解決後,台美雙邊引渡協議等「次要矛盾」,才可隨之解決。

因此,馬英九還是不要太心急、太大貪。還是安心坐下來,首先與大陸方面商談在「一個中國」前提下,台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活動的問題,然後才推而廣之,討論包括台灣在內的中美之間的問題。